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商业期刊《瀛寰琐纪》的价值研究
2019-08-13李倩
【摘要】 《瀛寰琐纪》是清末第一部商业期刊,其栏目设定和内容选材突破传统,富有新意,反映了当时社会从封闭到新文化、新思想涌动的变化。《瀛寰琐纪》的创新为后来的商业期刊如《小说林》《绣像小说》《点石斋画报》等的创刊发行提供了宝贵经验。《瀛寰琐纪》容纳新文学的理念促进了清末文风的嬗变,揭开了我国近代文学变革的序幕,在我国出版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 键 词】《瀛寰琐纪》;文风嬗变;申报馆;商业期刊
【作者单位】李倩,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1.013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涌入,中国社会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文化带来的意识冲击。1872年,上海申报馆《瀛寰琐纪》发行,成为我国最早的商业期刊。一方面,由于此前没有商业期刊的出版经验可资借鉴,《瀛寰琐纪》的创刊模式仍保留传统书籍风格,但在内容细节、形式表现上都体现了商业特色和时代新意。另一方面,作为推向社会的商业期刊,《瀛寰琐纪》过于注重在文化阶层的推广,忽视了社会大众,导致受众面窄,无法普及并成为大众期刊。在销量不佳、资金难以维系的情况下,《瀛寰琐纪》于1875年停办,虽然办刊时间较短,但其对清末文风的嬗变和期刊风格的定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我国后来的期刊出版发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瀛寰琐纪》开启了清末商业期刊的序幕
报刊是清末文化中的新兴事物,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兴起和文化渗透,我国报刊业迅速发展,内容涉及时政、市井见闻、俚俗小调、商业信息等 ,由于贴近百姓生活而深受民众喜爱。当时,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报纸是社会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申报》是当时上海最具影响力报纸,随着《申报》投稿数量的增多,大量稿件汇聚,超出了《申报》的出版需求。为了拓展商业空间,申报馆沿用报刊出版模式,将大量无法在《申报》上刊载的稿件以月刊形式集中出版,使收到的稿件实现商业利益最大化,于是《瀛寰琐纪》诞生。《瀛寰琐纪》的内容涉及政治外交、世俗趣闻、商贾贸易、文学诗歌等。为了扩大影响力和取悦文人,《瀛寰琐纪》采取免费为文人发表作品的方式,为许多草根文人提供了展露才华的机会。
《瀛寰琐纪》采用的稿件来源于三个渠道,一是传统文人的复古之作,二是申报馆在职人员创编的文章,三是已故文人的遗作。申报馆为了给《瀛寰琐纪》出版造势,在《瀛寰琐纪》创刊前后数日,以“本馆告白”的方式在《申报》上密集地发布求稿广告,向社会广泛征集稿件,第一次提出文人投稿“概不取值”的理念,解决了部分草根文人想要展现才华却无钱投稿的问题。申报在《瀛寰琐纪》创刊前后近百次刊印约稿广告,如 “愿文坛健者、儒林文人惠赠瑶章,共襄盛举”等。《瀛寰琐纪》的创新约稿模式吸引了大量草根文人投稿,其一度因稿件数量太多无法及时刊印。由此可见,当时草根文人的作品是《瀛寰琐纪》文稿的主要来源。除了草根文人的投稿,《瀛寰琐纪》还吸纳前人的作品,如《瀛寰琐纪》卷四的石山房主人《闺中九九消寒图》等很多稿件都系前人遗作,这体现了《瀛寰琐纪》采用稿件不拘泥于单个渠道的特点。除了以上两种稿件来源,申报馆在职人员的创作也是《瀛寰琐纪》的一大稿源。当时的申报主编蒋其章在《瀛寰琐纪》上发表了大量作品,包括自创题材、摘抄和旅行见闻等,其中海外见闻最受读者欢迎,为读者了解异域风情、拓宽视野提供了便利。
二、《瀛寰琐纪》促进了江南文风的嬗变
自古以来,江南发达的经济促进了文化发展,使江南文风长盛不衰,以岳麓、白鹿洞、华林、鹅湖为首的四大书院和众多学馆、私塾,为江南培养了众多文化人才,而上海凭借地緣优势逐渐成为江南的文化中心。清末,随着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进程的加快,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技术设备给我国社会各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现代文化意识的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发现,现代文化意识更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交际舞、现代服饰、报刊传媒等现代文化对当时的社会民众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报刊刊载的内容凸显社会现实,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报刊开阔视野,获取有用的信息。
