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开设历史课的重要价值

2019-08-13张志刚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重要价值历史课高职院校

张志刚

[摘  要]历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高职院校开设历史课,用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价值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以及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的进取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价值和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高职院校   历史课   重要价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健全人格应包括: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第三,强健活泼之体格。第四,优美和乐之感情。新时期,在高职院校开设历史课,传授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崇高的情感、理想和价值观,发挥历史课程独有的人文教育功能,能够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境界追求,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高职院校开设历史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用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总之,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学科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高职学生现状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已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校人数达800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既不同于中专生又不同于本科生,在生源质量、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思想状况、理想信念等方面都不同,尤其自2015年实施高职院校分类测试招生以来,新生录取门槛进一步降低。2017年分类测试招生已成为主渠道,研究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选拔培养已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高考轨道,但目前来看,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1.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人文素养匮乏,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刻苦精神欠缺。从某高职院校统计结果来看,某班级共52人,能够熟练背诵50首以上唐诗的占36%,70首以上的占28%,100首以上的仅占6%。

2.高职学生自我定位低,理想信念淡薄,自信心不足,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远的人生追求。

3.高职学生集体观念不强,时间纪律观念松弛,自律自制能力较差,在校期间违规违纪现象较为常见。

4.高职学生就业压力大,希望毕业后能够拥有工作强度低、工资高的工作,缺乏刻苦砥砺、卧薪尝胆的拼搏精神。

5.高职学生兴趣爱好不广泛,精神食粮不足,仅满足于初中阶段课本内容,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开拓创新的精神不如优秀本科生。

6.高职学生缺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缺乏关心国家大事和世界风云变幻的意识,对现实世界不能科学分析和冷静判断,表现出鲁莽无知或单纯幼稚的思想行为。

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现状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重点主要偏向实践学科,例如机械、电子、会计、烹饪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通识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主要是因为学制短,课程安排紧张,需要着重安排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训练。有些学校即使开设了通识课程,在教学活动中还是重点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文化基础课程只是专业课程的“补充”,甚至有随意压缩文化课程内容和课时的现象。过于忽视文化课程的分量,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容易造成人才单一化,对人才专业技能发展产生影响。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针对新时期高职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呈现的特征,以及目前高职院校的开课状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将历史课程纳入必修课程范畴,由专业水平较高的历史教师担任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并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神动力。

开设历史课程的重要性

1.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高职院校能够灵活根据市场需求培育专业技术人才,但一味倾向实践学科、弱化人文知识培养,不利于加强人才培养的全面性。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精神文明建设必然需要加强文化知识输出,历史作为文化的重要一环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2.高校四大功能的综合体现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四者缺一不可。因此,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汲取智慧,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提升文史类职业发展素养

高职院校对文化基础课程的要求普遍低于本科院校,但是文史类专业对文化基础的要求并不低。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专业,文化历史知识所占分量尤为重要。强化通史教学尤其是中国史,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加强对历史脉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其关系的了解,对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很有帮助,历史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知识量,还有助于促进其职业素养的提升。

历史课程育人功能和价值

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了一代代华夏儿女,造就了一代代文人墨客和时代精英,从历史课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能够增进高职学生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1.培养高职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道德情操

没有理想的学生会缺少发展奋斗的目标和动力,缺乏人生的整体规划和前进方向。中华文明五千年涌现出无数俊杰英才、伟人英雄,他们身上强大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大禹为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唐太宗李世民虚怀纳谏,礼贤下士,开创了“贞观之治”,文天祥少年正气,辗转各地坚持抗元,“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林则徐对联立志,虎门销烟,孙中山以“天下为公”,创立三民主义,一生致力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这些名扬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历史人物是帮助高职学生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和高尚人格境界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2.培养高职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敢为人先的坚强意志

有人说:自卑是一根受潮的火柴,怎么擦也难以点亮前进之火。当前,高职大学生普遍对进入高职院校不是很满意,总认为低人一等。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觉得应该充分挖掘古今中外那些出身低微、文化程度不高的著名人物的成功事例,鼓舞高职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成长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新青年。西汉名将卫青奴隶出身,汉高祖刘邦出身农家,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出身卑贱,从牧童到孤儿,乃至出家当和尚,最后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清朝作家蒲松龄屡试不第,72岁时才被补为贡生,其所著《聊斋志异》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陕西作家柳青高中毕业,其长篇巨著《创业史》闻名文坛……这些生动、鲜活的事例撞擊着学生的心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奋发向上。

3.培养高职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技术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积累技术与经验,不断发明、不断创造的劳动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永恒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一切社会财富。

上古的燧人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增强了远古人类的体质,东汉张仲景以“救人济世”为做人宗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1]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虚心好学,被后人尊称为“医圣”。《齐民要术》《农桑辑要》《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系列著作,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等技术,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奠定了基础。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新时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全面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历史课程的每一章节无不渗透着崇尚科学、崇尚技术、赞美劳动与创造、奉献人类社会的精彩史实与价值追求。

4.培养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大学生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认同、信任,是一种自觉基础上的自信,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要提高他们自觉鉴赏的能力。要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要引导大学生分析、鉴别传统思想文化中哪些东西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哪些东西是封建的糟粕、是落后的要被历史淘汰的,外来文化中哪些是西方霸权主义、腐朽思想……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导大学生自觉吸收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将历史引入课堂,用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激励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清楚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优秀的民族。

新时期,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特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结  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新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用中华民族和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陶冶学生、提升学生。

参考文献:

[1]于淮仁:《祖国医学的伦理道德观》,《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第2期。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2月7日。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榆林

猜你喜欢

重要价值历史课高职院校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五味杂陈”——让历史课充满“历史味”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三十六计第二计: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