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闪现德性的光辉
2019-08-13徐向阳士心
徐向阳 士心
黄志煊,广东省中山市东区远洋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校长研训库专家,广东省教育厅“百千万培养工程”名校长,全国骨干校长班“优秀学员”。曾主持多个省级科研课题并获奖,在各级教育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著有《追寻德性》《德性教育》《德泽流光》等。
黄志煊是一位年轻的“老”校长,从教27年,担任校长时间长达23年,在办学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作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黄志煊坚持在民族教育传统中“提纯”,同时在中西教育交流中吸取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思考。2015年,尚在水云轩小学任职校长时,黄志煊即提出了“德性教育”的办学理念。
“德性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黄志煊介绍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教育者都是注重德性教育的典范,如今文明鼎盛,教化昌隆,但功利主义和人性异化也侵蚀着校园,教育的实效性被泛化,而‘合道德性则多被忽视。”缘于这一社会背景,黄志煊提出了推行德性教育的口号,大力培养学生的“自育品格”,提升教师的“乐教品性”,建设校园的“化育品位”,构建了完善的育人体系。经过多年探索,远洋学校的德性教育已从理论探讨演进为对教育本真的追寻。如今的远洋学校校园里,到处弥漫温馨儒雅的人文气息,呈现化育德性的温婉情致,跃动自由成长的声声拔节。恰如黄志煊校长所言:“每个孩子都熠熠生辉,像星星一样闪亮。”
做孩子天性的守护者
在古人看来,上天给予人的气质叫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所以,教育是一项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生命事业,生命的发展虽复杂难料,但一定有其固有规律。每位教育者都需充分认识并遵循这种规律,否则就不能“道法自然”,生命的自育也将变成空谈。黄志煊由此认识到,教育的过程应是一个“生命+”的过程,始终要求教育者眼中有人、手中有人、口中有人、心中有人,让受教者保持尊严,拥有自信,一切变得和洽舒畅,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从这一理念出发,远洋学校的教师们坚持做孩子天性的守护者。
他们愿意让学生在自由发展中振翅飞翔。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强调要“解放孩子”。远洋学校的德性教育让学生从“这不许动,那不许干”“这不许多说”“一定按要求做”等传统规训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自由发展。他们的课堂倡导“自主”,让“小鬼当家”成为常态;他们的课间是“自觉”的,在浓郁的氛围中孩子们沉浸在书海里;他们的文娱锻炼是“自达”的,校园内可见多个表演的舞台和学生健体娱乐器材;他们开设公益义卖店的,为的是孕育诚信品格;他们的评奖喜欢“自荐”,让每个学生都展现闪光一面;他们的校园管理是“自治”的,让每位学生在“管”和“被管”间体验感知,提升自我;他们的社团是“自选”的,每位学生都能在研炼中自在成长。与此同时,每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艺术节、健体节、感恩节等,为学生搭建了振翅飞翔、追逐梦想的平台。如此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先天潜能和个体优势,让德性教育之光闪现迷人光彩。
他们懂得让学生在享受成功中快乐成长。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赞赏和关注。”德性教育要求教师树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的育人观念,强化学生优势,修正学生缺点。即如黄志煊所言:“在教育中要睁一只眼睛看优点,闭一只眼睛看缺点,用多把尺子量度不同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能和享受成功的快乐。”由此理念出发,学校坚持评比每周进步之星、每月文明之星、学期达人等,还设立了学习小主人、环保小卫士、父母小帮手、红领巾小领袖、才艺小明星等等多个奖励项目,让每位学生每学期都有机会获奖,在校园生活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并树立“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信念,让学生群体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发展态势。
“学校里没有废品,只有摆错位置的财富。”黄志煊说,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因为野百合也有春天。学生小语,先天患有严重的精神障碍症,入读初中部后没法静坐下来听课,但对美术和书法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学校为此专门给他“量身订做”了美术和书法课程,让其学有所长。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小语的书画水平大幅提高。去年12月,学校专门为他举办画展,并让其作品在全校的义卖集市上拍卖。拍卖会上,本不擅用长句表达的小语破天荒地说了许多话,神采奕奕,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小语的成长,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像星星一样闪亮”宣言的形象诠释。
就此,德育专家杜时忠教授曾评价说:“从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家长一句句感动的话语,校园一幕幕精彩的画面,就充分感受到德性教育不是一种小德的教育,是一种大德、玄德的教育,是一种本真的教育。”
用道德的教育培养道德的人
李镇西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一个迷恋他人成长的教师,一定是懂得享受幸福的教师,一定是有德性的教师。有德性的教师一定是善用道德之法施教的教师。
“有德性的教师一定是大爱之师。”黄志煊说,“因为只有心中有大爱,才能把小学办成‘大道之学。”德性教育倡导教师要有大爱情怀,将德性渗透在每个教育的细节,让大爱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弥漫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心灵稚嫩敏感,教师对他们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次微笑,或一句暖心话语、一个赞许姿态,都会让他们体味到教师的关心、赏识或悦纳,从而触动敏感心弦,产生愉悦快乐之感,在课堂上获得“炉边谈话”的温馨和舒畅,为其课堂学习提供持续、高涨的精神动力。
正是因为有着这样一群心怀大爱的教师,每个生命才如花绽放。校园里曾经有三位很特殊的学生,一位连自己姓名都说不清和听不懂,一位因脑瘫致残而不能正常走路,一位连走路都有撞墙隐忧的视障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老师和同学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让他们都能如愿参与学习活动。另有一位肢残的小女孩,为满足其参加运动会的心愿,班主任用轮椅推着她参与入场式,场面感人。正是这种教育的本真大爱和为师者的无华大美,让德性教育展现出特殊光辉。
“有德性的教师一定是能上‘大课的教师。”黄志煊说,“因为德性的课堂一定是‘大课堂。”在他眼里,大課堂首先要大爱无痕,因为师爱是教育的基本品质,是教师的理智感、道德感、责任感和审美感的总凝聚。只有当教师拥有了润物无声的大爱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有效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获取。大课堂要大道至简,让课堂形态回归本真。黄志煊说,教育是有目的的,但目的不能过于强烈,否则会产生“目的颤抖”,影响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义,导致教育的失效。因此要抛掉急功近利的课堂,远离“演课”现象,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真正快乐,得到教学的最大实惠。大课堂要大智若愚,让教师思维还原稚化。学生生理和心理有其发展规律,教学中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尺去推测学生,而要像陶行知一样具有将自己变成小孩的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至纯的情感,也是自身教育素养的修炼。教师要把握时机,敢于“稚化”自己,选取较为恰当的方法,引领学生思维在破解问题过程中与教师思维“同步”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