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研究
2019-08-13王晨
王晨
摘 要: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其根本就在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正因如此,注重教师培训工作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项目,俨然已经成为推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在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对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展开粗浅的探讨,以期为不断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问题;解决对策
一、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理论依据
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层分类培训时,如若从培训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加以分析则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培训需求以及教育实践经验差异化都是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所在。也正因如此,中小学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就应该成为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根本落脚点。为此在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工作中,就应该将教师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不同的培训需求、不同的实践经验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入手点。
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能够为中小学教师指明专业发展路径,能够帮助中小学教师明确自身在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道路之上需要经历的过程与步骤。我们把目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对不同从教年限的中小学教师具备的教学行为特征、专业发展需求加以分析,将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职业适应期、职后探索期、专业成熟期、专业引领期。按照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则可以清楚地看到,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其本身具备的培训需求、教学行为特征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制订与之相匹配的培训目标,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从而给予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同时,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中小学教师,其所需要的培训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还必须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师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法。
二、中小学教师实施分层分类培训的问题与困难
1.在培训课程上存在的具体问题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上,往往以设计人员的自我意识为中心,具有明顯的个人设计倾向性,而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培训需求不相吻合,且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尚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进行引领,就使得整个培训课程设计在逻辑上缺乏一致性,很多培训内容甚至呈现出东拼西凑的拼盘样式。此外,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课程内容过于泛泛化,有些又理论性过强,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所以说解决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计问题俨然是刻不容缓。
2.在培训方式上存在的具体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主要包括培训形式与培训方法。其中,教学观摩与小组实践活动是最为常见的两种培训形式,但是由于这两种培训形式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往往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无法产生有机联系,也就使得培训所获得的成果难以被顺利地应用到实际教育工作之中,此外,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相对较为单一,虽然偶尔也会采取实地观摩、小组研讨等培训方式,但是这些培训方式根本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中小学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与个体体验感受,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没有进行独立的思考,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3.在培训质量评价上存在的具体问题
现如今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方式,主要以问卷调查、心得体会、考勤签到等静态评估方式为主导,缺乏对中小学教师综合考核与监督工作,尤其是缺乏培训后期的动态化跟踪考评,也就无法带来持续性的培训效果。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科学性与连续性。
三、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地设置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使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更加系统化
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是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基础所在。因此在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前,就必须要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根据实际的调研结果设计培训课程的相关内容。而按需培训的重要前提,就是必须要实施专业化的培训需求调研,通过调研结果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进而实现持续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调研工作时,要重点关注学员自身的实际信息、个体需求、组织需求、已有专业知识,以此制订出符合学员们切身需求的课程表,并且还要收集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学习时间、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数据信息,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所在。
目前教育部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已经出台了多项指导意见,其本质要求对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进行科学的诊断,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展上遵循分类、分科、分层的递进式设计原则,重点突出培训主题,具有明确的多维课程目标。也正因如此,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就要确保培训课程目标和培训课程设置之间始终呈现出一致性原则,使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本身所具备的科学性能够始终建立在培训课程目标的合理性原则之上,进而使中小学教师课程目标能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不同维度之上予以体验。
此外,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还要格外注重对实践性教师培训课程的开放,要结合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目标与定位,对实践性课程模块进行科学化的设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凸显出实践性课程的作用。尤其是实践性教师培训其本身就是以实践性知识作为培训的核心要素,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而丰富的实践性课程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动机,还能够充分满足中小学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实践性课程中更加注重中小学教师的个人体验与个人反思。
2.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使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更加的实用化
要想做好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工作,就应该将培训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要认识到如何培训与培训什么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于培训模式的选择应该始终坚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原则,无论是采取哪一种培训方式,都必须要充分突出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让培训形式更加的实用化,并且构建更加灵活、实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
“互联网+教师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出、重视,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振兴行为的主要计划之一,并为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混合式研修模式。基于“互联网+教师教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发展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一种全新教师培训方式,其不仅实现了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的有机融合,还进一步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革。也就是说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化技术,实现对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这种培训模式势必会成为未来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发展趋势。
菜单式培训模式,主要是基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需求,开展定向培训,其与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是对传统教师培训模式的一种创新与完善。为此在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过程中则可以加强对菜单式培训模式的运用,将菜单式培训模式逐渐转变成为订单式培训,更好地开发教师资源。
3.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机制,使中小学教师评价方式更加的多元化
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估机制,是做好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关键所在,为此就要从培训质量监控与培训后期跟踪管理两个方面入手,对教师培训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目前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项目管理组往往不参与到培训过程管理之中,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结业的当天往往会采取培训质量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培训工作进行评估。并且在培训结束以后,由培训项目管理组撰写自我评价报告,对整个培训过程加以总结。而这种培训形式根本无法实现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活动实施检测、控制的根本目的。所以,积极引进第三方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机构进行培训评估,并且以此为基础对教师培训质量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实施构建,对中小學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培训项目的可行性、培训项目的达成情况、培训项目获得的质量实施逐层逐级地把控,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将培训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之中,才能够切实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中小学教师专业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可持续性的连续过程,需要有一个外部的作用力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服务。所以,为了确保中小学教师培训成果的长效化,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后期的跟踪与管理服务。也只有如此,做好中小学教师培训结束后的后续管理工作,才能够使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具有实效性,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为此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则应该为参与到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成员建立学员档案,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结束后的六个月到十二个月之间,持续性对参与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后续的跟进培训,如,深入到中小学教师学校之中进行回访,实地听课进行考核,及时对中小学教师实际存在的问题予以正确指导。
总之,正是因为分层分类培训能够为处于任何阶段、任何层次的中小学教师提供同等的专业成长机会、发展机会。所以在中小学教师专业建设上,就必须要将分层分类培训落到实处,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打造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所以在今后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必须要严格遵循分级管理、项目推进、有效培训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的分层分类培训工作,兼顾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需求的同时,加快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武和平.转型中的教师培训模式:走向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J].英语学习,2014(7).
[2]孟杰.中小学教师培训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职业教育,2016(6).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