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巴赫作品世俗性在<法国组曲>中的具体表现

2019-08-12杨与昂

北方音乐 2019年11期
关键词:世俗化巴赫

【摘要】《法国组曲》是巴赫组曲作品中最具个性化的表达与充满人情意味的作品,本文从巴赫成长的时代背景,以及巴赫个人独特的人生轨迹两方面分析研究,并挑选《法国组曲》中最有价值以及富有趣味的舞曲,深入分析巴赫作品世俗性在法国组曲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巴赫;世俗化;法国组曲;阿勒芒德;库朗特;小步舞曲;吉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法国组曲》是音乐之父复调大师巴赫为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所写的作品,在这套清新细腻的组曲中,既有着高雅脱俗的趣味,又有着法国风的洗练精巧,最打动人的还是其作品中处处洋溢着的爱情的味道,创作此曲时,正值巴赫与第二位妻子甜美的新婚生活。所以这套作品最为充分的反应了作为宫廷乐师的巴赫不仅仅将其高超的作曲技艺为宗教服务,他的作品也是世俗性的,充满着个性化的表达与充满人情意味的。

这里所谈到的世俗性,是指作品内容上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愿望,形式上适合市民的欣赏层次和喜好,代表着普通民众的欣赏习惯与口味。要深度解析巴赫组曲作品中的世俗性,则不得不谈及当时那个时代的大环境。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在德国蓬勃发展,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平等,自由,博爱”,强调人性的力量。巴赫所生长的时代,恰巧是人口复苏,经济复建的阶段,此时整个欧洲都处在开发与建设中。整个欧洲正经历着从黑暗落后向科学飞进,人文跃升的转折阶段。巴赫在莱比锡生活工作多年,莱比锡正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因而巴赫深受影响,他一方面推动着宗教改革,另一方面尝试将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德文,并为其编写圣咏,试图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容易理解,将音乐更加贴近普通民众,为民众服务。

巴赫出生于一六八五年的德国中部的埃森纳赫,他的家族家学渊源,自十六世纪末开始,巴赫家族就以音乐世家著称,两百年内,诞生了数十位音乐家。巴赫成长于一个清贫的家庭,由于父母早逝,他从小寄居在哥哥家中,跟随哥哥学习管风琴与大键琴,进入拉丁语学校接受广泛的学科教育,拉丁文,宗教物理,历史,地理,日耳曼诗学,物理算术等都是他所要学习的科目。巴赫从小便极具音乐天赋,幼年时便在教会合唱团担任童声女高音,美妙的音乐成为了巴赫童年生活的一盏明灯。他对音乐如饥似渴,他经常趁哥哥入睡后,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柜中取出乐谱来抄录。

清贫的生活使得小巴赫在很小的时候就体会到了人间的疾苦,这样的生活使得巴赫成为一个善良,质朴,谦卑而真诚的人。这段生活使得巴赫的作品极其贴近生活,富有人情味。

然而巴赫的一生并不是平顺的,他的求学道路崎岖而曲折,在他坚忍不拔的对音乐忠诚的追求中,他创造了一次次事业的高峰,他的创作分为三个高峰,魏玛时代、科滕时代,莱比锡时代。与此同时,他的生活也不是波澜不惊的。巴赫曾与第一任妻子有着甜蜜而幸福的生活,他们育有7个孩子,但不幸的是第一位妻子英年早逝,孩子也夭折了三个,他曾一度陷入悲痛中,但幸运的是,上天又赐给他一个完美的伴侣,虽然和他有着16岁的年龄差异,极为难得的是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蕾娜极具音乐造诣和才能,是出色的女高音歌手,擅长乐器演奏,她的笔迹格外娟秀,为巴赫抄写乐谱,是巴赫最得力的助手和贤内助,他们二人情意相融,在音乐上惺惺相惜,为事业与理想共同奋斗。

这是巴赫的幸与不幸,命运对巴赫还是眷顾的,生活虽然给了他打击和伤痛,但生活的辛酸苦辣却成为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他的作品紧紧联系着生活,他将一生经历的心酸和屈辱,甜蜜与痛苦都融入了他的作品中,将这深刻的感受和丰富的情感都化作了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这便使得他的作品生动真实,质朴深沉,充满世俗生活的味道。

