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以长江师范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

2019-08-13胡建华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政治学专业人才多元化

胡建华,王 胜

(1.长江师范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2.涪陵第五中学,重庆 涪陵 408100)

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里指出,要形成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水平,必须紧紧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这个核心点。专业人才培养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具体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伴随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系列挑战,尤其是在围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践行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对此,必修在深刻认识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在理论与现实层面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长江师范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开设以来在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的实际,全面检视传统比较单一的实践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遵循新时代高等教育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科学构建与规范实践多元化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确保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实现与达成,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构建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实践维度的瓶颈问题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时,围绕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通常将其重点放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学时安排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不例外,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针对面向的岗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面,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设计目标要求。针对其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具备管理运筹、组织协调、政策宣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政治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要求方面,更多的是从理论层面掌握学科基础理论、专业核心知识、相关专业知识。相较之下,从实践维度对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的实践课程设计比较薄弱,这也一直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在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实践维度的瓶颈问题。对此,在夯实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素质拓展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维度构建多元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则有利于解决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在实践维度方面的瓶颈问题。

(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课程在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中协同发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政治学与行政学学科等方面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和政策分析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实施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课教学是重要的载体和具体路径。按照传统思路,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大多都是从静态层面遵循先易后难、先理论后实践思路统筹安排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开课学期,更多地关注从理论课程教学视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随着政治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颁布,[1]41为实现对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从专业类实验、专业类设计、专业类实训、专业类实习等方面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分时段安排,导致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相互脱节、衔接不畅。因此,协调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中的关系,构建多元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有利于理论与实践课程在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协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三)有利于在学期间专业人才核心岗位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政治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1]42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在能力要求方面要求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一是学习能力,对相关专业及其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获取;二是运用能力,包括对专业性思维、知识、方法的运用及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相关外语的运用;三是综合表达能力,包括对汉语的流利表达,人际关系的和谐沟通及相关公文的熟练写作能力;四是开拓能力,要求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多重视从较为单一的理论层面重视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即便是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倾注较多的是能力的构建完成与否,而对于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适应性培养着力不够,这固然有其专业人人才培养的历史原因,但是缺乏多元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无疑是重要根源。对此,构建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在与专业理论课程的互动协同发展中,有利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适应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有利于回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质疑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及其所属政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很多用人单位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专业人才要具有与其今后从事的岗位相适应的能力及其这种能力体现出来的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特质。事实上,由于传统人文社科专业人才培养较多的从理论层面加强对其岗位能力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而忽视了从实践课程体系角度强化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型塑,专业人才毕业后从事岗位工作显得动手能力比较弱,这也一度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质疑。对此,围绕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症结,呼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关切,重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认知实践、课程综合实践、专业综合实践、专业主题实践等维度重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与地方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与地方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期待的有机衔接,提升专业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度与有效度,有力回应社会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质疑,着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定位错位

传统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宏观,更多的是从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的能力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等角度进行描述。如果不结合专业所依托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样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与其他开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同质化倾向,特别是新升格本科院校,在新办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时,要么借鉴开设有该专业的其他本科办学历史久学校的培养目标,急于模仿、照搬;要么就在本科教育与升本之前的专科教育之间徘徊不定、固步自封。这就导致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时与学校及专业所面向的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不紧密或者脱节,[2]由此在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定位上存在参照依据不具体,专业人才毕业面向岗位宽泛,对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定位不够精准,在诸如管理运筹、组织协调、政策宣传、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政治沟通、团队协作等核心岗位应具备能力要素的筛选与确定上把握不准,有的面面俱到,有的只顾其一,从而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定位出现错位现象,由此围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也会产生偏差,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向度、力度定位也不准确。

(二)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素与实践课程体系结构错位

根据政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具备十三种岗位能力培养要素,主要包括: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获取专业研究方法的学习能力、应用专业性思维的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方法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创新创业能力、流利的汉语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流畅的写作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熟练运用外语的能力等。针对这些岗位能力要素,与此相应的实践课程应一一对应,构建相对完整的岗位能力培养要素与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循环闭合系统,确保每一种专业核心岗位能力都能得到与此对应的实践课程体系系统实施的有效获得与提升,实现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素与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正位。但是,传统政治学与行政学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上比较粗放、笼统,一般只是将实践课程体系概况为“实践训练”课程,这其中主要包括专业实践与二、三课堂两大课程体系结构,在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考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课程结构,在二、三课堂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行政职业能力模拟训练、学年论文、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校园系列文化活动等实践课程结构,总体上看,这些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没有做到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素的精确对接,这就导致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素与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之间存在错位现象与问题。

(三)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求错位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的要求愈来愈精细与苛刻,对此,专业教学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担负重要的使命与责任,特别是专业实践教学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神圣职责,尤其是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方面更是要求精益求精,实现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政治学》课程为例,课程主要设置了导论、政治主体、政治关系、政治行为、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六个教学模块,这些教学模块理应共同构成对获取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这一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强支撑,为实现学生专业该核心岗位能力的实现,要求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分别与《政治学》六大教学模块相适应,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通常只是理论教学,本门课程结束后也没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予以支持课程对应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这其中既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设置方面的缺陷,也有任课教师对课程对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求的理解不到位的因素。类似这样的现象在专业其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也普遍存在,这就必然产生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要求错位的现象与问题。

