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以辽宁体育产业基地为例

2019-08-13赵彬彬施兰平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辽宁省辽宁

赵彬彬,宋 扬,施兰平,齐 震

(1.沈阳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2.沈阳市东北中山中学,辽宁 沈阳 110001;3.浙江工商大学 体育工作部,浙江 杭州 310018;4.玉林师范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产业基地任务应该提上日程。2011年,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在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46号文件”)正式颁布,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目前,46号文件将引领我国体育产业深度发展,将有力地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向体育产业强国迈进。根据地区优势和经济情况,合理设计,促进形成体育产业发展聚集区、示范区、城市发展的功能区。在此趋势下,为了更深层促进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发挥政府统筹优势,我国加快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是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在产业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辽宁省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取得的成绩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但是辽宁省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来说是处在中游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基地诞生十多年来,2017年辽宁才获批了一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发展辽宁体育产业基地是辽宁省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新的、更重要的历史作用。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是推动体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支撑点之一。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统计局核算、2017年辽宁省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结果,体育产业的总产出为932.09亿元,约占全省GDP的1.08%,其中省级以上体育产业基地产值约占50%。辽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起步较晚,但是辽宁体育产业基地在总体发展规模上仍具有较大的空间。从发展社会经济的作用来看,体育产业基地对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及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出显性作用。辽宁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时间稍晚,以辽宁体育产业基地为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明确建设方向,并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和路径,是实现我国体育产业基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

1 理论依据

1.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合著《公司核心竞争力》一书中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后,国内外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作出了种种解释。大概归为以下几类:1)“技术”论,此类观点基于产品、技术层面,认为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不断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2)“文化”论,此类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在表面的产品或技术上,而是在能够培养、促进产品或技术创新更深层次的文化体系上。3)“资源”论,此类观点是拥有某种有价值的、专有的、无二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和获取这种资源的能力。4)“战略”论,此类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战略决策及其管理的影响。5)“能力”论,此类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某些独特能力,企业在获取资源、开发技术、生产产品和占领市场等方面有效的、持续的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6)“综合”论,此类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某方面能力或某一独特资源或某一核心价值观,而是把核心竞争力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系统。核心竞争力是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如具有使资源、知识、技术、制度和战略等因素整合形成的综合优势[1]。

笔者认为,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是主体具有的竞争优势资源和资源配置、整合的方式。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全部基本特征,还应具备生产要素、产业要素、需求要素、政府要素等。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可分为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指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所具有的某些独特的资源禀赋的有利条件,如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竞争优势是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基地发展中,体育产业基地在资源利用、体育产品开发和生产、体育市场开拓及服务支持等方面所具有的、不易被仿效的综合能力,如产业体系、产业战略、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创新机制等[2]。

1.2 体育产业基地及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体育产业基地研究文章较少,其中梁强提出“体育产业基地是体育产业集群的高级形式”重要概念[3];邢尊明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为研究对象,客观揭示其实施历程,准确分析其产业特征,并给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推进策略与建议[4];张盛展对比分析了我国基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基地的时空分布总体态势,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为相关部门就基地的建设管理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5];张铖以国内外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石,结合目前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状况,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索[6]。目前,国内对体育产业基地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少,多是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与实证分析,也没有从战略研究的角度运用产业经济学中核心竞争力来分析体育产业基地的相关文章。

2 我国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整体状况

我国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是由国家体育总局命名、在体育产业发展上具备基础、规模和特色的地域,在体育产业重点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单位或机构,在体育产业特定领域成绩领先、具有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活动或项目的总称。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为3类:第一,以地区(或集群)为单位,命名为“(地区名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第二,体育产业重点领域中知名企业或组织机构为单位,认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第三,持续运营的优秀体育产业活动或项目为单位,认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文中论述的“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基地”都合并称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7]。

经过了十几年的培育,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成为有相似功能的地域、单位、项目的综合体。截至2018年12月,已有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36个,体育产业示范单位55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8家。现有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以地区为主。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以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类、体育旅游类、场馆运营类、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培训及其他类为主。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以具体的赛事项目为主[8]。

