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流程与教学流程的适度逆向对职业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以高职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为例
2019-08-13赵君
赵 君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播音主持与影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在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经济政治形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务院于2019年初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意在指引国内各职业类院校及专业紧跟时代,准确把握培养目标与规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阶段,高职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度修订工作已在全国各地高职院校全面展开。各院校、专业均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思路和自身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职业类教育的特点及现有教学设计理念
职业教育更直接地面向毕业生工作岗位,以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培养其就业后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最直接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近年来,国内的职业类教育教学改革大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相融,“强调以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内容”,以完成整套工作任务的教学,这就是所谓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思路。这种思路是近10多年来被职业教育界广泛认可并成为主要实践依据的教学设计理念。
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类教育领域的专家将其进一步完善,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发展出“基于工作过程的以职业发展为导向”[1]的职业类课程改革建设工作。这种思路是指将由行业岗位能力需求获得的人才培养总体方向和教学体系,与基于工作过程安排的课程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与工作一线更加一致的学习场景。
但不论是以上哪种职业类教育教学思路,都强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要求职业类教育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隔阂,从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分析出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并将这些工作任务进行排序,进行教学,以此构成教学内容,并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
二、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在对“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思路进行充分学习与消化后,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将原本明显存在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鸿沟逐一消除,让学生实现“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学习状态。事实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项目规划能力。然而,在某些核心课程(如《影视录音》、《音乐录音》、《混音艺术》等)中,学生的实践作品品质,却没有取得预想中的进步幅度。
经教研室和课题组多次讨论,发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仅就教学改革本身而言,教研室教师一致认为,“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并不是呆板地以“工作流程为纲”,也不能以一种课程调整手段去套用所有的课程。所谓“课程”,是“按照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顺序”,[2]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格人才。所以,即便是依托“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也“应该以提供教学效率为目的”。[3]“过程”本身并不是目的,在教学中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才是教学的诉求。
职业类教育的教学安排中,既要做好“工作过程”中各个节点的“任务化”教学,也要认清在整个生产项目里,各个工作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在生产线中,任何一个工序的质量都不完全是由从事该工序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决定的,其前一道工序的完成质量会对其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并继续影响到后一道工序,直至最终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对于整条生产链上的一道工序来说,先了解后一道工序需要什么,再回过头来定制自己这道工序的质量标准,会让整个生产链条运转更顺畅,也是最终产品质量和销量的保证。实际上,许多企业生产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而在“以工作流程为导向”的职业类教育教学中,若能有目的的为学生引入“先了解后一道工序对生产素材的需求,再学习前一道工序生产方法”的教学顺序与逻辑,则会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生产要求有更深入理解。这种教学上的设计是以学习目标为着眼点,“先明确预期结果,再确定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4]即先设定目标,再根据目标设定来确定教学方式方法,直指目标的促成。
