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生命的华章
2019-08-13姜波邓文圣
姜波 邓文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为了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走上一条从事研究的幸福之路吧。”30多年来,袁建国老师从语文教学到学校管理,从高效课堂到教师成长,走过的正是这样一条“研究的幸福之路”。一路走来,虽青春渐逝,华发已生,他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来越觉得幸福充实。
研究语文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988年,袁建国老师开始与语文教学结缘。当时他刚刚入职一年,根本不懂得这改革那改革的,上课的原则是“学生愿意怎么学,我就怎么上”。课堂上,他经常问学生:你们愿意怎么学?有时候,学生愿意让他讲,他就结合自己上学读书的经历,或者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而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多数时候学生愿意“自己学”,他就干脆让学生自学自悟,自练自测,只是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帮助一下。因为学生学得“舒服”,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成绩也出奇的好,全镇8个初一班,镇竞赛奖励前30名,他教的两个班每次都有15名以上的同学获奖。
1989年暑假后的一天,县教研室教研员到袁老师所在的恩城镇第一中学听课,袁老师执教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获得了教研员杜老师的好评。不久,杜老师又来听课,告诉他一个从来都不敢想的喜讯:他被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杜老师还给他讲了语文课的设计方法、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给他指出了努力的方向,把他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
此后,他每年都跟随杜老师外出学习,至1995年,先后到过济南、泰安、南京、秦皇岛、北京等地参加语文教师培训活动,听专家讲座,赏名师课堂,切身体验到了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程翔等大家的风采。在教育思想上,他以魏书生老师为榜样,在教学艺术上,他把宁鸿彬、程翔老师当楷模。六年的时间,他三次聆听魏书生老师的报告,两次观摩宁鸿彬老师的课堂,五次感悟程翔老师的教学艺术。尤其是程翔老师,对他影响最大。为了他的成长,县教研室曾派专车送他到泰安六中听程翔老师的课,后来,又把程翔老师请到县城执教公开课,做学术报告。在诸多语文名家当中,他对程翔老师的研究也是最多的,2011年,他的一篇文章《我心中的三个程翔》在《江苏教育》之《教育家》上发表。
在学习和研究语文名家的基础上,他的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步教学法”也有了雏形:第一步,几个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合书听读,然后纠错,选一个句子评析朗读的优劣——训练听的能力;第二步,一至三名同学概述文章内容——训练说的能力;第三步,细读,从字、词、句、篇、修辞、逻辑等方面感知品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第四步,根据文章的特色,模拟作文——训练写作能力。
袁老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得到了市县有关专家的认可,多次在市县执教公开课,被评为德州市教学能手。
研究教学管理,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
1999年暑假,袁老师通过竞选,当选为恩城镇中学校长。对他来说,这是人生的一次跨越,也是真正的临危受命。当时的镇中学,教学成绩很差,学生流失严重,一个全县最年轻的中学校长,能否挑起这个重担?许多人都心存疑虑。面对困境他暗下决心:就算自己脱层皮,也要把教学质量抓上去,向全镇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任伊始,他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双管齐下,由全体教师参与,制定了“教师考核办法”和“班主任考核办法”,严格地遵照执行,一年的时间,学校便改变了颓势。
但是,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他一直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就在探索和迷茫之际,市县教育局派他到江苏挂职,他被分到了昆山市第二中学,挂职副校长。43天的时间,他听课100多节,参与了无数次座谈,翻阅整理了大量资料,其间又到洋思中学考察了两天,收获非常大。结束挂职后,恰逢新课程改革,他便把挂职学习的思考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推出了“先學后教,课时达标”的改革方案:
第一,为教师松绑。原来教师们备课,大多是抄袭应付,占用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袁老师将教师的备课改成“活页备课”,提倡教师们备出精品课,一年一年积累下来,对于精品课,今后可以不写备课,有需要改动的,添加上活页即可。
第二,为学生让台。原来的课堂,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缺少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一潭死水。针对这种状况,袁老师提出了“不学不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要求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为课堂把关。原来的课堂,学生学多学少、学好学差,教师根本不知道,教师们把自己认为该教的知识“倒”出去,就以为万事大吉了,不管是倒到学生的“碗”里还是“碗”外,也不管学生能不能盛得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袁老师提出了每节课必须“课时达标”的要求,全校统一弃用作业本,改用检测本。教师们每节课都进行检测,对不达标的学生进行及时帮扶。
