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8-13马顺学
马顺学
内容摘要:笔者从语文的知识特性出发,探索学生心理现状、学生性格塑造、兴趣培养、拓宽知识面、改善家庭教育等方面与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强化的关系,促使学生有“疑”可质,有“问”可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达到“心求通而未得,问所思方有悟”的一种求知境界。
关键词:语文 问题意识 培养
一.语文特性与问题意识
语文的课程特性在于语言和阅读,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关系着学生问题意识建设的基本,语言能力的培养又与阅读相辅相成,互促互进。而阅读课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很多时候是由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决定的。好的提问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语文的特性表现在很多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文体形式和语言情感等等之上,所以说语文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建立的独特平台,抓好语文课堂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旧知识中,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念,置学生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就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和思考,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教师的语气、态度要诚恳,用真诚的微笑、亲切的话语、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用注视、微笑、点头、手势等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提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与低,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是有勇气的表现,是积极参与新知学习的表现,值得肯定。对于学困生,如果他们愿意提问,更应积极鼓励、耐心倾听,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同时,设计丰富的课堂提问,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宫门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
二.兴趣培养与问题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这是学习语文的关键。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重在启发学生思考,以平等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充分的发挥,使其学习变为爱学乐学。
1.氛围营造,兴趣激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产生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创造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愉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培养学习兴趣。
2.走出课本,再现生活。最好的效果,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都莫过于理论联系实际,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在课堂是不够的,必须走出课堂,进入到生活中去。再说,小学生的思维还是偏向于形象思维,只靠教师的讲还不行,要引导他们从生活中学语文,要让他们知道语文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3.师生换位,同教同学。让学生参与讲课,来设计和共享自己的问题,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问题意识,让学生做到心到、口到,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
4.开展活动,拓宽空间。在教学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热情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去开拓、去创新,让学生去做感兴趣的事,从兴趣中发展兴趣,从中萌生问题意识。
三.认知广度与问题意识
掌握一定广度的知识量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如,文史不分家,且大文科中,地理、人文等等都相互交错成面,有的问题甚至要跨很多学科领域。当下,是信息变革的时代,新媒介、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是膨胀式的,我们每敲击一次键盘就完成了一次信息更新,所以充分利用新媒體、新媒介来拓展认知广度虽是当下小学教育一个薄弱环节,但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认知广度的正向拓展,是学生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问题意识建立形成的基础,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及他人的研学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形成成熟的问题意识。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核心。所以,正如文章起始所言,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一个全社会共建的项目,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从全社会角度去系统地建立培育机制。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新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