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传媒专业的新媒体业务课程教学之“新”

2019-08-12张丽萍

新闻世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教学

张丽萍

【关键词】新媒体;教学;新环境

根据2015—2019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015—2019年审批获准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数分别是29所、47所、36所、37所和35所。综合对专业名称由来的分析,且根据教育部公开的文件及各高校新闻传播类院系专业设置情况收集整理,据统计,截至2014年9月,全国约78所院校开设此专业。[1]综合而言,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262所高校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或设置相关方向。本文中所说的新媒体类课程即指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的新媒体课程或为广播电视编导或播音与主持艺术等新闻传媒类专业学生开设的新媒体类课程,不包括面向工科专业的大数据类课程。这类课程名称不一,从各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来看,主要有《新媒体编辑》《视觉新闻报道》《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实训》《新媒体新闻实务》等,笔者所在的乐山师范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7年9月获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在新媒体业务课程方面主要设置有《新媒体节目策划》《新媒体编辑》《新媒体工作坊》等。笔者的观点主要来自自己任教《新媒体节目策划》和《新媒体编辑》的经验以及对传媒人才培养的关注。

以“新媒體”和“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共出现106条结果,检索日期为2019年5月22日,按照和本文的相关性,即面向传媒类专业的新媒体教学进行筛选得到13篇文章,其余论文多为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体育、思政等课程的教学研究。筛选得到的13篇论文中,有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专业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思考,和本文相关度最高的文章有:张涵的《关于高等院校新闻传播院系新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传媒研究》,2018年第2期);张琴琴的《对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新媒体运营教学的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11期);郭栋,吴兰兰的《慕课:新媒体实务教学新路径》(《新闻前哨》,2015年第7期)。综合来说,目前关于新媒体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这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的实践还不匹配,按照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来看,急需大量关于课程教学方面的文章以供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笔者结合新媒体发展的现状及自己从事新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从新媒体教学面对的新环境、教师作为连接者的新角色、充分发展学生兴趣的新理念、不禁锢在学校定位中的新思路四个方面介绍面向传媒类专业的新媒体业务类课程教学的新环境、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新媒体类课程教学面对的新环境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高尔德马克(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EVR)商品的计划,他在计划中把电子录像称为“新媒体”——“新媒体”一词由此而来。[2]“新媒体”这一概念自1967年提出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之后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有各种观点,普遍提到的几个要素包括数字技术基础、交互性、信息的海量性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和手机,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尤其是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新媒体迅速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等概念甚嚣尘上。新媒体从形态上经历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博客、微博、QQ、微信、直播、短视频等,新兴样态越来越多,这样就对高校传媒专业教学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新媒体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1.大多数书籍都是总结经验类书籍,而经验是不能被复制的,目前除了部分媒体外,大多数媒体还在不断创新中,因此,只从课本出发完全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从业环境;2.教学设备方面,新媒体是依赖于技术和设备的,全景摄像机、gopro、直播编码器等,都需要不断更新才能让学生得到好的锻炼,而对于高校来说,广播电视实验设备一般较为全面,新媒体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大都处在筹备状态;3.教师本身如果没有新媒体从业经验,很难让学生信服。

二、教师作为连接者的新角色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监督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更是连接者,教师自身有新媒体的创建经验,才能让学生信服。我国传媒学界也有学者拥有自己的新媒体账号,比如暨南大学谭天教授拥有自己的头条号、微信订阅号还有分答等平台,胡翼青、喻国明、杜骏飞等学者也有自己的微信订阅号,刘德寰、杨伯溆、刘涛等学者都有自己在不断更新的微博平台。教师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也成为展示行业发展动态和自己学术观点的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长期使用图虫APP,这是必要的,新媒体课程的教师要保持对新媒体的敏感就必须有这样的实践。《连线》杂志凯文·凯利说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教师除了是引导者、监督者、实践者之外,还是连接者。教师可以更加广泛、深入地接触到行业领域和各级各类媒体的从业人员,因此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行业一线充分了解行业发展的优势和困境,从而对新媒体的发展保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另外,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对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在媒体融合的当下,部分媒体开始充分地给予年轻一代展示的舞台,如果教师能够建立起这样的连接,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参与到真实的行业工作中,这本身就是三方受益的事情。

另外,对于课程的考核也可以采用和行业挂钩的考核机制,笔者所任教的《新媒体节目策划》课程的期末考核就是参照行业标准制定的,三个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自己情况任选其一,任务及评分标准在第六周左右就下达给学生。三个考核方式分别是:在梨视频平台上发布一个视频作品;运营一个粉丝数达到500人以上的微信订阅号平台;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每人至少提交一件H5作品。学生得到任务后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情况选择自己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接下来开始准备,第十六周前可以变更,在第十六周上课时,要求学生按要求准备好PPT对自己的作业进行汇报。新媒体行业内存在着按照粉丝数、阅读量等计算奖励的考核,将这一具体的行业考核标准引入课程考核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行业真实从业现状,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

