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是为了你好啊”

2019-08-13曾旻

党员生活·中 2019年12期
关键词:任课老师咨询师恐慌

曾旻

“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為什么不能体谅我呢。”C拿出手机,把这条信息递给咨询师看。

“我一点都不想要这种好,这种好让我窒息。”C低着头,仿佛被吓坏的孩子,怯懦得不敢回复这条信息,只能这样小心翼翼地向咨询师倾诉。

“听起来,你无法拒绝这种好,但是你不喜欢被这样对待。”咨询师回应。

C抽泣起来,沉默了一阵,她开始讲述自己如何被这种“好”所困扰。

从小到大,C都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周围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她一上高中,母亲便辞去了工作,全职陪伴她的生活与学习。从清晨到夜幕,C每天的学习与生活起居,都被母亲安排得满满当当,她感觉自己就像是机器人一般,日复一日地、机械地完成母亲制定的学习计划。

追求卓越的C从不敢懈怠,哪怕一次小考的成绩稍微下滑,都令她焦虑难眠。在高二的下半学期,即将面临高三的时候,C内心紧绷的那根弦,突然断开了。

她说,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自己忙里偷闲,在下课的间隙,和同学一起去洗手间,路上,她无意间听到隔壁教室里传来任课老师训话的声音。那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在用恶毒的语言教训一位同学,“你怎么不学学隔壁班的C,看看她,再看看你……”

C常常被老师当作榜样,鼓励大家向她学习,可是当她发现隔壁班的老师也在这样说时,她开始感觉到恐慌。原本被60双眼睛盯着,她就已经非常焦虑了,但这次,她开始意识到,盯向自己的其实不止这60双眼睛,可能是600双,甚至更多。

她感觉到窒息,好像身边所有人都在用审视的眼光看着自己,一次次关注的目光,就像一双双悬在眼前的手,一旦自己有所懈怠,就会有一双手扇来一记响亮的耳光——这是她从小到大每次让母亲失望时都会招来的结果。

C休学了一年,父母用尽各种办法治疗她的抑郁症。当她重新回到学校,开始高三生涯时,陌生的同学和环境让她恐慌,但令人安慰的是,这次不再有那么多期待的眼神投注到她身上了。她就像一个复读生一样,插班到这个新环境中,没有被特别关注。于是,她顺利地度过了这一年,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C再次陷入抑郁是大二那年,在连续十几天没有走出宿舍之后,她被辅导员带到了心理咨询中心。C犹豫了很久才说出真相,她害怕人群,害怕有很多双眼睛看着自己,告诉自己要努力上进。

人的社会化由一次次和他人的互动建立起来,满足这样那样的社会期待,是一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可以说,每个人内心里都住着一个“父母”,时刻提醒自己,应该如何满足社会的要求。

当父母的严苛超出正常社会的期待时,人会陷入过分的自我怀疑,仿佛全世界都要你成为那个完美无缺的人,一旦令他人失望,就愧对父母的期待和付出。这个时候,人的自我会变得无限小,而他人的期待则变得无限大。

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这样是“好”,那样是“糟”,当他人的付出和期待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时,拒绝超额的期许一定能活得更轻松。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任课老师咨询师恐慌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与实践
如何协调班主任与科任老师的关系
无电之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素质结构与养成
心理求助指南你了解多少?
恐慌星期六Miya
同感的技术
因为恐慌,所以占有
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