综上所述,是时代大背景以及巴赫个人命运的奇特轨迹为巴赫作品中的世俗性人文性划下了一个特定的大环境。

《法国组曲》秉承了巴赫对组曲这一形式的继续探索,巴赫时代,“组曲”中的各种舞曲都已定型,具有高度的曲式感,像德国的阿勒芒德舞曲,法国的库朗特舞曲,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舞曲,以及英国的吉格舞曲,都具备不同的特征,并富于有趣而丰富的国际色彩,然而巴赫又在这些舞曲中,安插了与实际舞蹈仍相互连接的小步舞曲和加沃特舞曲,并将这一串舞曲都以同一种调子统一起来组成一套组曲。在《法国组曲》中,被推断原本是只有五首,被收入在《为安娜·玛格达蕾娜的键盘曲集》第一册中,猜测可能是巴赫为了保持平衡,即巴赫其他组曲类作品,如:《英国组曲》,《帕提挞》,以及《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等全部由六首组成,所以法国组曲中第六首后被追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组组曲中,巴赫在调性上也有意做了一个平衡,前三首均为小调,后三首均为大调。

介于之前一篇文章已深入的从第一法国组曲的速度,形式,结构,元素,节奏等等音乐元素分析过巴赫法国组曲的特性,我本文将横向对比,挑选最有价值以及最富有趣味的同一舞曲,在不同组曲中的表现形式,深入分析巴赫作品世俗性在法国组曲中的具体表现。

阿勒芒德舞曲,是一种起源于德国的舞曲,具有德国人的稳重,本身是中速的二拍子,步伐简单沉重,到了17世纪则变成中速的四拍子,因为曲风稳健稳重,所以通常被放在组曲的第一个,好似一个故事的开头,娓娓道来。

最能代表阿勒芒德曲风的,是第一,第二,第五,第二组曲中的阿勒芒德用了4个十六分音符夹杂两个三十二分音符的节奏元素,在一个较慢的速度上却由于节奏的特殊律动,给人一种极其婉转而流动的感觉,中间大量插入中声部的对话,令旋律的律动一直不停,将对话缓缓推进,c小调的阴郁感,整体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充满了韵味。

第五组曲中的阿勒芒德是G大调,是全组曲中最为明亮的一首舞曲,好像冬日暖阳一样明媚又优雅,婉转悠长,典雅高贵,从容流动。

第四组曲中的阿勒芒德有点另类风格,十六分音符的匀速流动随性又洒脱,颇有些即兴的味道。

库朗特,这種舞曲起源于法国,速度较快,像是在蹦跳,分为意大利式,或者是法国式,前者流畅快速,重音位置经常变化,主旋律会在低声部出现,第一首法国组曲是法国式,其余都是意大利式的库朗特舞曲。

第二组曲中的库朗特算是一首意大利式的库朗特,只有二声部,线条清晰,八分音符对立,速度稳健,声音较为弹性和饱满,洋溢着热情气息。

第三组曲中的库朗特是典型的法式库朗特,一小节有两个重音,快速有力。

第五组曲中的库朗特是急速奔跑的典型,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在两手间交替,这是一首意大利式的库朗特舞曲,情调高雅,好像两个少女提着裙角在互相追逐,充满乐趣。

歌调,此舞曲原是法国芭蕾舞剧中为自由地舞蹈角色写作的音乐,后来变成旋律式的乐曲。

第二组曲中的歌调Air是个极其旋律化,非常动听的小舞曲,此曲是歌调第一次在组曲中出现,作曲家用对位法的写作令主题交替在左右手出现。

安格拉斯舞曲,来源于英国,十七世纪时被用于法国芭蕾舞中,第三组曲中的安格拉斯舞曲是三声部,既活泼又典雅,上声部旋律线活波而灵动,下声部敦厚持重的和声将此曲温柔雅致勾勒得淋漓尽致。