这项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参与实验的第一届学生,就使学校的中考成绩跻身全县先进行列,而且三年之后,一名学生获得全县高考理科状元。第二届学生,学校中考成绩获得全县第一名,在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更是摘金夺银,连创佳绩,令全县兄弟学校仰视,袁老师的管理经验也多次在大会上交流,并荣获首届“平原县十佳校长”荣誉称号。
研究高效课堂,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2007年,平原县新建第五中学,袁老师因工作业绩突出,被组织部和教育局任命为业务副校长。面对新的岗位,他陷入沉思。这是一所面向全县招生的规模数千人的学校,学校规模大,办学层次高,对这所学校,县委县政府及全县人民都寄予了厚望。如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领导和全县人民的希望呢?他边学习,边思考,边探索,逐渐地把目标锁定在“高效课堂”上。
2009年4月,袁老师到昌乐二中参加中国教师报高效课堂报告会,听了四场报告,观摩了四个学科的课堂,便被高效课堂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吸引。回到学校,他立即搜集相关资料,着手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在学习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兖州一中等高效课堂名校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出了“三问题五元素”教学模式,各年级、各学科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他们举办了首届“高效课堂论坛”?和“高效课堂讲课比赛”,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也更坚定了袁老师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的决心。
2011年3月的一天上午,袁老师接到了《中国教师报》编辑的电话,邀请他参加《中国教师报》首届高效课堂校长沙龙,受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校长只有8人,都是全国各地在高效课堂研究方面做出成绩的学校校长。袁老师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便欣然前往。会上,袁老师汇报了自己实施高效课堂的思路和做法,与到会的专家、校长共同探讨高效课堂的有关问题,更加明晰了高效课堂的本质和内涵。他认为,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理想,是一个教学理念,而不是教学模式;高效课堂的核心是“高效”,课堂是实现高效的主阵地;高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生命拔节。
在不断探索、大力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袁老师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既有办学经验,也有生动案例。利用课余时间,他将这些资料进行梳理,并将所思、所行訴诸笔端,《莫让课件吞噬板书》《高效课堂的“三个问题五个元素”》等近百篇论文、随笔在教育期刊上发表,有的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研究教师成长,找到生命的增长点
2014年1月,袁老师奉命来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主持工作。这所学校虽然不大,却承担着小学、特教、电大、师训等多项任务,若要实现各系统、各部门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层定位、统揽全局,必须从顶层设计开始。为此,他俯下身子调研,邀请专家论证,外出参观考察,最终制定了“通过实施和谐教育,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四主和谐”的办学理念。
所谓“四主和谐”,一是文化环境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主色调;二是学校发展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主旋律;三是课堂教学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主阵地;四是学生成长的和谐,这是和谐教育的主力军。
在“四主和谐”中,“教师成长”是重中之重。因为教师成长既是学校的一种文化,也是学校发展、课堂和谐、学生成长的基础。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师成长”呢?他将目光聚焦到教师发展共同体上。
校内,他主持成立“名师成长联盟”。加入联盟的所有教师均可以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一位名师作为自己的导师,阅读其专著,学习其理论,聆听其讲座,观摩其课堂,实践其方法,有机会的话与导师合影、交流,作为激励自己的“镜子”、专业成长的“梯子”。
校外,他精挑细选了一个民间教师成长平台,自己先加入进去尝试,觉得在这里,时时都充满激励,处处能带来惊喜,既能聆听名师的讲座,又可展示自己的成果,可谓促进教师成长的绝佳平台,便鼓励“名师成长联盟”的20多位教师全部加入,很快,学校便呈现出“以读促写、以写促研”的崭新局面。两年的时间,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2018年暑假,受德州(平原)蓝天实验学校邀请,袁老师辞去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职务,到这所民办学校任职,开始了教育生涯中的一段崭新经历。我们期待经过不懈努力,袁老师一定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结束采访的时候,袁老师对我们说:“回首往事,我在追梦、圆梦的循环往复中摸索前行,没有留下虚度年华的悔恨。如今,家庭教育又成了我新的梦想——把教育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家庭,等于我的教育生命也在延长!”
我们真诚祝愿袁老师“飞扬英华之声﹐腾驰茂盛之实”,用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谱写出新的生命华章!
(责任编辑:文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