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2019-08-13黄淮李梦真
黄淮 李梦真
[摘 要]为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我国高校逐步开始启动“本硕博”贯通的硕士生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卓有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生源遴选不合理、培养环境相对封闭、课程体系科学性不够等问题。为此,高校应建立人才选拔考核与淘汰分流机制,引入跨院跨校培养环节,科学整合课程体系,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本硕博贯通培养;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12.10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9)12-0-03
0 引 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召开,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党和国家过去5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分析了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其中阻碍我国强国之路的短板之一便是创新能力不足。习总书记还提到“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其中一流学科建设的核心就是一流研究生教育。人才是国家的财富,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承担着为国家供给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為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招收本硕博贯通的考生。培养高层次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校当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对本硕博贯通的硕士生培养模式进行相关研究,从而不断完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1.1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提出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分为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教育阶段。前些年,在我国高校学生培养中,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培养阶段基本上处于分离状态,虽然这种培养模式较好地保障了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适应性,但也起到了“拉平”的效果。对于学习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在本科阶段就可以选择能贯通硕士、博士的高效课程方案,来满足其快进度学习特点,这种分离的培养模式对快速培养创新型的领军人才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仅如此,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也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发展,特别对于一些基础学科教育而言,它们对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有很强的连贯性要求。因此,在经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实践之后,这种分段式的培养模式得到了一定的弹性化处理。现如今,国内许多高校逐渐开始采用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模式不仅仅增加了高校办学效益,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缩短了攻读研究生学位所需要的时间,节约了一定的教学资源,能在短时间内为国家培养出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1.2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含义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一种产物,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其培养过程贯通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并且对所有培养环节进行了统一安排。贯通培养的目的是将3个阶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且最终探寻出一条衔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道路。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学制大约是7~8年,该模式实行淘汰制,培养到一定环节进行资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淘汰分流。被淘汰的学生会被取消本硕博连读资格,最终获得学士学位或是硕士学位,剩下综合成绩突出的学生才能获得博士学位。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本科生阶段、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优化和完善了研究生的教育模式,保持了人才培养过程的连贯性与统筹性,可以使培养出的人才构建更加精深和渊博的知识体系。
2 本硕博贯通的硕士生培养模式特征
2.1 培养过程贯通
培养过程贯通是指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贯穿起来,对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操作以及论文写作进行统一安排,如此节节相扣,逐步递进,可以避免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出现重复,为出高水平的学位论文以及优秀的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时间与精力。不仅如此,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安排一些难度较高、周期较长的科研项目,本硕博连读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对其进行科学研究。本硕博连贯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既符合了现代社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水平科学研究连贯性的要求,又有利于学校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
2.2 培养时间较短
现如今,我国高校学制一般为本科生4年,硕士研究生2~3年,博士研究生为3~4年,总共需要9~11年。如果想要获得学士、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相关阶段的入学考试、课程学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环节都是学生们必须经历的,这是一个十分耗费时间、耗费精力的过程。但是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的基本学制一般是按照“3+1+4”或者“3+2+3”的八年一贯制,它将本科、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整合成一体进行培养,在时间周期上明显缩短。不仅如此,该模式减少了部分人才培养的相关环节,删去了重复内容,统筹考虑了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操作以及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这样改进人才培养的过程,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习更加完备的理论知识,并且掌握更加充足的研究技术,产出优秀的毕业论文和科研成果。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降低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本,还提高了培养效率。
2.3 培养目标明确
对于学生们而言,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再以获得阶段性的学位为目标,而是设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制订长期的学习计划,不间断地为目标而奋斗。对于高校而言,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为了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满足学科建设的要求,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国家培养能够适应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层次精英型人才。在本硕博贯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不仅要整合有利资源、改善培养过程,还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启发他们的独立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为学生们在未来科研中取得优秀成绩、为国家做出贡献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当前本硕博贯通的硕士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虽然,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提高高校办学质量、降低人才培养成本、增强科研活动连贯性等优势,但是在近年来的一些实践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源遴选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人才选拔不再通过国家统一招考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而是将优异的本科生进行排序,从中选择综合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进行本硕博连贯培养。这里的“综合成绩”是指道德素养、课程成绩、科研能力等条件的结合。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高校的教务人员为了减轻工作量,简化评选流程,基本上都是只将学生每学年的学习成绩进行排序,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就可以获得“本硕博”连读的机会,然而部分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并不具备科研精神,到了后期便逐渐对学习感到乏力甚至厌倦。不仅如此,高考成绩在生源遴选时也占得了很大的比重,许多学校在选拔报名“本硕博”的学生时会特别注明“专升本的同学不在选拔范围内”,甚至部分学校直接按照高考成绩来决定学生的选拔。这样的要求会将一批同学从“本硕博”连读的名单中除名,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不能够准确地判断学生是否适合从事学术和科研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偏颇,揭示了本硕博贯通的学生遴选方式不合理。
