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争论中冲动情绪的调节

2019-08-13陈荣琴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9年7期
关键词:调节初中语文

陈荣琴

[摘 要] 情绪是将人的各种感觉、行为和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生理和心理共同的状态,也是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初中生正处于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冲动的阶段,甚至有时候会在课堂上产生争执,而情绪教育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争论;冲动情绪;调节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師积极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将自己的个性思想有创意地表达出来。由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使得课堂争论成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增强记忆,但是不少初中生容易在争论的过程中引起冲动的情绪,这是需要教师进一步调节的。

一、创设和谐气氛,营造争论条件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自在,毫无拘束的空间,他们才能够尽情地释放自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主动地表达自我。因此,课堂上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求知欲自然也会更加旺盛,他们的思想不会被其他的因素所限制,自然也就敢问、敢想、敢说。在课堂上才能够产生那种学生举手抢答,跃跃欲试的氛围。因此,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用亲切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亲切和温暖,这能够很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这样的环境也丝毫不会给学生造成情绪上的负担。其次,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包容他们的差异性,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最后,要做到民主,客观地评价学生,并肯定学生。当有一位学生积极地展示了创意想法之后,教师必须要给予肯定,从而给其他学生表达的自信。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争论精神

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争论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沟通方式,只是教师要注意在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地不要让学生的情绪变得过于激动,甚至是冲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要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做到点到即止,激发学生的争论精神即可。不论是什么学科的学习,疑问都是学生出现思想动作的源泉,思想也是他们智慧的根源所在。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敢于质疑,甚至要提倡他们去质疑。例如,在学习《麻雀》这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这一节课自己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有的学生说这一篇课文,老麻雀奋不顾身挽救小麻雀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马上就有另外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这不一定是母爱,因为课文中根本就没有说妈妈,我认为只要是长辈都会有这种伟大的关爱。教师听后表扬,说道你读得真的非常认真,同学们没有注意到的点都观察到了。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又激活了,立马去寻找课文中还有什么是其他学生没有观察到的。

三、创设疑问情景,培养争论能力

争论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反映了很多语文学科中的综合素养。争论实际上不是一种教学目的,而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为了达到某种教学目标,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教师首先就要教给学生争论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关键的一个途径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疑问的情景。在情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让他们在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这一节课,晏子在出使中接连遇到了三个难题,但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超凡脱俗的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置情景的方式完成教学,而不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形式了解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置于与晏子相同的情景中,对学生提问:你会因为别人的身高问题而刁难他吗?然后再将晏子的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晏子,你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了,在后续的讨论过程中在文章寻找了很多论证来强调自己的观点,教师只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够控制好课堂的氛围。

总之,让学生进行课堂上的争论,是一种有效的讨论方式,但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要让学生过于偏激,排解他们的情绪,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文章中来,更好地解决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朱丹.“介质论”视野下语文课程的合法性[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5).

[2]赵荷芳.“立足课堂,先学致疑,因学施教”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8(7).

(责任编辑:文宝)

猜你喜欢

调节初中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