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应用研究

2019-08-13耿玉芳

出版广角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人工智能传统

【摘要】 近年,人工智能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日益深入。作为重要的媒介技术,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正深度融入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深刻改变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也不例外。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必然会拓宽和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路径,使之获得新的发展。

【关  键  词】人工智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作者单位】耿玉芳,潍坊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研究”(J18RB20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1.011

近年,人工智能获得了巨大发展,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无论是“阿尔法狗”战胜柯洁,还是“小度”在《最强大脑》上战胜人类,都让人们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全国政府工作报告。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其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对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正深度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深刻改变了各个层面的内容。

面对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将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技术与文化的融合、科技与人文的碰撞,能否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成为智能时代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正确方式?

一、人工智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如何更好地保留、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历久弥新,发扬光大,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使命。人工智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运用, 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带来巨大空间。

1.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渠道得以拓宽——從口耳相传、文字传承发展到数字化、影像化保存,以及利用智能机器人表演等,使那些受时空限制不易保存或制作烦琐的文化遗产,因新技术的应用而得以传承和发扬。如把记录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进行影像化保存,即使岁月磨损了实物,将来的人们也能借助影像识其“庐山真面目”;再如运用现代科技让机器人来表演陕西皮影戏,就避免出现技艺流失的现象。人工智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使文化得以创造性地保护、传承及与时俱进地延续,不仅拓展了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途径,也开辟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级的新路径。

2.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人工智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表现形式更灵活、生动、立体,也更便捷。如采用文创的形式开发智能机器人+传统文化产品(“嘟宝特”机械臂写春联),或人工智能和真人表演等。新颖生动的表现形式不仅使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发展,也让人们在现代科技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那些极具历史价值的传统文化和古今人类的杰出智慧。

3.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

人工智能的运用,提升和改变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打开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想象空间。如2016年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第二代“贤二机器僧”,以及由敦煌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都能在最短时间内把所需信息提供给用户。“敦煌小冰”在与人们的闲聊中,不仅能把敦煌的文化、历史、旅游、学术研究等各类信息准确传递给人们,还能对所有文物进行全息投影,通过感官交互的形式让人们了解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有效弥补了单向沟通的不足,提高了文化传播的效率,也改变了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因此,人工智能的运用,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还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方式,只有这样的传承创新,才可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质的提升。

二、人工智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现实挑战

1.认知层面

认知层面的挑战主要来自能否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是处理文化的一种方式,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表达的内容,人工智能是表达的手段,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而所有的形式都有意义,借助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必然会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变化。新技术的运用虽然创新了传承方式,但也容易使人们沉溺于浅阅读和感官享受,影响人们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虽能提供个性化服务,但又容易圈定你所接受的文化内容。如何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影响以及二者关系,是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2.技术层面

要想真正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获得新生,绝不仅是简单提炼和单纯传播某些传统文化要素,更核心的工作在于通过应用新技术来提升和改变现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技术层面需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人工智能的进步能否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温情传播

在人们有需求的时候把最有用的内容提供出来,这才是有效的传播。目前,个人化、拟人化、智慧化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因此,人工智能时代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直击受众需求与情感的触发点,提供个性化的传受体验,使个人化传播成为可能,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效度和温度。

(2)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否更好地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实现人机和谐

人工智能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或滥用人工智能,应采取相对克制的态度。过度注重人工智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易于表面化、形式化,所带来的愉悦感也只是一时的,难以长存。长此以往,则无法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深思、充实心灵的作用。一切技术的革新,终归要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使其越来越好地服务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服务于人类,实现人机和谐相处,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3.内容层面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创新方面,需解决两个问题。

(1)传承内容的正确性,以及能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工智能是借助网络和大数据来实现的,而互联网是一个公共平台,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实现信息的发布和接收。但每个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不同,甚至存在较大差异,哪些是正确的传承,哪些是负面的报道,亟须专家、学者进行鉴别,否则就会失去传承价值。

