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让语文课堂更“美”

2017-02-17徐锦锦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现美创造美语文课堂

徐锦锦

摘 要:音乐教育与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笔者精心选择不同的音乐和语文文本搭配,尝试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助推语文教学,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去发现、感受、体悟教材文本中的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关键词:音乐 语文课堂 发现美 感受美 体悟美 创造美

文学与音乐,就像是缪斯神殿里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同属于艺术的范畴,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音乐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的艺术,学校开展的音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也是审美,学校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到:“音乐是通往思维和记忆系统的高速公路,当高雅的音乐一旦被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刻,语言就会通过音乐这个媒体开启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让他们愉快地步入课文所营造的那座无比神圣的殿堂。”所以,利用音乐来助推语文教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来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自然地融入到语文学习的情境中,去发现、感受、体悟教材文本中的美,进而学会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之中使美的教育润洒于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借助音乐,发现民俗美

民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积淀,民俗文化是中华燦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选取了沈从文先生的《云南的歌会》一文,该文用文学的形式记录下了云南民俗文化之一隅,堪称此类文章的典范之作。文章首先展现了“山野对歌”这种特有的民俗现象,接着通过“山路漫歌”揭示了这种民俗产生的自然环境,而“金满斗会”本身就是民歌的展览,是一个民歌的课堂,是云南歌会得以传承光大的社会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歌会”这种民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欣赏了云南民歌《蝴蝶泉边》。优美动听的歌声回旋在耳畔,旖旎秀丽的风光浮现在眼前……在歌声和画面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一下子来到了云南,伫足蝴蝶泉边侧耳聆听。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引入了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之中,文章所表现的人物、内容、环境、场面,几乎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了出来,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播放了一曲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中的有关知识,指出这首民歌属于哪一类:A见景生情即物起兴;B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C互嘲互赞随事押韵;D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学生们兴致高涨,在音乐营造的氛围中愉快地完成了课堂学习任务。

这堂语文课,笔者成功地借助音乐的力量,在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带领他们了解了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人情。一堂课下来,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如此之美!

二、借助音乐,感受人物美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中,穿插音乐有时能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它胜过千言万语,是喋喋不休的讲述所无法企及的。习惯上我们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总是从文本入手,通过对词句的条分缕析后,以教师认为比较妥帖的几个词语给人物形象定性。从接受的角度看,效果不一定都好,特别是对那些语文底子薄、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完全是被动地接受,无法从深度上去把握形象的内涵和意义。适当的时候我们结合音乐因素,让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进入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感悟形象的内涵。

如教学影视剧本《音乐之声(节选)》在分析主人公玛丽亚的人物形象时,笔者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两个场景,即玛丽亚独自一人在山坡上放声歌唱的情形和众修女在修道院中评说玛丽亚的情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这一人物形象,笔者不失时机地播放了这两部分的音乐片断,旨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去感悟人物形象。很快,学生们从玛丽亚欢快自由的歌唱中,以及众修女七嘴八舌的议论中,将玛丽亚的形象整合为:一个纯真活泼、无拘无束的人,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

可以说,通过音乐赏析,学生们非常精准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笔者十分欣慰,正是语文与音乐的结合,完美实现了本堂课教学目标的。

三、借助音乐,体悟意境美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美的分析和鉴赏历来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难点。分析意境之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体悟作者所描绘的优美而独特的意境,从而感受文学作品独特的意境之美。

《蒹葭》这首爱情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这一环节中,笔者要求学生仔细品读这首诗,然后尝试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面。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教室里萦绕着邓丽君的歌声:“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在柔情似水、缠绵悱恻的旋律衬托之下,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融进了音乐之中,思绪开始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的说有一个羞涩的少女沿着水边的芦苇荡缓缓而行,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有的说她仿佛就在自己的眼前,但又似乎远在天边;有的说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水中的小洲之上;还有的说她要找的那个“伊人”似乎一直在和她捉迷藏,她怎么找也找不到,所以她很伤心失落……同学们兴味盎然,众说纷纭,原来“伊人”就在学生的心中。

可见,在语文课上选择合适的时机播放一首与课文相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文中蕴涵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

四、借助音乐,学会创造美

语文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从文本中去体味这个美的世界,得到美的感悟,获得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引起学生情感上的认识和思考,提高审美能力,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学会去努力创造美的生活。

在学习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时,笔者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苏轼的这首词既表达了在中秋之夜自己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也表达出了对天下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之人的美好祝愿。

在师生合作品读赏析之后,学生不仅对词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而且也把握了这首词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尝试去“情真意切唱古词”,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演绎这首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笔者特地选取了几种不同风格的演绎版本,既有童丽柔美深情的演唱《明月几时有》,也有王菲古朴典雅的曲风,更有龚琳娜豪放不羁的演绎。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来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这一招果然很奏效,当即在课堂上学生就用他们的家乡话演绎了独一无二的藏文版《水调歌头》。学生倾心动情的歌声,不仅感动了我,也让所有的听课老师赞叹不己。

利用音乐这个媒介,学生得到了生动的形象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这样,在美的享受之中,学生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美。至此,整堂课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音乐是美的,它的魔力在于“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在汩汩流动的音乐之中更好地领略文学之美。当文学遇上音乐,不同的形式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美。音乐,让语文课堂得以更“美”!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例说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活用[J].语文学刊,2002,(6).

[2]徐道玲.音乐审美与语文教学[J].教研天地,2004,(04S).

[3]肖月影.随音入境 随情入文——寓音乐于语文教学课堂之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

[4]盛丽莹.音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猜你喜欢

发现美创造美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浅谈对体育教育中的审美渗透
浅议军校学员审美能力的培养
如何让“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如何挖掘小学语文课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