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英语学习共同体中的运用探究
2019-08-13任娟娟
任娟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入运用,它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引入,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又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全国新课改和建构学习共同体新教学理念的推动下,传统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要多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为其搭建脚手架,倡导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学、合学、挑战创新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建构主义理念;小组合作
信息时代给予了我们太多的便利、机遇和财富,只有和这个时代接轨才能跟上它飞一般的发展步伐。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援,因为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能让我们彻底摆脱物质和思想上的贫穷。若教育不能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必将后患无穷。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教师的职责就是要为学生找到适合并能促进他们学习且提高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效办法。学校鼓励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显得十分必要。
一、信息时代的发展依靠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称称ICT)。理论上说它是各种技术的总称,人们利用该技术对海量信息和通信技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程序编辑、实践探究、普及推广等。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我们生活中能服务于广播电视、报纸文字、通讯传媒、交通运输、教育资讯、互联网、物联网等等的技术手段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它的存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二、多媒体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网络信息技术普及之前,知识的获取主要源于书本,教学中知识的输出全靠老师口授、板书配合习题的方式呈现,形式单一、陈旧,课堂气氛较沉闷。若课堂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撑,立体生动形象的动画、图片和PPT等教学资源,让平面的知识和教学情境更为立体,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 5 Earthquake,传统教法是先教单词,后学课文,翻译句子,讲解语法,学生朗读,最后做练习。教法单调、呆板,缺乏生动性,学生机械地跟学,其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没有得以展示。反之,若利用网络信息搜索地震的视频或播放《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片段,给学生带来的冲击力更直观。人们震前、震中、震后生活的变化,地震灾难场面、地震的破坏性及人们对地震的恐惧与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图片展示,学生有效思考应该如何躲避地震或减少被地震伤害。此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并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跑到空旷地方;不能躲进电梯;人若在室内,要躲在墙体呈Y字形的地方,因为那里的房屋结构相对牢固等。
通过信息媒體的介入,学生学到了课文知识和一些实用技能。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同时多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听课,而且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英语建构主义学习与多媒体教学的整合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知识不全靠教师教授,学生可以在某个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或同学帮助利用一些学习资料用“意义建构”的方式来学到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努力程度以及学习过程有关,所以用建构主义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规律,较好地说明学习的发生、意义的建构、概念的形成。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指出,课堂的主体对象是学生,他们是学习动作的发出者;教师的任务只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推动和促进作用,不要求教师向学生直接教授知识。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跟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成为知识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单纯受外力作用的被动学习者。
(三)英语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获取要发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来获得。比如说,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利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交流等等,并创造出理想的学习环境。该环境一般包括情境、合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介绍。
1.情境
为了给学生这个学习共同体搭建脚手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适合学生所学内容的知识意义建构,这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高中英语教材必修4有个单元主题是“Disability”,课前我对教材进行整合,把课后workbook的补充句型题和器官重要性的讨论部分挪到前面,设计为导入板块,接着在网络上搜索五官图片制作课件,展示PPT的同时抛出问题“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organ,why?”学生很自然地进入思考状态,然后以小组形式开始讨论。此时学生作为学习的核心正通过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一步步地靠近学习主题和目标。
2.合作与交流
合作分自我合作和相互合作。自我合作是指学生自己就某一问题反复思考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独学”。相互合作是指学习群体中成员和成员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形式,也就是“互学”。合作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或者生生之间,对课堂上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收集分析、提出问题并验证,最终得出解决方案。此过程中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及最终的知识意义建构都十分重要。
交流是体现合作的一种方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讨论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来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标,每个参与学习的学生,建构了学习共同体,交流活动则推进了学生个体学习的进程。
课前我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学习情境,引导他们展开独立思考。这是“独学”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合作的过程。接下来PPT将展示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例如:(1)坐轮椅的残疾人遇到台阶无法上下;(2)盲道上有障碍物或大坑;(3)没有供残疾人使用的公厕;(4)坐轮椅的残疾人无法使用公共电话亭等。这些图片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伴随问题“What difficulties do the disabled meet?”“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ant to help them?”的出现。交流活动立刻在小组成员之间展开,“互学”活动参与进来,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行策划任务。其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纠正问题和整合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并展示成果的过程。
3.意义建构
它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建构的意义是指所学知识的性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加深他们对这个知识意义建构的理解。为此教师要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多动脑筋。
我为了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残疾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上述困难,该怎样寻求帮助、表达请求时,设计了下一个环节:“口语表达训练”。我用PPT展示出两种情境故事来引导学生实施意义建构:(1)You are a disabled who are seated in a wheelchair and you accept an invitation from you friend .But you cant go upstairs when you meet some stairs outside his house. What should you do?(你是坐轮椅的残疾人,收到朋友的邀请去做客,但是朋友家楼下的台阶让你犯难了,你该怎么办?)(2)You are a blind man,when you walk on the Blind Sidewalk, suddenly you find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Blind Sidewalk. What should you do?(你是一位盲人,走在盲道上,突然覺得盲道好像出状况了,你该怎么办?)
相同的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形式会再次发生:信息采集、分析、判断、研究、讨论、修正、完善和整合,得出结论、展示成果。教师支持学生独立探索,支持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去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我们应该要了解编者的目的,“Disability”(残疾)单元,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透过课文看道理,此单元更想表达的情感教育是“呼吁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才是道德教育深入课堂的目的。
经过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他们相互学习的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最终在课堂展示这个环节得以体现,并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
四、总结
建构主义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形象立体的学习情境,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海洋,实现了知识从平面到立体的飞跃,搭建了知识学习的桥梁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敢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持,让建构主义理论能更好地与英语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
综合实际教学案例看,英语建构主义理念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很好地整合,这也成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们将沿着该思想路线的指导,把建构主义理念的课堂继续深入,为学生更大程度地发挥学习主动性,成为全面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强手而努力不懈。
参考文献:
[1]曹恒英.如何构建高三生物复习的高效课堂[J].考试周刊,2011(66).
[2]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3]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张杰,赵波,杨在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