APP下载

γ—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

2019-08-13周婧斐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苯酚过氧化氢粉煤灰

周婧斐

摘 要:采用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研究不同体系对2,4-二氯苯酚降解的效果,考察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过氧化氢浓度的影响。对降解2,4-二氯苯酚过程进行动力学比较和讨论。研究表明,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过氧化氢体系对2,4-DCP降解能力最高;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过氧化氢浓度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关键词 2,4-二氯苯酚;γ- FeOOH/粉煤灰;过氧化氢;动力学

2,4-二氯苯酚,英文名称为2,4-dichlorophenol(2,4-DCP),是石油成分中一种常见的氯酚类有机化合物,常出现石油污染超标问题。氯酚及其衍生类化合物的产生多在石油相关产业、造纸业的漂白过程、纺织工业以及氯气消毒杀菌饮用水等生产过程中。我国已经发现多个工业基地出现地下水氯酚含量过高的现象。因为氯酚在水环境中可以富集,难以生物降解,浓度逐渐升高,造成氯酚在生态环境中的长时间积累,对生物体、环境等产生巨大的威胁。所以,加强研究水体中氯酚的降解去除至关重要。高级氧化技术,比如,紫外光照、臭氧氧化、芬顿法、过硫酸盐活化法等,与传统生物降解氯酚相比,高级氧化法的去除效果更好,达到高效的处理效果所需时间也更短。但是,芬顿法对pH的适用体系条件要求较高,仅在pH在2-4范围内,降解效果较好,而实际水体环境并不能满足较酸的环境条件;过硫酸盐活化法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增大后续处理的困难。因此,发展出一种降解效率高、成本费用低、操作简单、适用性较强的去除氯酚的技术,迫在眉睫。

具有Fe(III)的矿物胶粒在涉及与电子供体类有机物的降解反应过程中,成为电子受体以后,进一步被还原为Fe(II)。向体系中加入过氧化氢,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OH自由基氧化性极强,绝大多数的有机物都可以被氧化,进而降解。粉煤灰中含有未燃尽的炭,孔容和比表面积比较大,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也就較强。而且,化学改性处理后的粉煤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得到提高,对酚类有机物也表现出吸附能力。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消除了羟基氧化铁的物理强度不够,易团聚等缺点。因此,二者的结合,可以使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目前,关于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的研究还没有报导。所以,以2,4-二氯苯酚为目标污染物,采用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催化降解2,4-二氯苯酚。

1材料与方法

1.1不同体系对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稀释2,4-二氯苯酚储备液浓度为30 mg/L于40 mL血清瓶中,向溶液中分别加入过氧化氢、γ- FeOOH、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γ- FeOOH/过氧化氢、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过氧化氢,固体材料投加量为1 g/L,过氧化氢投加量为30 mg/L,室温条件下反应3小时,振荡速度为200 rpm。取样点分别设在10 min、20 min、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确定达到平衡所用时间。经过0.45 ?m的滤膜过滤,取3 mL于TOC瓶中,每次加入1 mL正己烷萃取2,4-DCP,萃取3次,再加入无水硫酸钠,去除有机相中的水分,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移入气相小瓶中,用气相色谱仪GC测滤液中氯酚的残余量。实验重复3次。

1.2γ- FeOOH/粉煤灰投加量对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稀释2,4-二氯苯酚储备液浓度为30 mg/L于40 mL血清瓶中,过氧化氢浓度为30 mg/L,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分别为0.2,0.5,1.0,2.0 g/L,室温条件下反应3小时,振荡速度为200 rpm。其余实验步骤如1.1。

1.3过氧化氢浓度对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稀释2,4-二氯苯酚储备液浓度为30 mg/L于40 mL血清瓶中,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为1 g/L,过氧化氢浓度分别为3,10,20,30,50 mg/L,室温条件下反应3小时,振荡速度为200 rpm。其余实验步骤如1.1。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体系对降解2,4-二氯苯酚的影响

