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的召唤就是原动力
2019-08-13刘斯宇
刘斯宇
1910年10月28日夜,一位老人乘着马车,冒着绵绵秋雨,离开了他在雅斯纳亚·波良纳的家,走上了流浪的旅程。几天之后,他得了肺炎。11月7日,这位老人在阿斯坦堡车站孤独凄惨地死去。他就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P40)。
托尔斯泰何以在耄耋之年选择出走?直接的原因是与妻子之间的矛盾。在漫长的人生旅程里,妻子索非亚不仅是托尔斯泰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帮手,索非亚几乎承担了托尔斯泰全部文稿抄写、补录的工作。年轻时,两人志同道合,幸福美满,曾被俄国文坛传为佳话。但是托尔斯泰进入晚年后,一心要实现“平民化”,他解散自己的庄园,把财产分给穷人,妻子因此不满。1910年夏,托尔斯泰又背着家人立了一份遗嘱,表示在他死后,要将作品的著作权交给大众无偿出版。由于遗嘱问题,丈夫与妻子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最终导致托尔斯泰在一个阴冷的雨夜离家出走。
理想需要坚守和张扬,生活却需要隐忍和调和。托尔斯泰忠实于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向自我“开刀”,最终用革命式的“出走”成就自我,卻超越了妻子能够接受的程度,给家人带来了伤痛,也给世间留下了遗憾。
对家庭的守护是女性的本能,爆发起来足以撼天动地。一贯依顺的索非亚不再依顺,原因来自于此;志向平和的马静芬抛头露面,走向人前,原因也来自于此。作为禇时健的夫人,马静芬自己说是在踏入高龄才找到了自己。以前她认为自己不过是跟随着丈夫的“禇马氏”,颇有嫁谁随谁的传统使命感。现在,87岁的马静芬仍然忙碌在公司和庄园之间,是“禇橙家族”最主要的操盘手和当家人(P14)。问起马静芬的动力和初衷,她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源自家庭。
照顾好一个女人的情绪就是照顾好一个家。瑞典的科研人员最近公布了一项成果,告诫男人不要与女性吵架。原因是,女性具有记忆优势,即使年代久远的片段细节,也会在争吵中被提及,让男人辩无可辩(P48)。家里本就不是一个说理的地方,用情远大于说理。与其用批判性思维打量家庭,不如用批判性思维放眼世界。还是苏格拉底说的好,懂得怕老婆的男人,更容易获得哲学上的领悟。
不仅是哲学上的领悟,美好生活的召唤本身就是原动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着人的创造潜能,从古到今都是这个道理。早起喝喝茶、看看报,不要以为只是现代人的标配,早在宋朝就很流行。北宋末已出现了商品化的报纸,叫“小报”“新闻”。南宋时,还设有专门的报摊,茶坊、茶肆则满大街都是(P41)。到了清朝,茶文化更是大行其道。广州人把饮茶分为早茶、午茶、晚茶,从家庭聚会到商务洽谈都离不开茶,饮茶与茶市,成全了广州生活方式一个鲜明的、独一无二的城市标签(P56)。
马王堆是西汉早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妻儿的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罩衫”,很薄很透。专家考证,这是专门罩在锦袍外的,除了增添一层微颤的流光以外,再没有其他更实在的用处(P58)。非实用,这是人们满足了生活的基本需求后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样的追求永无止境,绵绵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