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的足迹

2019-08-13周丹

新课程·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发现美创造美

周丹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倡导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新课标要求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必备的审美品格、审美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探寻美的足迹,捕获美的因子,体味美的内涵。为学生追求美和创造美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使语文课堂充满审美的情趣。

关键词: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高中语文课堂在现代教育条件下,呈现一种立体的、多元的状态。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既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特点,同时又与学生的学习诉求相符。高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显示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认知水平,极有必要开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应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课堂训练,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出来,使学生能沿着美的足迹健康成长,终其一生都不失去美的信仰。

一、用审美的眼光解读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

美是什么?康德曾经特别强调“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我们在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这种无目的的快乐。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共同构成审美要素的学科,语言文字是材料,而获得审美感受是重要的目的。在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充盈着丰富的审美意象。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言传记、佛经典籍、新闻通讯、科普类说明文等,文体多样形式丰富。长久以来,很多学生为了应试,怀着功利的目的学习教材。很多教师为了获得成绩,依据考纲肢解教材。这对我们的教材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浪费。

例如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待《诗经·氓》这首诗的态度。因为《诗经·氓》是属于高考大纲中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必要字詞诗句的讲解、主题思想情感的分析以外,就是反复机械化的背记,目的性极强。原诗中如清溪流淌般的节奏感和纯粹唯美的情怀完全被消磨了。使得这首诗真正沦为了一首“弃妇诗”。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我们手中的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呢?

我们需要用审美的眼光解读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美。《诗经》是一部流淌着爱与智慧的作品。其优美婉转的节律,哀而不伤的情怀,构成后代文学批评与审美的典范。而《诗经·氓》篇更是典范中的代表作,其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比兴手法的驾轻就熟、回环往复与重章叠句的运用,完全可以把师生带入一个纯粹而唯美的境界中。另外,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这首诗按照传统的解读角度当作一首“弃妇诗”呢?《诗经》在还没有被定为“经”的时候,表现的是农业文明里人们纯朴的生命状态,无关“教化”更无关“载道”。一旦误入“弃妇诗”的“歧途”,诗的意境和美感就显得不足了。好的文学一定要给予生命更广阔和博大的关怀,让人们在文学的镜子里观照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做更多的、更深入的解读和思考,也许就无法发现诗中的美。

细读文本我们也许会发现,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根本就是感伤自己在耽溺中爱与青春慢慢地流逝了。那些曾经对爱的美好憧憬、对婚姻的幻想,在日常细碎的消磨中逐渐弥散,而青春也由“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于是诗歌以女子的口吻用几乎一清如水的语调来回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情感体验也是每个普通的现代人可能都曾有过的。用这一角度来解读诗歌,就避免了连鲁迅先生生前都非常痛恨的歪曲《诗经》主题情感的做法,用更多包容和怜惜的情感去体谅那位深情的女子。这样可以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甚至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学生结合诗歌有更多的想法可以交流,从而更关注文本中词句意象和情感的审美特征。假如我们固执地用“弃妇”来定性诗中的女子,再进一步强调诗中男子的薄情和暴虐,进而把诗歌主题的解读引向对古代女性群体处于弱势的同情,可能就真的违背了《诗经》是彻底的农业审美,它具有“哀而不伤”的情调。这样,诗成了纯粹的教化,缺乏珍贵的美感。

二、用审美的态度激活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启发学生鉴赏美

什么是审美?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通让美学在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成为一门特别的学科。而美学的研究内容并不完全是我们今天讲的文学艺术之美,甚至包括人类的所有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用审美的态度激活课堂,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学习情境,把学生所有的感官调动起来,发挥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启发学生鉴赏美。进而自觉形成美育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兰亭集序》以其优美的文辞、深邃的哲思成为教材中备受推崇的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以反复诵读和品析来感知体悟作者的情感,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特质或许还是不能完全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创设更多的情境来启发学生鉴赏文本中深藏的美。

如果我们把《兰亭集序》放置在悠长的文化源流中来审视,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书法圣品被后世羡仰,真迹不存,摹本繁多。而想要更好地体味《兰亭集序》作为文学作品的言辞之美、情思之美,首先要深入了解王羲之,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要知人论世。那么,我们完全可以从王羲之现存的书法真迹或摹本拓片入手。那些保存在各大博物馆书画展厅里的摹本手帖,也许可以激活我们的情思,让我们真切地走近王羲之。例如王羲之传世的手帖摹本《丧乱帖》与《频有哀祸帖》。

