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2019-08-12巴图苏龙尕
巴图苏龙尕
【摘要】形式主义坚持文艺自主性,以作品为核心,注重作品的形式,强调审美价值,从形式主义的视野可知嵇康对雅乐俗乐主张关注作品本体研究,嵇康认为音乐没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内容,嵇康批判性地看待雅乐俗乐,追求音乐的主体性研究,本文从雅乐观,俗乐观,雅俗之和,对嵇康的观点进行整理,进一步阐述了嵇康从音乐本体研究雅乐俗乐,强调音乐主体性。
【关键词】嵇康;雅乐;俗乐;和;形式主义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形式主义在本世纪初兴起,形式主义以“反常论”理论为主,以作品为核心,强调文学的自主性和形式观,批判作品形式与内容的二元论学说,而嵇康对音乐的观点与其则不谋而合。自古以来,雅俗之争泾渭分明,随着雅乐俗乐给人们的刻板印象,以至于人们没有真正从音乐的本质去看雅乐和俗乐,嵇康开拓了对音乐本质研究的先河,强调雅乐俗乐都是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雅乐俗乐都在追求音乐本质“和”。
一、“雅乐观”
雅乐起于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儒家学派关注的是雅乐政教统一的社会职能。 嵇康没有完全批驳儒家的观点,而是将雅乐的关注点转移到音樂的本身。
(一)“歌哭非哀乐之主也”
嵇康认为歌哭不是哀乐的主体,雅乐也如此,政教统一不是雅乐的主体。雅乐对政治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嵇康说“玉帛非礼敬之实,歌哭非哀乐之主也”嵇康认为瑞玉和束帛不是礼仪崇敬性的实质,歌和哭不是人们情感中哀和乐的主体。嵇康虽然没有直接解释到雅乐,但这两点暗含着嵇康批驳儒家思想的雅乐具有政教统一社会职能的观点。
因此嵇康认为,歌哭不是哀乐的主体。雅乐之所以不能直接作用和影响政治,朝代的衰落政治的得失是根据朝代的国情,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体系等受到直接影响的,雅乐虽服务于君王贵族阶级,但雅乐不能直接影响政治。
(二)“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
嵇康认为,声音有善有恶,雅乐本质是善。嵇康说“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认为雅乐是以善为主,雅乐的善体现在人与人和睦,但与个人的哀乐情绪没有关系。
嵇康提出从自然之理研究音乐本体。嵇康认为“夫推类辨物,当先求之自然之理”辨别事情的好坏本质,应该关注其中的“自然之理”,强调关注音乐本身,关注雅乐的善。哀乐之情是从内心而发,接触音乐后,情感在先,音乐在后。这与雅乐自身“善”的特点有关。因此,在嵇康看来,音乐有善有恶,应追求音乐的本质,雅中有善,无关情感。
二、“俗乐观
有雅必有俗,俗乐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儒家学派对以郑卫之音为首的俗乐持批判态度,认为郑国卫国的声音迷惑君子,对此,嵇康对俗乐的观点也是不谋而合,但是嵇康没有完全否定俗乐,而是追求将俗乐取其精华。
(一)俗乐亡国
嵇康对俗乐亡国持批判态度,认为音乐对国家政治不能起到决定作用。嵇康说“若夫郑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色惑志”,他认为郑声蛊惑人心,使人们沉溺于酒色享乐,因此他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俗乐。
嵇康承认俗乐的美,认为俗乐本身是具有美的风格特点。嵇康说“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这是音乐俗乐自身内容的特性。儒家学派抵制俗乐,嵇康则首次提出对俗乐进行教导和剔除。强调平和的音乐,这种乐能使人们受之感染。因此,嵇康批判性地接受俗乐是美的,并提出俗乐需要加以引导和剔除,享受音乐的语言形态,要批判性的看待俗乐,正确的欣赏俗乐,更多的关注音乐本身。
(二)悲音哀以思
嵇康认为哀的情感是首先发自于人的内心的,与悲音无关。嵇康说“至夫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说明哀是对悲音作出的反映,过于哀伤以至流泪,也是一种人作出的情感反映,而与音乐本体无关。内心有了哀思的情绪,听到悲音后,就觉得达到了共鸣的境界,实际上只是完成了个人的情感宣泄,音乐满足了人的情感心理需求。
因此,嵇康认为哀思是存在人内心的,与音乐本体没有关系,悲音只是一种音乐风格形式。人必然是有一定情感积累和经验的,哀思的情感早先存留于心中,听到悲音后,作出心理反映,达到了情感共鸣,但这与音乐本体没有关系。
三、雅俗之“和”
雅俗之争素来已有,儒家学派将“郑声淫”观点和现象无限放大,给人们留下刻板印象,而嵇康从雅乐俗乐中真正关注到音乐本体“和”。
(一)“音声有自然之和”
嵇康提倡音乐的“自然之和”。嵇康说“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音乐本身有自然之和的特点,与人的情感没有关系,平和的音乐风格通过管弦得以表现出来。
嵇康认为雅乐俗乐是顺应天地自然之和的。嵇康说“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音乐的制作时顺应着天地万物平和,雅乐俗乐的存在如同天地平和自然的存在于世间一样,这与音乐本体“和”有关。声音的和谐组织,是人们情感所需要的,古人知道个人的情感不可以放纵而自由泛滥,应加以节制。
(二)本体之和
嵇康主张音乐本体之和。嵇康说“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这说明音乐的本体是“和”,声音能够和谐地组织协调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的音乐是能够深刻感动人的,这归咎于音乐本体的和谐。嵇康强调应该寄希望于平和的音乐,应该以平和的心,理,气,声四者相协调,进行制乐,这种乐能使人们受之感染,良好的风俗就自然而然的形成,嵇康注重音乐的“和”,从雅乐俗乐中追求音乐的和。
因此,嵇康注重雅乐俗乐平和的特点,没有过于注重雅乐俗乐的分界,而是体现出雅乐俗乐相协调,达到“和”的统一,始终要围绕音乐的本质去分析,看待事物,雅俗观体现和之态,感人心,以平和为主体。
综上所述,嵇康以音乐个体为研究对象,注重从雅乐和俗乐中看音乐本身的特点,注重音乐的形式和审美价值,追求雅乐俗乐两者音乐本体的“和”,追求音乐和谐统一。嵇康没有争执或辨别雅乐俗乐的分界点,而是批判性地看待音乐的雅乐与俗乐,在嵇康看来,音乐没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内容,音乐对政治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对亡国也没有直接的作用,嵇康强调对音乐主体性的研究,追求从雅乐和俗乐中以批判性的角度正确看待音乐,研究音乐,雅乐俗乐皆为音乐,音乐本体是以平和为主体的,先音乐平和,而后感动,无关个人情感内容,雅乐俗乐应协调统一,相互作用,更好的发挥音乐本体——和。
参考文献
[1]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3):2.
[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
[4]许丁晨.对“音乐亡国”论的思考[J].美与时(下),2012 (7):45-47.
[5]白晨.嵇康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评《声无哀乐论》与《论音乐的美》[J].当代音乐,2017(12):95-96.
[6]梁渡.关于嵇康与《声无哀乐论》的一些有关问题(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4(3):18-24.
[7]修海林.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2):46-54.
[8]李明明. 中国古代雅乐文化分期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