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通脉汤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2019-08-13陈荣初
陈荣初
(重庆市巫溪县凤凰中心卫生院,重庆 405802)
在临床当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于慢性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下肢周围血管,累及范围包括下肢远端小动静脉和中动静脉,特别是足部最常见[1];肢端静脉(动脉)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并诱发血管闭塞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有明显痛感,且跛行,严重的还会导致下肢溃疡或肢体坏死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2]。该病在中医范畴隶属于“脉痹”“脱疽”等,病情迁延不愈,治疗困难,在血管性病变当中是非常棘手的一种[3]。该文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将针对该病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展开讨论,分析黄芪通脉汤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血管病变的治疗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具体可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该院接诊的发生于下肢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中择取120例,均已经经过确诊,临床症状包括畏寒、肢体麻木、有疼痛感等,部分患者存在行动受阻、皮肤苍白、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等症状,检查可发现患肢的足背动脉反射基本消失等。将120例患者依照抽签方式分成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n=60),实验组中包括男性34例以及女性26例,年龄均在20~65岁之间,年龄平均数是(33.12±3.54)岁;参照组中包括男性35例以及女性25例,年龄均在21~66岁之间,年龄平均数是(34.09±3.6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在患者和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的基础上进行,满足伦理学标准,可以进行。
排除标准:患者存在糖尿病足、动脉硬化等病症;患者有重大器质性病变;患者有动脉栓塞现象;患者正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患有出血性疾病或存在凝血机能障碍;患者没有严重精神疾病,自主意识清晰。
1.2 方法
对参照组患者行以常规降纤酶干预,取10U降纤酶,和250 mL 0.9%氯化钠溶液充分混合,静脉滴注给药,每天进行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在滴注之前需要进行皮试,避免过敏等不良反应;对实验组则联用黄芪通脉汤进行辅助干预 (药方如下:50 g黄芪、20 g丹参、15 g川芎、12 g当归、12 g白芍、8 g桂枝、5 g细辛、10 g水蛭、15 g熟地黄、15 g怀牛膝、12 g山茱萸、4 g甘草、5颗大枣),药材混合,取600 mL清水,进行40 min文火煎煮,取药汁约450 mL,每天用药一剂,分3次服用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期间需要避免辛辣刺激和海鲜食物。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讨论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患者症状全部消失,且创面愈合,血液循环情况有较为明显的改善,患者可以独立正常行走,认定痊愈;患者症状有明显缓解,且创面基本愈合,独立行走500 m以内没有痛感,认定缓解;不能满足上述标准,甚至有恶化的趋势,认定无效。整体有效率为痊愈率和缓解率的总和)、安全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主要包括胃溃疡、皮肤瘙痒、肝肾功能损伤等情况)、中医证候积分[4](使用半定量积分法进行观察即可)。
1.4 统计方法
依照该次研究的数据类型,择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针对涉及概率的计数资料,使用[n(%)]进行表示,并取χ2值进行检验;针对涉及变量的计量资料,使用(±s)进行表示,并行t进行检验。该文当中出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不同的治疗干预方案,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上,实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实验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数据参照表 1、表 2。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对照观察[n(%)]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s),分]
表2 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s),分]
组名 治疗之前 治疗之后实验组(n=60)参照组(n=60)t值P值18.35±2.57 18.26±2.61 0.190 0.849 8.51±0.57 11.08±1.35 13.585 0.000
3 讨论
参照该次研究的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参照组患者,且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成果说明,临床中,针对下肢患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芪通脉汤,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相对来说安全性也比较理想。该成果也在张建民[5]等人的著作当中得以证实,说明较为可靠。
临床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主要的特征包括节段性、慢性、周期性、反复性等,病情比较复杂,而且迁延不愈,患者的致残隐患也比较高,在中医范畴隶属“脉痹”“恶脉”等。该病的病因主要是寒湿之气入侵造成,脏腑失调、脉络不通、气血不和[6]。
在《黄帝内经》等中医学著作当中,针对血管方面的疾病有诸多论述,特别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普遍认为病因“本”是肾脏,“标”则是气血静脉。肾虚造成精髓空乏,进而筋骨不正,令寒邪湿气进入体内;同时四肢气血瘀滞,导致经络不通,痛症诱发。假如不能对血瘀进行及时化散,伤及筋骨,最终导致溃疡,恶性循环。所以,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不能将其和常规外科疾病相对而语,必须要考虑到患者的全身症候,遵守“寓通在补”经验,同时结合“温阳养肾”等原则。相对的,在现代医学当中,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认为是因血管痉挛反应造成的闭塞,进而诱发缺氧和坏死病变[7]。总体考虑后,可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常规降纤酶干预基础之上联用黄芪通脉汤,效果较为明显,这在该文结果中得以验证。
从中医视角来谈,该次药方中主要强调黄芪,起到益气效果,同时辅当归、细辛、白芍以及桂枝等,主要起到补血散寒的效果,温润经脉;川芎、丹参以及水蛭等联用,则起到活血通气、消肿散瘀的作用;山茱萸以及熟地黄等起到益肾补髓的作用;大枣和甘草调补脾脏,健旺气血,补充精髓。从现代医学视角来谈,药方中起到主要作用的黄芪具备较强的调节免疫的效果,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升机体的耐缺氧作用,有效强化人体内皮细胞的抗损能力,有效控制血小板的大量聚集[8];在丹参当中则含有大量丹参酮,控制血小板的大量聚集的同时还能够适当降低其粘附性,有助于提升血液流动速度,扩张血管;在水蛭当中,含有大量水蛭素,可以抑制人体凝血反应和凝血酶形成,分解多余的纤维蛋白原,有效溶解机体中的血栓,有学者认为,其抗凝和抗栓的效果甚至要超过常用的肝素;在川芎中的生物碱和水提取物等,可以提升机体动脉血流量,且改善人体内部血液循环作用;在桂枝当中,含有大量的桂枝醛,这种成分能够对机体起到镇痛和镇静的作用。黄芪通脉汤中诸药联用,对患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有积极作用,能够改善其血管闭塞的症状,且有效溶解并清除血管当中剩余的血栓因子,有效避免血小板大量聚集,确保血液流动的畅通性,提升血管修复的效果和效率,起到化瘀通络、散结活血的作用,且在临床当中,比起单一使用降纤酶干预,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安全稳定。但是就整体情况来看,该文择取的病例在广泛性上依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一些特殊情况没有纳入研究,还需要更多的临床医师以及专业学者投入研究,有助于提升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中,针对下肢患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黄芪通脉汤,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性也比较高,值得进行更加广泛的临床推广以及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