王羲之的《丧乱帖》里讲到被破坏的祖坟重新修复,因此学术界推测这封信应该完成在永和十二年,也就是比兰亭雅集还要再晚三年,这也许是王羲之最后登峰造极的成就。帖中写道“丧乱至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天下大乱,生命价值沦丧衰亡到极点,祖先坟墓再一次被毁坏蹂躏。想到如此残酷的事情,痛哭嚎叫,悲愤绝望。一个时代丧乱到可以刨挖他人祖坟,将尸骸到处丢弃,“贯痛心肝”是王羲之对生命价值的彻底绝望。《频有哀祸帖》里写到“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不断有哀祸传来,悲哀、摧毁、身体被切割一样的疼痛。王羲之活在一个毫无生命价值的战乱年代,无论活着的人还是死去的尸骸,都一样被蹂躏践踏。帖中反复出现的“惨塞”“切割”“奈何”等词语,诉说着他心里的虚无幻灭,透露着对战乱流离年代沉重又无力的叹息。

假如在课前学生能够从这些书法作品的内容中获得更为丰富的讯息,从那些“贯痛心肝”的词语里感受作者的痛楚,从那些苍劲倾斜的字迹里看清作者的无奈与颓丧。那么就能更容易了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流露的情感。唐代冯承素临摹的《兰亭集序》作为教材中的插图也是直观可感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永和九年的兰亭雅集,是王羲之生命中少有的一抹亮色。王羲之年少就从山东琅琊一路颠沛流离到江南,偏安一隅,闲暇可与友人相聚,美酒当前,曲水流觞,惠风和畅天朗气清中的短暂惬意,或许可以抚慰那颗饱经沧桑的心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只要生命中还有可以作为寄托的人和事,那就要活在当下,坚信生命中始终有美的存在。

三、用审美的情思晕染笔触,鼓励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创造美

怎样才能创造美?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诗比历史还要重要。”也就是说任何与美相关的历史文化需要保留下来并有所创新,不仅需要客观冷静的记录,同时也需要文学的表达。

让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美、鉴赏美,最终的目的还在于能够创造美。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每一次写作都是一次有意义的生命体验,都是一次美的創造。

学习陆蠡先生的《囚绿记》,我们深切感知到作者对“绿”的渴盼和希冀。也深深感动于作者“囚绿”的执着和“放绿”的赤诚。这篇课文通篇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作者“以意附形”,来表达自己在战争年代对自由、希望、美与爱的向往。这是一篇值得深思的佳作,也是写作训练中最适合的范文之一。

在《囚绿记》的教学拓展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完成“以意附形”的写作训练。也就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与“囚”有关的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收集的学生习作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可以准确理解写作的要求,结合自身的观察和生活经验来完成一篇充满思辨之美的文章。

例如学生习作:《时间是万物的囚》

“月亮说:我见证了无数的生死。曾与太白共舞,曾与东坡叙旧,时间带来了他们拥有的一切,也带走了他们的一切。这是每个生灵生来的枷锁。就像每颗流星,都无法避免坠落。时间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囚笼。好好珍惜身边每一朵花开,珍惜每一次欢笑,珍惜每一滴泪水,珍惜每一个拥抱,珍惜每一位旅人,或是牵手,或是陌路。”

从学生的习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对时间与生命的真切认识,可以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赤子情怀。面对万物都无法突破时间的囚笼,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的习作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耽溺于“囚”之美,突破“囚”之困。在有限的生命里享受值得我们珍惜的一切,不惧未来,向死而生。

把写作训练融入审美情趣的培养之中,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收获美的情思,完成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审美的眼光来解读和挖掘教材,给予学生美的引领,让学生懂得语文的美是俯拾皆是的。用审美的态度激活课堂,给予学生更多美的内容和美的形式,从而学会鉴赏美,进而观照自己的生命。用美的情思晕染笔触,让美在表达中诗意流淌,灌溉自己的灵魂。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能够沿着美的足迹,获得让他们受益一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蒋勋.艺术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2]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蒋勋.美,看不见的竞争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蒋勋.南朝岁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6]祝勇.在故宫寻找苏东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7]胡经之.蔡元培的美育精神[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发现美创造美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浅谈对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渗透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课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