小步舞曲,是源于法国乡村的农民舞曲,1650年间因路易十六提倡,变为法国宫廷舞蹈而风行整个欧洲,则演变为极其优雅的舞蹈。

小步舞曲相对来讲是最容易理解的舞蹈,三拍子清晰的律动,步伐从容,优雅活泼。

第一组曲中包含两个小步舞曲,作曲家选取一对小步舞曲,其中的对比与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第二小步舞曲极其温柔,好像为木管乐器而写作,旋律悠长,节奏从容,好似贵族的舞蹈,有些傲慢。第一小步舞曲则是亲切随和,由于两声部之间旋律与节拍的不一致,这种交错恰恰形成了一种独有的趣味。

第二组曲中的小步舞曲,优雅从容,好像少女跳舞时流利的步伐,一气呵成,充满韵味。

加沃特,此舞曲原是法国的古舞,中速四拍子的舞曲,到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被取用到艺术音乐中当作组曲的第四乐章。

第五组曲中的加沃特舞曲是一首非常动听,充满童趣的舞曲。加沃特原是法国的古曲,到十七世纪中叶开始被取用到法国的芭蕾舞剧和歌剧中,此曲极其典雅而活泼。

第六组曲中的加沃特舞曲活泼,跳跃,重音位置将舞步点缀地别有一番生趣,并不快的速度却流动充满动力。

波罗乃兹舞曲,此舞曲原是波兰贵族们的仪式舞曲,第六组曲中的波兰舞曲虽然不像肖邦作品般有清楚的节奏与强音,但属于巴洛克风格,是高贵的乐曲。不快的速度从容平缓地向前进行,典雅而肃穆。

吉格舞曲,此舞曲原是英国古老的舞曲,到十七世纪中叶变成一种音乐曲式,之后此舞曲演变成法国式与意大利式两种,一般前者为赋格曲式,旋律则以宽广的音域上下奔驰,巴赫在《法国组曲》中采用的就是法国式吉格舞曲,而意大利式吉格舞曲大都是和声式的,以急板演奏。

第一组曲的吉格,左右手都是同一节奏型,节奏果断,音色结实,节奏型虽单一,听上去却绝不乏味。

第四组曲的吉格,所用的素材来源于阿勒芒德的两个元素,一是首部的四度音程,一是逐步级进的旋律轮廓,此二元素被反向處理构成了这个欢跃而热烈的主题。

《法国组曲》中的六首吉格,有的疾驰,有的稍缓,最终呈现给听众的都是一个爽利干脆的结尾,一气呵成,让听众意犹未尽。

在这六首法国组曲中,可以看见巴赫巧妙地运用不同舞曲节奏,速度,拍点,调性等的差异,将细腻而丰富的情感融入。他时而将故事娓娓道来,好像潺潺流水一样绵延不尽;时而又像一个活波顽皮的孩童,在快乐地舞步间挥洒着自己无限的好心情;时而像是一个虔诚地教徒,跪拜在教堂里像上帝祷告,空间是那么远,时间也好像一下子凝固住了一样;在某些快步的吉格舞曲中,仿佛看见的是快嘴的农妇在街头争辩,喋喋不休,互不相让,有人帮腔,有人小声附和。所有的语汇,所有的线条,所有的层次都是这么恰如其分,生动的犹如一帧帧生活化的画面在人眼前历历在目。

六首《法国组曲》调性各不相同,情绪气氛也没有重复。巴赫在《法国组曲》中一面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法,另一面将他细腻的情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妻子甜蜜爱情的点滴缩影,全都充分地表达出来。在这里,复调作品再不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而是真正有血有肉,贴近民众生活,充满幽默风趣,更是包含了人生哲学与智慧的完美杰作。

参考文献

[1]林华.我爱巴赫——巴赫钢琴弹奏导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邵义强.巴洛克乐曲赏析[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许钟荣主编.巴洛克巨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4]王健.宗教与世俗:巴赫音乐的双重建构[J].艺术百家,2008.

作者简介:杨与昂,现任职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钢琴教师,毕业于德国国立美茵茨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成果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18年度院级课题成果,为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QNJS201803009)。

猜你喜欢

世俗化巴赫
王硕小说的消费主义特征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论佛教的与时俱进
我是听巴赫的
一个也不能少
艺术鉴赏话雕塑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悲剧观念的复活与重构
“三言二拍”中寺庙道观的世俗化特征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