从相关省份数据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体育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从东部沿海地区到中部、东北部再到西部,不论是规模、水平、质量,还是工作思路、规划布局,均呈现出由高到低、由强到弱的走向。从地域分布上看,新增的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是对现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示范单位的有力补充,也与国家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点省份布局高度契合。从产业类型上来看,新增的产业基地的主要产业类型以休闲健身、体育旅游、竞赛表演等体育服务业为主,比重过半,辅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丰富了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产业类型,打破了原来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产业类型相对单一的现状,符合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即向服务业转型升级,更有利于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3 辽宁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分析

3.1 辽宁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概况

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是新时期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重要依据。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体现出新的国家发展思路。全国各地认真贯彻执行46号文件,落实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辽宁省体育局十分重视体育产业基地发展,开展一系列工作,为辽宁体育产业基地发展设计出蓝图。

2016年,经过材料审核、实地考察、专家评审,辽宁省首次产生了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7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2017年获批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4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5个。2017年11月,大连市长海县“长山群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获批全国体育产业基地称号。2018年,获批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5个、体育产业示范项目8个(表1)。这些产业基地的获批为辽宁的体育产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辽宁体育产业处于国内低水平规模发展,因此辽宁建设高质量体育产业基地十分迫切,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推动辽宁体育产业的深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1 辽宁省体育产业基地数量

3.2 辽宁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

3.2.1 独特的区位、自然环境 辽宁省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冰雪体育旅游的地域性优势。辽宁省处于东北地区以及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枢纽位置,海陆交通发达,产业基础扎实,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紧密,特别是毗邻韩国、日本两大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便于在赛事交流、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交流、高端体育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辽宁独特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为开展冬季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辽宁冬季冰雪期从11月末至来年3月初,平均120天,最多可达150天左右。辽宁冬季比哈尔滨、吉林湿暖,更适合人们在户外运动。截至2018年,辽宁省拥有大中小型滑雪场32个,滑雪人次排名全国第11名,形成以沈阳为中心多点滑雪网络,基本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运动爱好者的需求。辽宁冰雪项目旅游在全国的旅游市场中已经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辽宁冰雪旅游具有客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冰雪项目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沈阳棋盘山、鞍山千山、本溪关门山、丹东凤凰山等非常适合开展登山、攀岩、野外生存、体育旅游等活动。辽宁省海域广阔,海岸线长2 178公里,流域面积14.5万平方公里,适合开展海洋体育项目,还有漂流和高尔夫运动资源可以利用开发。辽宁境内的温泉资源也非常丰富,除了抚顺地区没有温泉资源,其他13个地市均有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利用开发(表2)。

表2 辽宁雪场、漂流、高尔夫资源数量

3.2.2 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 辽宁省专业体育人口多。目前辽宁省有专业运动员、教练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约2 814人,居于全国前列。上世纪90年代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辽宁省在足、篮、排等项目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运动员成绩突出。辽宁省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世界杯等国内外大型赛事上屡创佳绩,截至2016年12月,培养出奥运冠军28名、世界冠军420名,为国家、各省市输送优秀运动员近万名。另外据统计,目前辽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活动的人口已超过2 4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5%。近年来省体育局按照“一城市一品牌”的思路,倾力打造了百万市民上冰雪、全民徒步走、大众自行车接力赛等十大全民健身品牌项目,群众参与热情高涨,活动开展方兴未艾。

3.2.3 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 随着多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省级和各市体育设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第六次全国场地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辽宁省目前场地总面积约7 899万平方米,有体育场地51 901个,室外体育场46 830个,室内体育场5 071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为1.81 m3,人均体育用地面积约为2.81 m3。特别是辽宁省以承办第12届全运会为契机,大型体育场馆基本都得到了及时修缮,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场馆的服务能力,为辽宁省承办更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以及全民健身创造了条件。

辽宁省主要通过改扩建旧场馆和利用高校既有场馆解决“十二运”场馆问题,从而节省下大量资金投入到全民健身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建设上。目前,全省已初步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全民健身设施服务网络,社区运动场4 883个、全民健身场地15 709块。省内14个市都建设了“一场、三馆、一中心”,城市社区全民健身路径和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均达到100%,为群众日常健身锻炼、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

