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创设情景相融的古诗课堂
2019-08-13黄艳珍
黄艳珍
[摘 要]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期间,需要结合不同学段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古诗文教学。与此同时,需要明确基础量的各项要求。但是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主要是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解释题目、了解诗人与生字词、通篇翻译、领悟感情”。在这种模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学习古诗时缺乏小学生应有的活力。为此,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古诗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古诗文;教学氛围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最广泛的内容,古诗词中深厚的人文价值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的古诗课堂教学提出了多种要求,并对其积累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结合小学语文课堂古诗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主要是以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即“解释题目、了解诗人与生字词、通篇翻译、领悟感情”。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学生不仅不能深刻领会到古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古诗的艺术魅力,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小学生领域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先进技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学习氛围
在古诗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即形象描绘。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借助课前准备好的教学课件,为学生在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古诗所呈现的文化魅力,进而提升小学古诗教学的整体质量。在此期间,需要将画面与意境良好的呈现给学生。一方面,由于古诗中所提及的文化背景与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区别,学生不能很好地了解作者所处背景。如果只是借助文字,学生很难将其进行良好的感悟,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古诗时,会出现枯燥、无聊的情况。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单一的文字形式,很难将自身放置在作者所提及的情境中。借助多媒体资源,教师将古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以此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奠定基调
在进行语文古诗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古诗教学与以往教学风格的不同,语文教师需要具备高的文化素养。教师能借助古诗来激发学生的语言情感,进而提升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富有内涵以及感染力的语言来进行抒情,为整个古诗教学奠定坚实的基调。在我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中,万小兵教师凭借《泊船瓜洲》一课荣获本次比赛的特等奖。这位教师在古诗教学时,主要采取深情的开篇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自动将学生带入富有情境的学习氛围中,并为整个课堂的感情基调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开篇以提问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乡愁即广大游子心中思念家乡的情感。李白借用“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抒发自己的乡愁;范仲淹用“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来表达自己的乡愁。那么,王安石是借助什么诗句来表达自身的思乡之情呢?接下来,我们通过《泊船瓜洲》一课来理解诗人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整个课堂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还能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内容的开放性,需要不断为小学生增加经典古诗词的积累量,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即教师需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拓宽知识范围。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原地踏步的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借助不同的方式进行知识拓展。例如,在同一情感类型的古诗中,教师可以将作者的创作背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其作為切入点,使学生了解作品的风格以及之间存在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将本课的知识内容得以高效地理解,还能达到良好的知识拓展。
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时,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去优化教学。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使得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内容更好地运用至实践中。小学生通过古诗的学习,可以有效激发内心深处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吴梦思,吕沙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文化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古诗选文的呈现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2):79-80.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