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遵循的起伏弧度
2019-08-13郭君娜
摘 要:体育活动是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开展体育活动能有效增强幼儿体质、发展动作、培养意志、完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文章从体育教学方式和幼儿身心特点等方面入手,提出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起伏弧度,为开展幼儿园体育教学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幼儿园;体育教学;起伏弧度
作者简介:郭君娜,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幼儿园,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幼儿教育。(河南 漯河 462300)
中图分类号:G6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4-0132-02
体育教学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可以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个性品质,让他们在快乐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体育教学存在幼儿运动量不够、教师缺乏专业体育技能培训等问题。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活动,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幼儿的身体发展规律,培养幼儿的体育技能,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笔者以大班体育教学活动“好玩的平衡木”为例,谈谈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起伏弧度。
一、体育教学环节的起伏弧度
体育教学活动过程和身体机能的唤醒、激动、平复过程是一致的,体育教学活动的起伏弧度呈现低—高—低的抛物线状。体育教学环节分三个部分: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开始部分体育教学是活动导入部分,时间为2~3分钟,内容为热身运动,这是教学活动从最低点慢慢上升的阶段。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运动操节练习,简单活动拉伸身体,让幼儿的肌肉和关节慢慢活动开,唤醒幼儿身体机能的灵活性,就像游泳前需要活动四肢,四肢活动开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游泳运动,降低身体抽筋概率,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基本部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部分和高潮部分,时间为15~20分钟,内容是让幼儿学习体育基本动作和体育技能,充分调动身体机能,并开始进行剧烈运动。教师可逐渐提高运动难度让幼儿进行体育技能锻炼。例如,带领幼儿用平衡木进行平衡练习时,可设置幼儿个人探索练习、幼儿合作探索练习、幼儿小组探索练习等多个练习项目,逐渐加大难度,让幼儿变换动作进行多项平衡练习,进行充分的锻炼。
结束部分是教学活动缓慢下降的阶段。结束部分是放松环节,时间为2~3分钟,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进行知识的总结梳理,一方面是让幼儿的身体逐渐平静下来。教师总结教学活动,让幼儿的情绪和肢体慢慢过渡到正常水平。例如,组织幼儿进行放松练习,活动四肢、互相按摩,同时总结回顾本次学到的各种平衡动作,巩固教学成果,加深幼儿的记忆。幼儿的身体经过剧烈运动,需要一个缓慢平复的过程,不能让身体一下子停下来,否则会对其身体造成伤害。教师可通过轻柔的音乐、语言、动作,平复幼儿的呼吸、情绪和动作,让幼儿互相按摩,放松身体,增进幼儿感情。
二、基本动作学习的起伏弧度
教师在教学基本动作时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教学运动技能,逐渐加大运动难度和运动量,使幼儿身体机能不断被唤醒,逐渐趋向激动状态。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平衡木上的平衡练习时,可以先让幼儿集体尝试在平衡木上进行不倒翁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幼儿自己尝试在平衡木上做各种动作并保持平衡,然后让幼儿两人一组在平衡木上探索其他的平衡动作,最后以游戏形式分组探索平衡木上的各种动作。基本动作学习就是由初步学习基本动作,到多种形式创新探索学习基本动作,再到在游戏中巩固锻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加大运动难度,最后回归到基本动作的放松阶段。基本动作的学习是一个递进式发展过程,呈现的起伏弧度为低—高—低的抛物线状。
三、运动量和运动密度的起伏弧度
幼儿体育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运动量过大和过少的问题。体育活动环节设置过于简单、游戏时间短、运动难度不大,容易造成幼儿运动量不足,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标;运动密度过于集中则会让幼儿的身体吃不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把控幼儿的运动密度和运動量,是教师应予以认真思考的课题。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应细心观察幼儿的外在表现,如幼儿脸颊是否潮红?呼吸是否急促?脉搏跳动是否加速?脸颊、额头和后背是否大量出汗?如果幼儿没有出汗,呼吸和脸颊颜色正常,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密度不够,教师应及时调整,加大幼儿运动量;如果幼儿呼吸过于急促,大量出汗,脸颊通红,脉搏跳动过快,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密度过大。
四、动静交替的起伏弧度
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每个教学环节之间要有适度的放松休息,不要让幼儿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运动。在体育技能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讨论的方式让幼儿进入短暂的休息状态,采用适当的总结、引导、方法梳理,巩固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获得的学习成果。教学过程有松有弛,像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地把幼儿体育技能学习推向高潮,让幼儿的身体得到最佳的锻炼。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平衡木上的探索活动时,在每个环节结束后要适时地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交流:“你们是怎么探索平衡的玩法?还有什么新的玩法?”教师在引导幼儿梳理探索成果的同时,也可给予幼儿充分的休息时间。
五、幼儿心理情绪调适的起伏弧度
幼儿心理调适在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低—高—低”的起伏弧度。在体育活动开始时,通过热身运动,幼儿的心理做好情绪应激的准备;在基本动作学习阶段,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幼儿的运动兴趣不断被激发,情绪趋于兴奋;在结束舒缓放松阶段,幼儿的情绪趋于平静。例如,在体育教学开始时,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热身运动,幼儿的情绪在教师的语言带动下逐渐兴奋起来。在基本运动部分,教师让幼儿站在平衡木上进行不倒翁游戏,教师往任意一个方向吹气,幼儿往教师吹气的方向做不倒翁的动作,但又不能从平衡木上倒下来,游戏一下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然后,幼儿进行个人和小组的探索活动,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探索平衡练习,幼儿的情绪达到高潮。在放松环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放松练习,帮助幼儿梳理其探索的各种平衡动作,强化幼儿对继续探索平衡动作练习的期待心理。
六、幼儿年龄阶段难度系数的起伏弧度
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也要遵循幼儿年龄阶段的起伏弧度。小班幼儿身体发育不完善,身体柔弱,缺乏体育技能学习经验,教师在教学小班体育活动时应组织简单基础、运动强度不大的技能练习活动。中班幼儿已具备一些基础体育技能,肢体协调能力教好,体育技能的学习稍快,体育技能动作也要提高一些难度,让中班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大班幼儿较小班和中班幼儿身体更为强壮,肢体协调性非常灵活,运动强度和难度可以加大,具备一定的挑战性。例如,小班平衡木练习时,要求幼儿需要在平衡木上慢慢走过去,中班幼儿要能够在平衡木上平稳走过去,大班幼儿需要在平衡木上快速跑过去。教师还可以在平衡木的个人和小组探索中加入多种玩法,如加入竞赛类活动,加大动作难度系数,激发幼儿运动兴趣。体育教学活动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调整起伏弧度,小班难度系数最低,中班逐渐提高难度系数,大班难度系数最大,体育教学活动内容的难度呈递增的起伏弧度。
参考文献:
[1] 叶春兰.制约幼儿体育教育发展的因素与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17).
[2] 王勤.浅谈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J].内江科技,2010,(11).
责任编辑 曾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