3.2.4 丰富的体育赛事资源 上世纪90年代实行职业化改革以来,辽宁省职业体育取得较快发展且成绩突出。中超、CBA、排球甲级联赛三大顶级职业联赛中都有我省职业俱乐部参赛,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成为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福地,成功举办了第12届全运会、国际女子足球邀请赛、四国足球锦标赛、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赛、中国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足球协会甲级联赛、世界女子9球世锦赛等重大赛事。并且,辽宁赛区的比赛观众群体也比较稳定。五大马拉松赛事火爆全省,沈阳国际马拉松、大连国际马拉松、丹东鸭绿江马拉松、营口鲅鱼圈马拉松、盘锦红海滩马拉松都成为当地城市的品牌赛事。特别是CBA主场火爆全国,辽宁篮球队勇创佳绩,2017年和2018年的CBA重回沈阳,场场比赛座无虚席,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的体育赛事、体育旅游、餐饮、娱乐等消费市场。此外,随着近年来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项目职业化进程加快,辽宁省新一代职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赛事品类也逐渐多元化,竞赛场馆、辅助装备等硬件设施进一步提升,盘活了辽宁省体育基础设施和赛事服务市场。

3.2.5 坚实的传统制造业基础 辽宁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具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优势,装备制造业处于全国领先,为体育用品和体育装备制造提供制造的可能,具备技术实力和生产条件,是我国体育用品装备制造研发的重要基地。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业包括自行车、潜水、航模、登山、健身康复器材等,以及赛车、游艇、飞行器、滑翔伞、电子竞技等高端体育装备的研发与制造。未来依托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高端体育用品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具有巨大潜力。

3.3 辽宁建设体育产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3.3.1 相对完整的体育产业体系 辽宁省体育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育产业结构逐渐健全,体育本体产业和相关产业相互发展。体育用品生产销售、场馆服务、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旅游、彩票娱乐等初步形成规模;体育科技、体育中介、体育创意、体育康复、体育培训等新兴产业表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体育用品领域,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域的体育用品批发零售商业圈。由表3可知,从2016年和2017年辽宁省体育产业体系的总产出状况来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表3 2016—2017年各类别体育产业总产出状况

注:数据来源于2016—2017年度辽宁体育产业发展报告

3.3.2 体育产业聚集效应正在形成

沈阳市以沈阳奥体中心体育场馆集群为龙头,体育产业聚集区逐步形成。聚集区将由沈阳的体育产业企业、公司、团体等为骨干的运营商组成,聚集区内部涵括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沈水湾体育公园、五里河30公里自行车骑行赛道、浑河南岸40片连片足球场、沈阳全健基地等场所与设施。重点建设大连临港产业区,筹划发展水面运动和无动力帆船等航海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大连市以大连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现代化体育名城,大连体育中心是东北目前建筑规划设计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超大型体育休闲、娱乐、健身中心。以大连青山运动休闲基地、长海县多种体育活动基地、瓦房店将军石体育基地、大连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普湾新区体育中心产业园区、长山岛体育休闲中心产业园区、中国帆船帆板训练基地、辽宁航海运动训练基地、大连游艇运动基地为基础,承办更多更高质量国际比赛。葫芦岛兴城泳装产业基地已经享誉海内外,本溪明山体育基地、辽阳弓长岭体育休闲小镇等功能已经基本成形,体育产业聚集效应显著。

3.3.3 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46号文件,对“十三五”时期发展体育产业的相关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随后辽宁省出台了具体的《辽宁省体育产业评审基地细则》,明确全省发展体育产业的目标方向、清晰工作任务和健全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等。另外,为了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体育产业和发展体育文化旅游,辽宁省也出台了相关扶持性政策;有一部分城市设置体育产业引导资金;2018年正式成立省级体育产业集团和相关产业协会。2017年11月,辽宁省滑雪产业联盟成立。从2015年起对辽宁省内相关的基地、团体、企业等进行积极的帮助和评选,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激励和刺激作用。

3.3.4 优质的合作伙伴和专业人才 2016年初辽宁省体育局先后与阿里体育集团等数十家上市企业和知名公司就辽宁体育产业合作事宜进行了商谈、寻求合作机会。对于产业基地的管理方面,地方政府逐渐引进体育经济方向的专门人才,公开招聘拥有专业背景和操作经验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对体育产业投资。制定体育市场规划、培养体育产业监管的实用型人才、加大体育营销和体育产品设计、大力支持体育产品研发,培养既精通体育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经济运作的管理人才,为辽宁产业基地发展服务。