(2)传承内容的深度化

人工智能能否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有专家认为,有两样东西是人工智能无法代替的——一是人文关怀,二是对社会深层的见解。互联网的碎片化消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精髓,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将更加系统和深入。让碎片化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让娱乐化的传播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这是人工智能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又一使命。

4.监管层面

由于人工智能行为具有自动化、自主性等特征,使其与其他一般的公共危险源相比更加难以监管,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完整的监管体系来全天候监控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使用。因此,利用人工智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因缺乏严格监控而存在不可控的问题。另外,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嵌入一些价值观念,如果人工智能的监督管理体系不完善,那么人工智能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会带着“漏洞”进入人类生活,届时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损失。

三、人工智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与方向

人工智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顺应新时代,借助智能化,运用新技术,多点切入形成立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1.个人层面的人机交互:借助智能深度学习

高效、温情的人机交互是人工智能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必要路径。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多渠道、多方式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可读、可听、可观,让人们获得更丰富、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度思考。二是利用人工智能,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如前面提到的“贤二机器僧”“敦煌小冰”等智能机器人,通过人机交流,人们不仅能学习文化知識,还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新体验,从而引发新的思考。三是利用AR/VR技术使人们沉浸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多感官领略、多层面感受、多角度思考,找出特点,探寻规律,创新文化。

2.媒体层面的内容打造:借助智能创新传承

人工智能在媒体领域的运用将会带来多元化的媒体表现,如文字、图片、音频、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借助多元化表现方式,文化类综艺节目将在人工智能时代承担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1)将黑科技与节目融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2017年8月17日,《汉字风云会》第六期中的“咪咕灵犀”机器人不仅是出题官,还能借助人工智能语音技术现场献声,全程语音识别进行人机互动。其抑扬顿挫的声调、机智巧妙的对话,给节目现场带来不少看点。把人工智能引入文化类综艺节目,摆脱了传统文化原有的高冷面孔,带给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全新的感受和认知。这既是传统文化与前沿技术碰撞交融的大胆尝试,也是未来媒体层面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

(2)借助大数据和信息反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析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大数据可以看出,以国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市场正逐渐升温,但同时也面临年轻用户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通过对用户消费偏好进行筛选,倒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式和传播内容进行调整、改变和创新,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内容,做到既有用又有趣,形式多样易于接受,从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精准传承。

3.企业层面的文化附加:做好产业,实现传播

随着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融合人工智能的文化产业独具优势:一是在传播范围上,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转化为纪录片、影视剧、电子书等文化产品,打破时空的局限,实现最大范围传播;二是在传播方式上,借助新媒体打破专业化门槛,采用通俗、生动、直接的表达方式,让普通民众易于理解和接受。

因此,文化生产企业应该在文化产业和人工智能的融合上下功夫,将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智能文化产品开发中,这本身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就很好地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理念,优化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7〕35号)[Z].2017-07-20.

[2]杨扬. 李彦宏:人工智能将深远影响文化产业[N]. 通信产业报,2016-12-20.

[3]韩梁,柳丝. 人工智能在文化传承中大有可为 ——访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EB/OL].( 2017-05-04)[2019-03-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7-05/04/c_1120919942.htm.

[4]杨兵. 为优秀传统文化插上VR翅膀[N]. 合肥晚报,2017-10-25.

[5]全球首届“人工智能+中华文化”论坛在曲阜召开 [EB/OL]. (2016-12-27)[2019-03-10]. 人民网,http://sd. people. com. cn/n2/2016/1227/c172832-29520855. html.

[6]郝迪. “互联网”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活力[J]. 中外企业文化,2017(6).

[7]周志军,张婧. 当围棋遇上互联网:科技打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之门[N]. 中国文化报,2017-12-27.

[8]田恩铭,李华,刘玉畅. 智能化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的运用[J]. 未来与发展,2016(8).

[9]言之有范. 人工智能:让文化更有“头脑”[EB/OL]. (2017-06-01)[2019-03-10]. https://www. sohu. com/a/145123061_182272.

[10]马骏. “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策略探讨[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7).

猜你喜欢

中华人工智能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人工智能与就业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