3.2 培养环境封闭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虽然使学生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拿到博士学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科学研究的连贯性与专一性,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与科研环境,导致“近亲繁殖”的现象尤为突出。目前,我国高校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学制一般为“3+1+4”,或是“3+2+3”,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本硕博贯通的培养学制一般都是8年左右。在这8年的时间里,一位学生要在同一所大学中面对同一批同学和教授来学习一脉相传的理论知识与学术思维,严重缺乏与外界的学术交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科研技术等都被固化,产生了排他性,人为阻断了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交流,导致学术研究中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交叉融合大大减少,学生的知识面难以得到扩充,不利于学生形成复合创新能力,导致高校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术科研的创新性和交叉性。
3.3 课程体系科学性不够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不够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课程未根据本硕博培养目标设计。目前,高校设计本硕博课程时,只是简单地将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合并在一起,或是从中选择若干,并没有根据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整个课程体系不仅缺乏连贯性,而且相关课程内容不具备前沿性,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从而没有体现出本硕博贯通培养的优势。其次,在课程管理上衔接程度不足。大部分高校硕士阶段课程与博士阶段课程互相独立,所要求的课程学分也只是硕士课程学分与博士课程学分进行简单叠加,从而存在课程衔接不足、信息传递不通畅等问题,会出现课程内容缺失或重复、学生知识逻辑断裂等现象,不利于学生整理和储备专业理论知识。如此种种现象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与精力,也增加了教师的授课负担,造成一定的人才培养资源浪费,偏离了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目标: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4 当前本硕博贯通的硕士生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
首先要肯定本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突出优势,但是也要正视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了完善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保证其顺利实施,高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4.1 建立人才选拔考核与淘汰分流机制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质量,其决定了教学工作的开端,关系着后期人才培养的品质。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生源主要取决于高考成绩,但仅凭高考成绩是无法确定学生是否能够适应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并且学生们在入校之前也无法真正确定是否对专业感兴趣,所以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便确定未来8年的选择还为时过早。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人才选拔可以参照中国科技大学“英才班”的选拔方法。“英才班”实行多次选拔的机制,不仅从高考成绩突出的学生中录取,还从本校本科一二年级综合成绩优秀的学生中进行选拔,整个培养过程都进行動态管理,合理运用淘汰分流机制。在选择本科一二年级学生时,高校以学生的高考成绩以及本科的课程成绩为依据,参考其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英语能力等,通过相关的答辩环节来考察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和专业兴趣,最终决定是否能够对其进行本硕博贯通培养。并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英才班”都严格实施动态管理,在关键的阶段都要对连读生进行相应考核,考核不过关的学生则将从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中淘汰。这样的淘汰分流机制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而且可以帮助高校选择真正对做学术、搞科研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节约了一定的培养时间和教育资源,提高了人才的培养效率。
4.2 引入跨院跨校培养环节
《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培養高精尖急缺人才,多方面集成教育资源,制订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建立国家急需、能力突出、政治过硬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本硕博贯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培养环境相对封闭,造成难以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应该为学生们接受多院、多国的联合培养创造足够的条件,使学生们能够获得更多提升复合能力的学科知识与技术方法。首先,在高校中,可以学习美国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团队合作方式,成立跨学科导师团队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同学科的导师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学术背景以及思维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学到更多的学科知识,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周期较长,高校可以与本国或外国高校或是科研机构交流合作,与其联合培养学生,实行实验室轮转教学或者让学生攻读联合学位,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科研知识与技术方法,感受前沿思想观念的碰撞,从而可以开阔学生们的学术视野,拓宽科研思路,有效打破培养环境的封闭性。
4.3 科学整合课程体系
本硕博贯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长学制的培养模式,针对长学制研究生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与统筹性的特点,要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3个阶段相对独立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既适合知识学习,又适合科学研究的本硕博课程体系。在本科阶段,应该设立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相关专业的初步训练;研究生阶段则应该开始设立相关专业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实验教学和学术讨论等课程,让学生们开始研发训练、深入研究并且创新发明。本硕博贯通的培养模式不仅要重视本科阶段的基础理论课程,也要完善研究生阶段的技术方法、科研训练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知识,要由浅入深、理实一体,科学的设计整个课程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收纳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删去现代和将来社会不需要的课程内容。只有这样设计课程体系,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多样化的独立认知经历,为其获得高质量的学术科研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博士生培养纵横谈[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2]赵凯博.贯通与开放:生物学本——硕——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3]熊玲,李忠.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
[4]温向明.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模式探究[J].北京教育,2017(3).
[5]张莉.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
[6]陈静,张国宾.提高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