4 辽宁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现行体育产业体制、机制不灵

目前辽宁省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制不活,经营管理市场化程度低;体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基地的经营方式陈旧,还停留在初级的传统经营领域;缺少与科技、旅游、文化等元素的融合,体育赛事、体育文化等资源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出来;体育产业相关规范和标准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未出台有关体育产业考核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4.2 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不够

各个省市积极将举办高水平、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作为城市的名片,但是辽宁省的体育赛事还没有创建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赛事品牌,还没有高质量体育中介机构运作高水平体育赛事落户辽宁。在知名运动员、特色体育项目、知名赛事版权等无形资产的开发方面还处在模糊期,转播权、冠名权、体育赞助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等多种体育无形资产的潜在经济价值还需进一步开发。

4.3 制造业遭遇瓶颈,服务业亟待爆发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制造业为主的辽宁省产业基地发展遇到瓶颈,体育用品制造类示范单位的盈利空间也被逐渐压缩。体育服务业近期虽然吸纳了大量社会投资,服务业类型的产业基地也获得了多项政策支持,但服务业板块仍未呈现出快速、爆发式增长。

5 辽宁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提升战略布局

准确把握辽宁省体育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定位和要求,高标准高水平打造辽宁省体育产业基地。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可知,辽宁体育产业基地的演变经历了初级阶段,正由“极核”发展阶段向“扩散”阶段演变,从而最终形成高水平的均衡阶段,向均衡化、网络化、多中心化发展,构成大、中、小基地间交替联系的均衡发展[9]。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区着力打造“东北地区体育产业总部经济区”和“东北亚体育产业发展聚集区”,建设有辽宁特色的“一带、两群、四板块、四基地”的发展总体思路和战略格局(图2)。

图2 辽宁省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战略布局

5.1 “一带”——海洋体育产业基地带

以“带”带动辽宁海洋体育产业基地的发展。以黄海渤海沿线为基础,充分利用其海洋及其他特色资源,打造辽宁海洋体育产业基地带。此类地区的空间结构特点符合区域经济学的“点轴”理论中的“轴线”理论[10]。“海洋带”的布局是增长极布局模式的进一步延伸,这种布局模式中的轴线是由区域内的主要海岸线来充当。这样便于有效地进行经济联系,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的产业带。根据此类地区内在的产业特点而在地理位置上集聚优势。依托大连、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等城市的海沿线形成鲜明“海洋轴线”,以海洋、地理资源为特色,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制造带,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开发海洋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滨海体育产业。重点建设大连临港产业区,筹划发展水面运动和无动力帆船等航海运动器材生产基地,瓦房店将军石体育产业园区、甘井子青山运动休闲户外聚集区、普湾新区体育中心产业园区、长山岛体育休闲中心产业园区和中国帆船帆板训练基地、辽宁航海运动训练基地、大连游艇运动基地及其他国际比赛为支撑;继续完善丹东鸭绿江国际马拉松赛和边境户外旅游功能区,筹划发展场地竞赛汽车改装、运动手表及可穿戴设备生产基地;锦州在利用海洋资源发展帆船体育休闲项目基础上,加大力度打造锦州国际铁人三项赛,充分利用其辽宁中心的地理优势培育体育用品制造业;营口积极组织、设计登山、滑雪、自行车、海洋项目,保证两家较高水准的高尔夫球球场的良性发展;葫芦岛已经成功举办中国葫芦岛·兴城国际沙滩·泳装文化博览会,努力打造“国际泳装之都”,加强原有的沙滩运动、潜水装备器材生产基地建设。

5.2 “两群”——温泉康复、冬季特色体育旅游基地群

根据辽宁的温泉康复、冬季特色、体育旅游现有资源分布和前期发展积累情况来看,此类产业的发展可以借鉴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集群模式。区域集聚效应促进市场竞争,构建生产要素优化集聚地,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促进信息交流,形成区域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区域竞争力,以 “群”带动此类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均衡协调发展[11]。目前,辽宁省的此类资源已经形成发展集群的基础,继续完善公共设施,培育休闲度假市场,实现较高水平的聚集,逐步实现此类产业全省的协调发展。

5.2.1 滑雪、温泉、康复特色体育旅游基地群 结合辽宁省特有的地理资源优势,全面发展辽宁省滑雪、温泉、康复产业。以现有的冰雪、温泉资源基础,整合成具有冰雪训练、健身、休闲、旅游、康复等功能全面的综合性冬季特色服务品牌基地(表4)。