(四)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达成与实践课程考核评价错位

根据国家最新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确阐述学生毕业五年后能够胜任的职业岗位及其能达成的专业成就,这不仅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指导思想,而且还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核心能力的明确表述是要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后,在毕业时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核心要求是学生在毕业时获取的学习成果。传统人才培养目标通常聚焦学生“能做什么”,但是学生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则关注学生“具备什么”,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终极要求是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实现,“具备什么”决定了“能做什么”,这两者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能干什么”关键要求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达成与否,达成评价要求实现可量化、可测评、可操作,这就要求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达成相适应的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要分能力板块精心设计、一一对应,在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达成与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方面实现无缝对接,要求每门专业实践课程在课程目标设计、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关系、课程内容与支撑的课程目标对应关系、课程考核方式与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等方面系统设计,精准考核,确保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达成。但是,传统的专业实践课程考核评价只是在考核方式、成绩记分制及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总成绩中的比例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要求,在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达成方面设计笼统、粗放,存在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达成与实践课程考核评价之间相互错位的现象与问题。

三、基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及实践路径

(一)构建与实践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紧扣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细化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好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课程能力矩阵,严格遵照OBE(成果导向)理念,遵循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方法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发展理念,实施“三力型”(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强化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开设《政治学》《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制度》等主要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增强专业核心能力。二是构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模块,调整学分比例。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践课程学分比例为30%,理论课程学分比例为70%,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创建教学团学一体化育人平台,实施班导师和项目导师制度,落实“三力”人才培养计划和“青马工程”计划,开设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增强其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提高创业就业质量。

构建新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凸显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智育与德育相分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分离的弊端,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融合,丰富政治学类人才培养的载体,突出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性,拓展和延伸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实现专业实践教学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纠正围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偏差,实现对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的准确向度、力度。

(二)整合与优化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动态跟踪社会对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适时需求。在科学确定学生专业核心岗位基本技能、核心能力、岗位职业素质结构的基础上制订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专业人才就业的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解构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要素,整合与优化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模块化的多元化实践课程内容体系。[3]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模块化的划分必修深入人才需求单位开展调研,精准把握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要求,邀请行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与不定期参与研讨,从专业核心岗位素质训练课程、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实训课程、专业核心岗位方向拓展课程、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等方面建构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模块化内容体系(见表1)。

表1 培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多元化实践课程内容体系

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突显实践环节中心地位,以专业核心岗位素质训练、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实训、专业核心岗位方向拓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创新创业实践等为主线,将各种实践训练贯通于整个实践课程内容之中,各模块以支撑课程为载体,通过多元化、分阶段、递进式等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岗位知识应用能力。多元化主要包括专业核心岗位认识实践、专业核心岗位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实践、专业核心岗位综合技能实践;分阶段指的是从第二学期道第六学期,每学期均安排二个实践教学周;递进式指的是实践教学周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按照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形成规律由浅入深地开展模块化实践课程内容实践,最终形成专业核心岗位能力。

(三)改革与践行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系统改革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传统实践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围绕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有力践行专业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及综合技能等培养环节并将其递进式建构为实践课程教学链。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就业岗位的特点,构建以模块化、立体式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综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按照“能力导向、项目载体、协同联动”的思路,遵循系统管理原理,构建“4层次+3阶段+1调控+1保障”(4311)基于核心岗位能力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其中“4层次”是指4层次的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即“核心基础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核心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素质拓展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核心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3阶段”是指3阶段的实践教学过程,即1-3学期以核心基础能力实践为主,4-6学期以核心专业能力、素质拓展能力和核心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为主,7-8学期以核心专业综合能力强化实践为主,“1调控”是指1套管理体系,对各层次、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调控,实现协同联动,“1保障”是指1套保障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在多元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践行过程中,重视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中多元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施中的多向转化机制的构建,主要聚焦于实践课程教学项目的梯度设置,确保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稳步提高;聚焦于实践课程教学的行业特征,促进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逐步形成;聚焦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与专业岗位的动态适应性,促进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最终达成。

(四)重构与实施与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课程考评体系

坚持产出导向(OBE),聚焦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达成,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达成标准,对接社会专业岗位需求,以学生实践课程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实践课程对应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重构与实施多元化实践课程考评体现。

紧扣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体系“学生中心”理念,科学制定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评价标准,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坚持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坚持素质、技能、知识评价并重,合理制定多元化实践课程考核内容,建构多维度的实践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逐步完善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多元化实践课程考评体系。一是精心制订课程大纲,细化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拓展实践课程考核知识范围;二是根据实践课程大纲,丰富完善实践课程学习资源与教学手段,夯实实践课程多元化考评体系的条件基础;三是加大实践课程过程性考核比例,多维度考核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四是多样化制订实践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内容与形式,科学精准考核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达成情况。多元化实践课程考评体系具有综合性,以科学合理实践课程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予以保障,在考评体系实施过程中始终遵循学生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实现规律,立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采取诸如网络考核、实操考核、试卷与非试卷考核等多样化的实践课程考核,适度参照行业考核标准,实施学校与行业双向参与考核,重构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多元化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为重点的专业核心岗位能力评价考核体系,充分调动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促成其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全面达成。

综合分析来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加大多元化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还要高度重视理论课程体系的重构与改革,聚焦专业核心岗位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逐步建构起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运行机制,夯实专业人才核心岗位能力培养标准的基石,全面培养具有“三力型”(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政治学专业人才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市场分析与营销战略研究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经济新常态、创新能力与金融专业人才通识教育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