清末,西方现代印刷技术的引进促使我国出版发行业快速发展,江浙、上海一带开启了民间阅报的风气。《申报》作为上海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每日刊印三千份以上,其所刊载的文章虽然涉及社会、政治和商贸,但文体仍以传统文言文为主,偶尔夹杂一些白话文。民间读报风气盛行带动文人踊跃投稿,申报馆为了拓展业务和获得更多读者认同,决定在增加条目和篇幅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创刊一种内容更丰富、格调更高、有别于报纸的新刊物,即《瀛寰琐纪》月刊。
《瀛寰琐纪》作为依托《申报》办报理念创刊的月刊,在文风内容上实现了创新突破,曾任《申报》首位主编的蒋芷湘无疑是保证这本月刊具有文风新意的重要人物。虽然是传统科举进士文人,但蒋芷湘并不一味复古,他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还通晓西方文化,是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为人奔放豪爽,热衷于聚会交友,常与文士出游采风。在蒋芷湘担任《瀛寰琐纪》主编期间,他发表了很多郊游作品,在他的影响下,一些文坛好友纷纷为《瀛寰琐纪》撰稿,积极参与《瀛寰琐纪》的出版发行。由此可见,《瀛寰琐纪》能够与读者见面,蒋芷湘功不可没。
《瀛寰琐纪》促使海派文化崛起。在《瀛寰琐纪》出版发行期间,杜求煃等海派文人经常为《瀛寰琐纪》撰稿。并且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这些文人作品的特点逐渐由辞藻华丽、吟风弄月转变为体现人文内涵和社会现状,刊载作品风格的变化让《瀛寰琐纪》的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社会现实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为《瀛寰琐纪》撰稿的文人都是开明学者,比如亢树滋就撰文抨击西学,呼吁抵制西方文化入侵,他还在《与申报馆人书》一文中,抨击《申报》奴役传统文化,怒言“无不愿食其肉”。但无论亢树滋一类文人怎么反对,面对整个社会蜕变的大环境,传统文学的优势逐渐丧失;对于传统文人故步自封的观点,应和者寥寥;时代进步成为大势所趋,文学变革不可阻挡。
三、《瀛寰琐纪》坎坷的拓荒经历
《瀛寰琐纪》虽然仅两年时间就结束了期刊使命,但其能在清末传统文化主体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创刊,给当时沉闷、缺乏新意的文化出版界带来新风气,可谓在中国出版业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瀛寰琐纪》等刊物的出版发行,社会民众对世界有了更多新的认知,接触了现代文明事物,萌发了新理念,这同时带来了群体效应,加速了清末社会结构调整和文风变革。作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商业期刊,《瀛寰琐纪》因缺乏创刊经验导致失败,但其直到今天依然对商业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出版发行屡次延期带来的不利影响
为了赢得市场,《申报》管理层对《瀛寰琐纪》的刊印采编极为重视,在《申报》上密集投放广告宣传《瀛寰琐纪》的同时,还对征稿和广告招商做了细则说明。从这样的宣传力度可以看出,《申报》管理层对《瀛寰琐纪》有很高的期待值。但由于是第一次编辑月刊,受各种因素和出版技术限制,《瀛寰琐纪》首发延期,并导致之后数期拖延出版,这对于以商业利益为重的期刊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刊印拖延导致《瀛寰琐纪》未能实现《申报》广告宣传中每月出书一卷的承诺,最严重的刊期拖延达到三个月之久。而为了及时完成刊印数量,《瀛寰琐纪》出现同一时期编辑刊印几期的现象,这加重了编辑部的刊印负担,导致出版日期极其混乱,极大地影响了《瀛寰琐纪》的社会口碑和商业收益。为了扭转困局,《瀛寰琐纪》从第三期开始增加翻译小说栏目《听夕闲谈》,但销量依然不佳。纵观其失败原因,除了延期这一因素,更重要的是期刊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没能获得社会民众的认可。
2. 定位不准,忽视了商业价值的开发
总的来说,《瀛寰琐纪》虽然是文学期刊,但其刊印内容和形式依然难以摆脱传统刊印模式;期刊以卷为期数,以古本线装书籍造型装订,缺乏包装设计创新思维;读者目标定位为传统文人,缺乏市场开拓性。《瀛寰琐纪》没有明确设定栏目,将稿件大致按论说、见闻笔录、小说、诗歌等内容进行排序。其中论说内容概括了清末的政治、商贸、社会见闻等。见闻笔录内容更倾向于宣扬传统道德意识,尤其以宣传贞洁烈女、仁义道德等为主,其间夹杂古人的德行轶事,这些内容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关联不够紧密。每刊结尾部分主要刊载文人投稿的诗词,以古意、古体为主,大多为追求辞藻华丽的风雅之作。《瀛寰琐纪》与其他出版物相比,创新之处在于刊登西洋小说,但这种创新力度不大,效果欠佳,没能引起社会关注。从整体内容上看,《瀛寰琐纪》虽为商业期刊但没有迎合大众喜好,其将刻板复古的思想强加在刊物上,当时的读者又大多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文人,对这样的期刊内容难以接受,这是造成《瀛寰琐纪》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
