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问题设计导学的策略
2019-08-13张美红
张美红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培育,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通过問题引导,使学生可以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学生的技能和核心素养得到培育。
[关键词] 核心素养;导学;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能否有效教学的保证。将问题学习法应用于教学中,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领导变革到引导,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的效率,也对学生的探究技能和创新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
一、强化导学问题优化预习过程
学前预习是学好知识的第一步,但大多数学生不注意学前预习,导致上课时不能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和教学思路,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听课效率很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可以提前设计导学计划,在上课前一天发送给学生,并使用导学计划帮助学生课前预习,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导学计划中的问题提前进行课堂知识的预习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的进程中,教师可制定一个教学计划,让学生提前了解和分析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正式课堂上给出具体而集中的讲解。在问题引导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梯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的面积推导公式有什么关系?学生用折叠和观察的方法,观察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推理得到答案。这两个问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的空间概念、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预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二、通过对话设计深入探究问题
思考源于问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导学作用,使学生的独立思考作用发挥到最大。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经过课堂教学后,学生的思维技能和知识的储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今后学习新知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等方式,更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前准备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和浏览教科书的内容,可以完成一项特殊的对话活动。这是学生与课文间的对话,课文的意义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课文知识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不容易理解。这时会出现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了解了学习情况后,可以为学生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例如,在解释方程式的知识点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课本的第一页,然后提问:你认为自学后需要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老师通过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简单统计,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的不同问题。教师把统计结果告诉学生,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逐一回答,当学生提出自己解决以上问题时,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将语言运用水平问题提高到思维水平和方法层面来。
三、重视沟通交流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充分了解,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予以及时总结。学习是有效的,学习过程本身就会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是归纳定理还是概念建构活动,都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小组合作学习、自由组合学习等,在广泛讨论问题时,学生需要参与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例如,在讲解多位数加减的知识点时,需要用实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练习。进行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思考和推测,并与同龄人交流思想。这就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会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问题为课堂教学的主线,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教学效益。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互动,且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得到有效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郑大明.核心素养视角下数学应用问题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7(3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