本课题为“逆向教学设计”研究,之所以是“逆向教学设计”研究,而非“逆向教学”研究,主要是希望针对不同的课程和教学项目,初步探明哪些课程适合“顺向”,哪些适合“逆向”;如果是“逆向”,是全盘“逆向”,还是适度“逆向”。因此,教研室从课程模块架构的宏观和围观两方面,对“逆向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索。
三、课程模块宏观架构方面的“逆向”实践与效果
“先理论课、后实践课”是教学的传统模式,也是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多年来的课程宏观构架顺序。然而,这种课程架构有非常明显的弊端。职业类教育的学生文化课功底差,对纯理论课学习热情不高。新生入学后,立刻开始接受录音和声学理论课的教育,很多同学无法适应,甚至产生严重厌学情绪。
因此,录音专业教研室循序渐进地对“音乐录音”“调音扩音”和“计算机音乐制作”三个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逆向开设的调整尝试,对比调整前后的教学结果。请见表1:
表1 不同课程模块开设顺序逆向调整前后对比
课程模块 模块课程原开设顺序 模块课程新开设顺序调音扩音1.声学基础2.音频工程基础3.音响调扩声4.舞台音响调控5.CAD工程制图1.乐理计算机音乐制作2.和声3.音乐编辑4.电脑音乐制作6.“音乐录音”综合创作1.舞台音响调控2.音响调扩声3.CAD工程制图4.音频工程基础5.声学基础6.音响调音综合实训短暂调整为:1.电脑音乐制作2.音乐编辑3.和声4.乐理后证明授课效果不理想,又还原之前顺序
表1中,“音乐录音”模块、“调音扩音”模块和“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均为“录音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其中,“音乐录音”模块和“调音扩音”模块已经进行了课程“逆向化”顺序调整,而“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做调整不久后即发现教学效果不理想,随即迅速复原。
在这三个录音专业的教学模块中,既有偏向理论的课程——如“音乐录音”模块中的《录音艺术》、《主观音质评价》、《录音专业英语》,“调音扩音”模块中的《声学基础》、《音频工程基础》,“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中的《乐理》、《和声》;也有偏向动手实践的课程,如“音乐录音”模块中的《音乐录音》、《混音艺术》,“调音扩音”模块中的《音响调扩声》、《舞台音响调控》、《CAD工程制图》,“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中的《电脑音乐制作》、《音乐编辑》。对这三个知识模块各自的完整掌握,既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理论基础,又需要学生的动手能力、音质判别能力和声音及音乐的创造力均达到较高水平。为得到“音乐录音”模块和“调音扩音”模块在课程“逆向化”调整前后的教学效果对比,并对未进行课程逆向调整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的教学效果进行调研,课题组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研问卷,通过对两届学生的答案归纳与总结,进行授课效果的对比与分析。以下表格中,将接受逆向课程开设设计年级的学生列为A组,未接受逆向课程开设设计年级的学生为B组。A组和B组学生恰好都是50人。问卷调查结果汇总见表2:
表2 对已接受和未接受逆向课程模块开设顺序的学生调查结果情况对比
问 题A组 B组选项2:很不接近三、你觉得《录音艺术》、《录音专业英语》这两门专业理论课对你的“音乐录音”模块专业实践指导作用大吗?选项1:有作用,理论课解决了我实践时的遇到的疑惑,记忆很深刻。再进行实践时,会特别有印象,也很有实践指导作用。选项2:没用,当我实践操作时,之前学的理论已经记不清了。四、在进行“调音扩音”模块的学习的过程中,你在第一次进行实践操作时,会觉得自己的声学和电声学理论知识匮乏吗?怎么在操作时紧急弥补这个问题?选项1:会觉得理论知识匮乏。如果操作时遇到理论问题急需解决,就问老师,或看说明书,或者上网查。选项2:不会觉得理论知识匮乏。因为学过,印象深刻,就算一时忘记,也能通过笔记查找。五、“调音扩音”模块学习的最终实践操作的效果是否接近自己最初的设想?选项1:非常接近选项2:一般接近选项3:完全不接近六、你觉得《声学基础》、《音频工程基础》这两门专业理论课对你的“调音扩音”模块专业实践指导作用大吗?选项1:作用非常大选项2:比较有作用选项3:没什么作用七、想象一下,你能在“和声”“乐理”非常薄弱或几乎为零,但熟练掌握电脑音乐制作软件的条件下,制作出怎样的计算机音乐作品?选项1:简单的音乐曲调选项2:什么都做不出来25%85%63%37%20%80%100%0 98%2%38%46%16%16%64%20%4%86%10%7%21%72%4%96%8%92%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出以下结果:
在“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中,某些“实践”与“理论”并无绝对依赖关系的教学模块课程,不一定要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结构,可以先开设实践类课程,再开设纯理论课程,这样更加适合接受职业类教育层次学生的认知心理。“音乐录音”模块、“影视录音”模块、“调音扩音模块”,均为此类模块。这种“做——学——教”的逆向思路突出了“做”的首要性,体现了职业类教育的“职业性”,促成学生“学”的主动性,避免了先学习理论的盲目性。[5]
另有一些教学模块课程,若实践操作脱离理论指导,则会导致实践作品完全不可能完成。如“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由于音乐制作对于音乐纯理论绝对依赖,若课程“逆向”开设,就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无从下手。因此,“计算机音乐”课程模块,仍应按照传统的“先理论课,后实践课”的方式开设课程。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所谓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只代表课程性质,并非包含教法学法。实际上,“理论课”的教学也要辅以大量实践操作,而“实践课”教学也会不断提出理论原理作为动手实践的依据。然而,教法学法的灵活使用与课程本身性质的关系并不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所以此处点到为止,以防止读者混淆概念,产生误会。