实验过程中比较了不同体系对降解2,4-DCP的去除效果,如图1所示。在空白对照实验中,2,4-DCP几乎没有得到降解。γ- FeOOH和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对2,4-DCP的吸附作用分别为20%和30%,在反应时间60 min左右,吸附能力达到平衡,结果说明γ- FeOOH经过负载后,吸附能力有所提升。而单纯的过氧化氢体系对2,4-DCP的降解率仅为33%,因为过氧化氢本身能够产生少量的羟基自由基,从而降解部分2,4-DCP,这是由于过氧化氢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有一定的限制,与相关的研究结果一致[1] 。当体系为γ- FeOOH/过氧化氢、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过氧化氢时,2,4-DCP的降解率明显增大,分别为92%和90%,对2,4-DCP的降解能力都很好,但是,考虑到γ- FeOOH、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的投加量均为1.0 g/L,而其中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合成过程中成分Fe:粉煤灰=1:1,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中铁的有效成分小于1.0 g/L。虽然二者对2,4-DCP的降解能力差别不大,但从材料的有效性来看,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过氧化氢的效果更好,可能的原因是γ- FeOOH经粉煤灰复合后,减少了γ- FeOOH的团聚,其比表面积有所增大。

2,4-二氯苯酚初始浓度为30 mg/L,过氧化氢初始浓度为30 mg/L,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分别为0.2,0.5,1.0,2.0 g/L,不同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对降解2,4-DCP的效果如图2所示,2,4-DCP的降解效率分别为60%,80%,91%,92%。对反应过程的结果进行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如图3所示,随着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从0.2 g/L升高到2.0 g/L,2,4-DCP的降解速率分别从0.01022 min-1升高至0.04467 min-1,如表1所示。当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为0.2 g/L时,反应去除率与时间呈正比例关系,原因是体系过氧化氢与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相比,0.2 g/L的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不足,主要决定因素为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而当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为0.5 g/L时,在反应60 min以后,动力学曲线稍偏离直线,表明此时主要决定因素不再是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应加大过氧化氢的投加量。当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为1.0 g/L和2.0 g/L时,2,4-DCP的降解效果几乎相同,而且反应过程在30分钟左右时,动力学曲线就偏离直线,过氧化氢占主要决定因素的时间提前了,表明随着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的增大,过氧化氢的消耗也随之增大,高投加量的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应该有相应较大的过氧化氢投加量。

2,4-二氯苯酚初始浓度为30 mg/L,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的投加量为1 g/L,过氧化氢浓度分别为3,10,20,30,50 mg/L,不同初始过氧化氢浓度降解2,4-DCP如图4所示,2,4-DCP的降解效率分别为42%、70%、94%、91%、74%。对反应过程结果进行一级动力学曲线拟合,如图5所示,随着过氧化氢投加量从3 mg/L升高到50 mg/L,2,4-DCP的降解速率范围在0.02022 min-1至0.04098 min-1之间,如表2所示。当过氧化氢浓度为3、10、20 mg/L时,2,4-DCP的降解效率从42%升高至94%,在2小时以后,降解接近平衡状态,而当过氧化氢浓度为30 mg/L时,2,4-DCP的降解效率为91%,相较于过氧化氢浓度为20 mg/L时有所降低。因为过氧化氢的浓度超出适量值过高时,羟基自由基会与过氧化氢反应,部分羟基自由基就会消耗掉,产生·OOH和O2·-,但是这两种自由基的氧化强度与·OH自由基的氧化强度相比,对2,4-DCP的降解强度明显低于被·OH自由基降解后的。而當过氧化氢浓度为50 mg/L时,对2,4-DCP的降解强度仅为74%,也与过氧化氢浓度过量时,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强度会有所下降相一致。

3结 论

不同反应体系相比,从有效铁的去除能力来看,对2,4-DCP降解能力最高的是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过氧化氢体系。反应到达平衡以后,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投加量不再是主要的控制因素。高投加量的γ- FeOOH/粉煤灰复合材料,应该有相应较大的过氧化氢投加量。过氧化氢的浓度高于适量值很多时,羟基自由基会与过氧化氢反应,部分羟基自由基被消耗掉,对2,4-DCP的降解效率有所降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No.51878465)。

参考文献:

[1] Xu,L.J.;Wang,J.L.,Fenton-like degradation of 2,4-dichlorophenol using Fe3O4 magnetic nanoparticles.Appl. Catal.B-Environ.2012,123,117-126.

(作者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苯酚过氧化氢粉煤灰
基于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酚》教学案例
粉煤灰对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科学实证的主题式实验教学研究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注意事项及改进
双氧水能不能用在食品中?
燃煤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前景
苯酚—吡啶—茚满三元混合物系制备化工中间体的工艺研究
基于血红蛋白—纳米磷酸钬复合材料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采用探索教学法设计“苯酚”课堂教学
建筑施工中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