由于《瀛寰琐纪》长期延期、挤占报馆的印刷业务,报馆出于利益考量,不得不加紧印制热销读本,如《儒林外史》的热销和加印让申报馆管理者看到商机,于是申报馆开始印刷畅销书,不断在《申报》上刊登“搜书告白”寻找刻印读本:“本馆现在搜求新奇艳异幽僻瑰玮之书……专望检之邺架,命彼邮筒,实为切盼。”印制畅销书让申报馆暂时摆脱了因《瀛寰琐纪》销售不佳造成的经济窘境,为申报馆带来了新的盈利模式,但同时也破坏了《瀛寰琐纪》的发展规划,加速了这本商业期刊的没落。
随着《瀛寰琐纪》整体价值的下滑,申报馆对其热情大减,到后期不但将版式改为袖珍版,还将《瀛寰琐纪》改名为《四溟琐纪》和《寰宇琐纪》,但由于刊登内容换汤不换药,期刊的风格还是无法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只能成为部分清末文人的消遣之物,最终被历史淘汰。总的来说,《瀛寰琐纪》有自身的创新性和开拓性,但由于其忽视社会发展需求,没能赢得先机,最终只能停办。由此可见,商业期刊只有吸引大众读者才能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瀛寰琐纪》虽然也有一些商业嗅觉,但没能在刊载作品时坚持商业原则,没有重视刊载内容的大众化和通俗化,失败是必然的。
四、《瀛寰琐纪》对后世期刊出版的影响
《瀛寰琐纪》作为中国最早的商业期刊,其风格虽然被传统文风束缚,无法完全体现商业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在我国出版界的地位。在《瀛寰琐纪》创刊之前,西方传教士曾在我国出版基督教类刊物,但仅用于传播教义而非大众商业用途。《瀛寰琐纪》的立足点是期刊的商业价值,以利益为主旨,这为后来商业期刊的创办和运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清末期刊的发行也从《瀛寰琐纪》上得到启发,如《点石斋画报》《新小说》等期刊,总结《瀛寰琐纪》的经验,扬长避短,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瀛寰琐纪》创办的初衷是想以国粹精华取悦传统文人墨客,因此刊载的文章仍以古体为主,没有设置目录,内容也以传统内容为重点,虽然后来增加了海外小說连载内容,但不占太大比例。总的来说,尽管《瀛寰琐纪》想以丰富的内容取悦更多的人,但由于过于注重高雅,反而拉开了与大众阅读的距离,后来的商业期刊看到了这一问题,如《海上奇书》《新小说》《点石斋画报》《绣像小说》等在制定期刊运营策略时扬长避短,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这些期刊在选材上注重大众娱乐性,期刊内容包括中外小说、剧本、诗歌、海外风情、杂著和幽默画等(如《海上奇书》《新小说》《点石斋画报》);另一方面,这些期刊借鉴《瀛寰琐纪》的栏目形式,设置了戏曲、歌谣、弹词等栏目(如《新新小说》《绣像小说》),通过栏目的精心设置,迎合了当时读者的喜好,获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瀛寰琐纪》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同时打破常规,刊登通俗文体的文章,丰富期刊内容,使清末的传统媒体呈现新气象,其办刊风格影响了之后的商业期刊,并促使社会文风转变。尤其是小说连载形式,虽然这种形式在当时让《瀛寰琐纪》受到一些文人质疑,认为将长篇切割会导致作品缺乏连贯性,不利于阅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篇连载因符合期刊特色和人们的阅读需求,逐渐成为文学类商业期刊的保留栏目。同时,《瀛寰琐纪》刊载的翻译小说对中国近代文学出版也有深远的影响,在《瀛寰琐纪》之后创刊的《新小说》《小说林》《绣像小说》《月月小说》等众多小说期刊都将刊载翻译小说的栏目作为固定栏目,这些栏目刊载的内容能让社会民众了解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对于在期刊上发表的、读者反映热烈的翻译小说,期刊社还会在连载后发售单行本,这种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出版方式使得期刊出版业蓬勃发展。
《瀛寰琐纪》第一次将商业意识运用于出版发行中,奠定了近代商业期刊运营的基础。同时,《瀛寰琐纪》让文学的商业价值受到社会肯定,促进了文学与商业的结合以及社会文风的转变,给近现代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瀛寰琐纪》的推出使期刊发行与现代文学形式逐渐被社会接受,许多文学期刊就此登上历史舞台,不断发展,成为近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出版的历史价值来看,《瀛寰琐纪》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振鹤. 《瀛寰琐纪》介绍[J]. 书城,1997(2).
[2]何宏玲. 《瀛寰琐纪》与近代文学风气的转变[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1).
[3]张汉波. 论近代小说杂志的产生——以《瀛寰琐纪》《海上奇书》《新小说》为例[J]. 广西社会科学,2011(10).
[4]陈大康. 报刊文学与商业交换规则——以《瀛寰琐纪》的出版史为分析个案[J]. 学术月刊,2006(5).
[5]文娟. 申报馆与中国近代小说发展之关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