四、课程模块微观架构方面的“逆向”实践与效果——以《影视录音》和《混音艺术》课程为例
把“工作过程”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任务驱动”分解教学,是当今职业类教育普遍采用的办法。这些“任务”之间存在顺序关联的关系,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际生产中,只有完成前一个任务,才会进入到下一个任务。但正如前文所述,在教学过程中,不必严格遵照任务在时间先后方面的关系。但具体到不同课程中,必然会遇到不同的情况。为了总结其中的规律,课题组在《影视录音》和《混音艺术》两门课程上开始着手进行研究。
《影视录音》是“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影视录音”课程模块的核心课,也是专业技能核心课。这门课程的内容涵盖影视生产全过程各个阶段的关键操作要点。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代课教师会依照“先前期录音,后后期制作”的思路安排教学。
《混音艺术》是“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音乐录音”课程模块的核心课,同样也是专业技能核心课。这门课程的内容涵盖音乐录音在后期制作阶段中的关键操作要点。在传统安排教学中,代课教师会依照行业内被广泛认可的工作流程安排任务顺序。
为检验“逆向教学设计”是否适合单门课程的任务顺序重组,课题组对学生进行分组,对一组学生仍按照旧有教学安排授课,对另一组进行“逆向设计”的教学,并比对一个学期之后的教学效果。表3呈现的是两组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顺序,其中一组为传统课程单元顺序,另一组为调整后的课程单元顺序。
表3 对两门核心课程授课单元开设顺序的前后对比
从表3可看出,《影视录音》课传统授课任务顺序严格遵循影视生产过程里“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的生产顺序;而“逆向化设计”后的授课单元顺序,则先让学生着手进行后期制作中的“终混”环节,然后再入手“初混”环节,最后再进行“同期录音”,顺序完全与实际生产过程颠倒。《混音艺术》课的传统授课任务顺序,遵循了混音工作的流程顺序;而“逆向化设计”后,授课单元与实际工作流程也完全相反。
为了比对“逆向化”教学设计在这两门课中使用的效果情况,课题组一方面对学生作品质量进行评估与比对,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学生的学习体验。下表中,将接受“逆向化”教学设计的学生组列为A组,将未接受“逆向化”教学设计的学生组列为B组。两组学生恰好均为25人。具体比对情况请见表4,表5:
表4 “逆向化”教学设计在两门课程中的使用效果对比
表5 对已接受和未接受课程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学生的调查结果对比情况
通过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出以下结论:
对于像《影视录音》这样的任务序化特征很强的实践类课程,均适合进行“逆向化设计”的改革。在“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中,类似的课程还有《音乐录音》、《电视节目声音制作》、《计算机音乐制作》。
对于像《混音艺术》这样的任务并不具备过程先后性的实践类课程,并不适合进行“逆向化”课程设计。在“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中,像这样的课程还有《应音乐编辑》、《电视节目声音制作》、《计算机音乐制作》等。
五、调查结论与教学方案实施
通过对“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的宏观课程模块和单门课程微观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得出适合本专业的结论:
在“音乐录音”“影视录音”“调音扩音”模块课程教学中,先开设实践类课程,再开设纯理论课程,更加适合接受职业类教育层次的学生;“计算机音乐制作”模块要先开理论课,后开实践课。
在《影视录音》、《音乐录音》、《调音与扩音》这类任务序化特征明显的实践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单元的“逆向化”设计,更适合学生理解生产中各个过程的操作要求及质量标准;《混音艺术》、《音乐编辑》、《计算音乐制作》这类任务序化特征不明显的实践课程,不进行“逆向化设计”,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逆向教学设计”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完全不矛盾的。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就某些课程模块和单门课程中的教学单元,对后者的完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逆向教学设计”是否对教学有益,应根据不同课程模块和课程的性质,适度运用。在一些对基础理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弱的模块课程群里(如“音乐录音”模块),以及任务过程较为线性的实践课程中(如《影视录音》),“逆向教学设计”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为提高实践教学、及理论教学的效果,针对学生特点,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录音技术与艺术”专业正逐步推进适度“逆向教学设计”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单门课程单元顺序中的应用,以此作为专业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加快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希望“逆向教学设计研究”对职业类教育其他专业的教学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