三、充分发展学生个人特长兴趣的新理念

“美国新闻评论”调查了美国15家顶级新闻学院,结果显示各家新闻学院近10年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大幅修订以适应新闻业的变革。增加的热门课程包括体育新闻学、计算机编程、社交媒体新闻学、大数据新闻学、数字受众分析以及新技术(如无人机、谷歌眼镜)应用等。[3]从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看到传媒教学的细分化和技术类课程的时兴和增多,这给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国内高校以一定的参考。而各级各类高校定位不同,也面临着不同的实践基础,笔者所在的学校就邀请了一到两位计算机学院的老师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开设数据处理类课程。

除了技术类课程的开设之外,新媒体虽然对技术依赖性较强,但呈现给用户的依然是内容。“90后”学生大部分有自己的特长,比如在二次元、游戏等领域,但是教师一人的兴趣、特长有限,统一的教学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媒体多元、精细化、定制化发展的当下,如果能让学生在自己的特长方向有深入的探究,并且能够有效地利用媒介制作相应的内容进行传播、与同兴趣群体交流,这样灵活的学习方法也顺应了互联网时代“激活闲置资源”和互动性的特点。如今各个领域、单位、团体、群体、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媒体,传媒类学生的优势如何体现,如何在就業市场上有更好的竞争力呢?一些媒体在招人的时候愿意招收经济、文学等专业毕业的学生,而排斥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传播类教育的从业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在校期间就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竞争力。

四、不禁锢在学校定位中的新思路

新媒体的教学中非常注重互联网思维的培养,互联网是开放的平台,web2.0以来,个人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书写自己的博客,如今个体不仅可以创建自己的电台、运营自己的公众号,也可以成为专业平台的内容提供者,比如成为梨视频的拍客。梨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招募拍客,由拍客上传有新闻性的视频资料,梨视频编审团队进行内容审核和编辑发布。因为互联网平台本身的特点,在互联网平台从业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因此,在培养学生方面可以不受本地媒体的限制,也可以突破学校定位的限制,尽可能地打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思路也是教学环节的创新之处。笔者主讲的《新媒体节目策划》课程就鼓励学生成为梨视频的拍客,并通过和梨视频四川省管理团队联系,为梨视频、专任教师和学生建立了线上实习平台。通过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激发学生兴趣,2018年有位学生为梨视频提供了20多个地方新闻短视频并被采纳,这不仅让在校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锻炼了专业能力和新闻敏感,也使传媒类专业学生多了一个线上实习基地。

郭栋、吴兰兰针对新媒体实务课程面临的如没有系统化教材、师资力量不足等提出将慕课作为一种提高新媒体实务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4]并提出慕课学习进行学分认证。“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优课”等平台都有一些关于新媒体业务类的课程,网络提供了学习的便利条件,但是教学管理和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依然十分重要。在将慕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推行翻转课堂方面,任课教师如果对相关的慕课内容做好深入研究,并对学生做好思维引导、学习兴趣的调动和讨论总结,慕课也会成为教学中的有力助手。通过这一在线学习手段,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停留在校内有限的学习资源上,可以运用到行业以及学界最优质的资源,对于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宝贵的。同时,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在新媒体业务课程的课堂内外合理选择和使用新媒体平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所在专业采用和第三方及学生共同建立微信线上实践基地的办法,就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课外专业媒体环境。

再者,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类比赛,以赛促学,也可以促进学生和更多高校优秀学生的交流,对学生开阔视野以及提升专业合作能力都大有裨益。目前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数据新闻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都是可以鼓励和带领学生多多参与的优秀赛事。

结语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提出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大发展时期的规模扩张后,目前提出的内涵式发展主要是要改变学校一味依赖扩大规模、依赖办学升格、依赖外延式发展模式的现象, 侧重提高质量, 尤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课程调研小组选取2012年教育部对全国性的新闻传播专业的评估中,将排名靠前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26所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从其本科生教育中传播学(以及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相关专业的培养情况检讨国内网络传播教育。通过对网络传播及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比例分析发现,开设有网络传播及相关专业的18所院校出现了五种类型,即1.偏重实践类课程;2.偏重传播学理论类;3.理论与实践相对平衡;4.新媒体类和实践类并举;5.以信息技术类为主导。发现的4个问题中就包括实务类课程不足的问题。[6]实务类课程是保证学生适应就业市场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市场适应性和教学质量对学生就业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这类课程却面临着媒介技术快速发展、媒介形态日益增多的新环境,因此,一味地在课堂中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未来的从业需求,教师应该在以往引导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基础之上成为连接者,将学生与行业尽早地连接起来;另外,在新媒体内容创作中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专长和创造力;最后,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应该用互联网思维,让学生多参与行业实践,突破学生所在学校的定位和地域的限制,真正适应互联网平台的从业特点。

注释:

[1]张合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缘起、动态及其建设探究[J].新闻界,2015(04).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彭兰.新媒体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郭栋,吴兰兰.慕课:新媒体实务教学新路径[J].新闻前哨,2015(07).

[5]潘懋元,贺祖斌.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02).

[6]强月新,周茂君.实践教学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2-62.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教学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