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安徽淮河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2019-08-12戴定华
戴定华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安徽淮河文化;对外传播;传播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被提出以来,已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新引擎。安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在通道建设、经贸合作、文化旅游、外事交往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有条件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 一带一路” 倡议为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目标,语言和文化是互通互融的,汉语国际教育的跨文化交际目标,赋予了地域文化特殊的角色和任务。安徽财经大学作为皖北一所以经济金融管理专业优势接收留学生的高等院校,自2014年设立海外教育学院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共招收来自20多个国家的200余名留学生,虽然学生人数不太多,但是每年都具有比较高的HSK通过率,在汉语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中东部其他省份的高校,包括本省其他几所省属重点高校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挖掘和利用安徽淮河地域文化资源,将地域文化与汉语国际教育相融合,以此为切入口进行中国文化的推广,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探索跨文化传播的新局面,这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作用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学习的环境至关重要。语言的“生态化”研究应该关注环境如何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以及语言的使用者之间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共生关系。[2]语言学习是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本文所提出的“地域文化”就是基于生态语言学的理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吕必松指出:“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同时进行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3]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文化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强大的背景支撑和阐释空间。文化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二语习得者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它能直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增强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减少文化休克现象和文化冲突,[4]有助于优化学习者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地域文化是一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与地方环境相融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地域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培养目标,需要重视地域文化的影响。但是当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课程在许多高校受重视程度不高,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评价体系都还不完善。大多高校开展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文化课程,而地域文化则是很多高校文化教学的空白,即使有也大多只是从理论层面的讲述,深入系统地从教学内容、课程模式、课程的可延伸性上展开研究的并不多。安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老庄思想发源地的文化大省,当前在汉语国际教育与地域文化相结合领域中开掘得并不明显, 也同样面临上述的几个问题。
三、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文化传播策略
(一)确立跨文化传播的价值坐标
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在《无声的语言》中阐述了关于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的观点,他认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他强调了非言语传播(即无声的语言)或 “行为语言”的作用。他指出: “对他国的语言、历史、体制、习俗方面的正规培训只是全方位计划的第一步。对世界各国不同群体的非言语语言的介绍推广也同样重要。”[5]
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教学对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序的、递进的有机整体,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理论教学进度统筹安排的实践教学进程”。[6]如果能够有效地将地域文化融入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并且在各高校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这将成为吸引留学生选择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确立好具体的传播内容,对于传播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二)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本文所提及的“安徽淮河流域”是以蚌埠为中心,辐射到淮南、阜阳、亳州、淮北、宿州及合肥、六安、滁州的部分淮河流经区域,该流域水系发达,从大禹治水到运河开辟,水与淮河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淮河流域文化是在中原文化、 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等共同影响作用下形成的, 具有水文化的特性。[7]安徽淮河流域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包括口头文学、表演艺术、生产技艺、民俗节庆等多种样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据统计,目前安徽淮河流域的国家级非遗 29项,约占全省的40%;省级非遗(一至四批)130项,约占全省的38%,整体来说,戏剧曲艺、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文艺类非遗在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中比重较大,分别占到50%以上。[8]
从上表可见,地域文化内涵丰富,一方面,我们应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和传播性的地域文化项目,另一方面也要从传统文化精髓中深入挖掘能够提升文化认同感的内在资源,打造地域文化名片是一个重要的策略。
(三)构建立体的传播主体体系
开展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須建立起与传播内容相协调的立体传播体系,进而增强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在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传播策略上,首先要确立一个立体的传播主体系统,具体来说,地方政府部门、企业、民间文化团体、新闻媒体以及个人都应成为传播主体。
1、地方主管部门强化自身对地域文化的传播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政策和具体活动上重视地域文化的传播。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委员会迄今为止组织了十届“安徽省外国留学生文化修学活动”,围绕“徽山、徽水、徽文化”主体展开。但是不足之处在于,文化修学活动地点大多在皖南长江流域,如黄山、芜湖、池州等地,也有围绕淮河流域的合肥周边开展活动,但是对淮河以北地域的文化修学几乎没有涉足。从这个层面来看,地方主管部门应强化对地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可以借助外交活动、文化交流活动、教育交流活动来扩大地方文化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2、高校要做好“领头羊”和“试驗田”的角色
安徽淮河流域的地方大学要发挥对外开放中的教育引领作用,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寻求机遇、搭建平台,促进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传播。地方高校承担着“领头羊”和“试验田”的重要使命,在教育交流过程中,应承担起宣传、 传播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推动文化交流作为重要内容,积极思考和践行如何提高淮河流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地方大学应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实现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同时发挥向外辐射作用,引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9]
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2017年开设了“一带一路”中俄(乌)国际商务硕士班,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土库曼斯坦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学校学习汉语和国际商务专业,这些留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进行蚌埠地域文化考察,与当地媒体和教育部门开展多次交流与合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营造了城市的国际化氛围。
3、企业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企业可以实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企业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贸往来时,可以将安徽淮河流域的文化融入其中,提供各种场合和机会让对方接触到其文化内涵。
如蚌埠市西郊有一个名为“禾泉小镇”的民营旅游企业,作为国家4A级景区,它提供了许多传统的特色文化体验项目,例如陶艺、纸苫、紫砂、扎染,以及展示淮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园区,为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实践课程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有效的平台。
4、联合民间团体力量
民间文化社团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类型和项目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是开展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使者,应根据不同的文化项目特点,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地域文化传播策略。
以安徽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阜阳、淮南、蚌埠、宿州、凤阳、凤台等地,分布着泗州戏、花鼓灯、淮北梆子戏等各有特色的地方曲艺形式,以及与之相应的各地民间团体。无论是内容还是活动主体,都可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作为教育资源来挖掘,让留学生更加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个人力量不容小觑
从传播学角度看,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人际传播的过程,传者即教师,受者即学生,传者与受者直接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共处于同一空间能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在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个人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播,从而有效提升文化国际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
(四)提升传播技巧
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地域文化传播,其本质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本身有许多要注意的方式方法,如果不运用正确的方法,不仅难以实现有效传播,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文化误解和反感。因而开展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需要使用一定的柔性传播技巧。
1、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
二语习得的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篇章语句之中,要增强体验性和互动效果,例如可以开展留学生“经典诵读”比赛,通过对经典诗词的朗诵,感受中华文字的优美和丰富的内蕴,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尊重文化差异
汉语国际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过程,在这个传播过程中,面对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在深入了解传播对象接受习惯、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可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
结语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对外传播既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区域层面的,而后者又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挖掘和利用安徽淮河流域文化资源,拓展淮河流域文化的传播内容、打造对外传播品牌,构建立体的传播主体和完善的传播策略。通过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对外传播,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和区域形象的提升。
注释:
[1] 黄舜,李欣.安徽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腹地和枢纽的对策[EB/OL].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rb/20170523/article_3562484.shtml2017-5-23
[2]秦丽莉.二语习得社会理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问题刍议[J].语言文字应用,1992(01):63.
[4]谢冰心.文化教学: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文化教学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3.
[5] Edward Hall.The Silent Language[M].New York:Anchor Press/Doubleday.1959.
[6]王琳琳. 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协同发展策略 [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3):55-58.
[7] 樊继群.美国切诺基文化传播对淮河流域弱势文化外宣的启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4):92.
[8]网易新闻.安徽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EB/OL].http://news.163.com/15/0608/09/ARJ07BE
K00014AED.html 2015-06-08.
[9]赵军.地方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02-105.
(作者: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