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物理新课和复习中的情景创设
2019-08-13郭红菊
郭红菊
摘 要: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认识物理的本质,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增强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学物理有很多知识是比较难理解的,有的甚至非常抽象,这对学生来说理解和记忆都是比较困难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想办法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创设物理情景,展现物理过程,认清物理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让学生可切身体会物理概念、规律产生的环境。
关键词:情景创设;情景创新;情景课堂
创设合理的物理课堂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学习不仅是观念形态的认知活动,它还要求学习者必须全身心地参与。人处于轻松的情景中可以产生愉悦,处于悲愤的情景中可以产生痛苦,处于快乐的情景中可以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将学生引入情景之中,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当然学生如果有了兴趣,学习时才能集中精力,积极思考,发展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复习中情景创设和新课中情景创设有本质上的区别。新课中情景创设以物理概念课为例。物理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物理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对事物抽象出的结果,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个抽象。而现在的中学生从生理还是心理的条件都决定了他们这个概念抽象能力是比较弱的。他需要教师能够在形成概念前让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像演示实验或者学生通过动手实验,从而使学生认识引入一些概念,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作为复习课的情景创设,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回顾物理概念或规律,对知识形成整体认识,对相似情景进行对比辨析,从而对物理概念进行整合达到更高的认识。
复习课中情景创设和情景再设的区别,让学生迅速回忆当初学习物理知识的场景,通过老师的情景创设能够让学生当时大脑中浮现出物理框架,然后情景创设,突出创新。新课教学中情景创设,除了从生活中把情景引入,还有就是建立一些简单的学生游戏,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的过程当中体会探索自己是怎么输赢的,比如,在讲“空气的力量”这节课时,让一个瘦小的女同学和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到讲台吹气球,老师之前把两个一样的气球套在两个空矿泉水瓶口,并在女生吹的那瓶的瓶底用针扎一个小孔。然后女同学很容易把气球就吹大了,而男同学怎么吹也吹不胀气球,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一下就能深入到这节课的重点,而且空气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也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所以这样一个情景对学生学习这一节课是非常有帮助的,学生想要知道为什么瘦小的反而贏了,所以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复习课中情景创设作用比新课中层次更深一层,比如说,在复习压强这一种综合问题的时候,创造了这样一个情景,让一个重物压在非常容易形变的棉花枕上,为什么那么大呢,让学生看起来较明显,第一个情景是重物直接压在枕头上,第二个情景是人用一根绳子竖直向上提重物,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拉力,明显看到棉花枕形变小了,这时候这个情景是压力变小了,形变小了,通过这样一个情景是想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压力和重力是有区别的,因为这一点在新课中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容易把压力理解为重力,复习时可以重点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复习课的情景对知识起到一个串联、加工、整理、提升的作用,要把复习课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这个情景贯穿中把兴趣提起来,以刚才这个情景为例,实际它是一个实物情景,虽然是很简单的器材,但学生都非常有兴趣去观察,然后马上把这个物理情景抽象成一个物理模型。画出受力示意图,然后加入受力分析这一基本技能的复习,然后再加入一些数据研究压强的基本概念。这样一来一个物理情景贯穿一节课,穿插多个知识点的复习,渲染教学环境和氛围,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在概念应用环节也可通过创设情景,通过演绎、类比、思维的加工对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在讲完摩擦力的概念之后,就可以通过创设大量情景让学生去识别在实际情景中是增大摩擦还是减小摩擦,或者说在杠杆概念介绍完以后,通过大量生活中杠杆的情景呈现,去识别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等。
总之,在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景,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做到“动之以情”,使物理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孟少辉.中学物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6.
[2]刘炳昇.初中物理教师技能训练[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0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