表4 辽宁雪场、温泉分布

续表4

5.2.2 综合体育旅游基地群 为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建立辽宁省的运动休闲和体育旅游聚集区。充分利用辽宁原有运动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项目,提升服务品质,开发新项目。利用区域空间结构,加强集群化,把相似相近产业整合,形成纵横交错的特色体育旅游群(表5)。

表5 辽宁体育旅游基地建设

5.3 “四板块”——体育用品生产、销售核心板块

利用辽宁原有的制造业和现代化物流体系的优势,全面推进辽宁现代体育装备生产销售的发展,坚持高端引领、突出发展特色、强化科技支撑。在几个原有基础突出的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建设开发区或者工业园区等。辽宁省东西经济差异也很大,充分利用这种不平衡的地域性特征,此部分的发展模式更适合采用“增长极”模式布局区域经济。利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得此类地区的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不断流向这类地区[12]。沈阳、大连、鞍山、葫芦岛有着丰厚的生产资源,交通和物流也颇具优势,体育用品基础性生产和销售都有明显领先的地位,形成体育产业四板块联动发展轴。借助沈阳、抚顺、铁岭原有的企业和区位优势,建设新型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体育用品生产和研发基地。同时设体育多功能基地、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竞赛表演中心,健身风景带,带动体育旅游。大连借助独特的地理优势,并经过多年论证建设体育产业基地、航海运动器材生产基地、帆船帆板基地、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核心体育用品为支撑的新型体育服务业基地。鞍山是东北老牌的工业城市,依托鞍钢资源优势,建立体育运动器材制造生产和研发基地,围绕汤岗子新城健康产业基地建设体育休闲用品、保健食品用品、康复健身器材制造业,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运动健身训练基地建立鞍山体育运动服装品牌制造基地。兴城泳装生产集群已经形成集研发、品牌创意、工艺技术、生产营销为一体的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国际泳装之都”。丹东以毽球生产企业为主体,不断扩大规模,形成集团效应,增强竞争力,打造全国花键生产基地。铁岭以“捷安特”自行车组装生产基地为主,延伸自行车销售,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5.4 “四基地”——项目培训基地

依据区域经济学中“极核培育”和“增长极”发展模式,体育专业化人才培训需要高水平的教练员和社会服务人员的支持,在几个项目特色城市发展传统项目人才培训:鞍山建立乒乓球训练基地;在阜新做强做大篮球学院,多培养出篮球运动专业人才;朝阳市在重竞技项目上优势凸显,建立重竞技训练基地,打造国家级重竞技人才培训基地;锦州建立羽毛球学校,努力成为全国羽毛球运动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

6 发展辽宁体育产业基地核心竞争力战略措施

6.1 加强政府扶持,调整机制,营造体育产业基地发展政策环境

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建立多渠道融资体制,调动全社会力量和积极性。改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提高体育企业素质,使体育产品有竞争力。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将辽宁的体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思想障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研究制定有利于我省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尽快出台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或政府补贴。对符合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高薪技术产业等大力扶持,并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产业集团在辽宁省投资体育相关产业,营造有利于体育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条件。

6.2 充分利用无形资产,注重集群文化和区域性品牌创建

吸引国内外体育中介人才,培育体育中介服务机构。在沈阳、大连培育知名体育中介服务机构,策划推广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品牌包装,加速体育人才流动,努力培育辽宁体育人才市场,开展体育赞助和资金运作,促进辽宁体育产业资源配置。营造有利于培育创新和创业意识的体育产业文化氛围,在基地内培植区域体育文化理念,重视区域性品牌对产业基地集群发展的带动作用。政府和基地应该充分重视互动关系,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积极宣传和打造辽宁体育产业基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优化和提升体育产业基地形象。

6.3 培育高端制造业,提升高端体育服务业

激励辽宁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园区,提升研发能力、生产水平,掌握制造核心技术,创建知名品牌,促进体育用品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延伸,拉动下游产业发展,完善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通过引导资金,鼓励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形成引领示范效应,积极培育新生基地(表6)。促进高端体育运动服务,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开发高端体育健身休闲产品,培育高端体育健身休闲市场。扶持体育健康服务业,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提升服务水平,以基地为重点,辐射周边,满足人民的更高需求。

表6 辽宁扶持、培育项目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辽宁省辽宁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体育产业之篮球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薄熙来:辞别地方另有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