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舞蹈表现力的提升策略

2019-08-12蓝文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表现力提升策略高校

蓝文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舞蹈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体现,是舞蹈精神与内涵传递的重要保障。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夯实学生整体表演水平,从而呈现震撼人心的舞蹈表演。

关键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表现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J7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7-0235-01

一、前言

民族民间舞,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自由活泼等特点,是我国舞蹈艺术宝库中的瑰丽之花。近年来,随着舞蹈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民间舞得到了广大高校的重视。然而综观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偏重舞蹈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所呈现出来的舞蹈表演感染力不足,难以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震撼。所以,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方式,巧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加大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深入挖掘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舞蹈潜力,增强学生舞蹈想象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切实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二、巧用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良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其前提条件是要让学生对舞蹈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舞蹈学习兴致缺缺,学习效率低下,更谈不上舞蹈表现力的提升了。所以,教师要注意巧用教学方法,点燃学生舞蹈学习激情,让学生借助舞蹈充分地展现自我,从而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比如,在教学蒙古民族民间舞蹈时,笔者引入了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蒙古族日常生活场景和舞蹈视频,让学生感受蒙古族民俗、民风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体会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点,领略动作要领,进而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和表演意识。

此外,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舞蹈表现上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要高度关注学生,敏锐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在舞蹈表现力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修正、完善、提升。尤其对那些舞蹈表演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要加强沟通交流,融入自己的爱心,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表演自信心。

三、分析节奏类型,把握音乐节奏,发展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与舞蹈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两者密不可分。舞蹈表演要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做到让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融为一体。节奏作为音乐的命脉,是音乐和舞蹈最为本质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舞蹈表现力的主要因素。

缺乏音乐节奏,舞蹈就失去了表现力,没有表现力的舞蹈是毫无吸引力的。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看到,音乐节奏感强的学生其舞蹈表现力明显要高于音乐节奏感弱的学生,因此,在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学生音乐节奏训练,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取音乐素材,让学生通过观看多种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料,分析其节奏类型,总结其音乐节奏异同点,让学生准确把握音乐节奏,增强学生音乐节奏识别和领悟能力,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进而最终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比如,朝鲜族民间舞音乐曲调流畅、含蓄内在,舞蹈潇洒典雅,节奏表现力为长短结合;藏族民间舞“果谐”这一表演形式多以2/4节拍为主,旋律延绵连贯,舞蹈动作舒展柔美,情绪欢快热烈;蒙古族民间舞粗犷中带有细腻,柔韧中彰显力度,草原牧歌节奏自由,气息悠长,而短歌则节奏明快;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音乐伴奏多通过切分节奏打破原有中规中矩的节奏,极具个性;东北秧歌大量使用“附点节奏”和“大切分节奏”,节奏富于变化,有急有缓,相得益彰;胶州秧歌常用“附点八分音符”表现秧歌舞蹈的“慢做快收”动律。把握了这些音乐节奏特点,自然就能使舞蹈动作更加完美和准确。

四、发散学生思维,引领大胆想象,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高尔基曾说过:“艺术靠想象而生存”,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是舞蹈表现的灵魂。要想使学生的舞蹈富有表现力,最为关键的一环在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发挥其想象力,可以使舞蹈形象更加饱满,使自身的情感更加丰富,使观众产生心灵共鸣。然而长期以来,在舞蹈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注重学生舞蹈技术能力训练,忽略了学生想象力的啟发教育,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的舞蹈表演缺乏表现力。所以,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驰骋想象,准确表达舞蹈艺术内涵和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模仿各种民族民间舞蹈姿态和动律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例如,蒙古族舞蹈双臂延伸动作象征蒙古人民所神往的大雁,用以表现他们宽广的胸怀和坦荡磊落的性格;朝鲜民间舞中的“柳手鹤步”动作,就是模拟仙鹤的自然形态,其手型如同飘拂的翠绿,脚步如仙鹤般飘逸,它表现了朝鲜族人民外柔内韧、潇洒刚毅、庄重大气的性格特征。傣族民间舞蹈“三边顺、三道弯”的造型动作与傣族人民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场景息息相关,在教学时,教师要不时地启发学生大胆联想,模仿舞蹈姿态和动律,边学习、边想象、边体验,从而更好掌握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动作,使舞蹈表演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满,更具表现力。

二是通过对舞蹈作品形象的想象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许多学生能够完成舞蹈动作,但无法表现出作品神韵,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仅仅局限于动作模仿,忽视了作品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想象。因此,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剖析舞蹈形象,张开想象力的翅膀,融入舞蹈情境中,充分理解舞蹈表演角色心理,从而达到动作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五、拓展知识学习,夯实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演者要想使自己的舞蹈作品富有表现力,除了拥有娴熟的舞蹈功力,丰富的想象力外,还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和广博的艺术修养。这就要求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拓展知识学习,夯实学生综合素质,为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加强舞蹈专业知识学习,为今后的舞蹈学习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又要鼓励学生涉猎音乐、美术、影视、人文、社科、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提高学生对艺术表现的理解力。譬如,藏族舞蹈以弯曲、松腰等动作为主,这与西藏地区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西藏地区昼夜温差大,人们为了保暖御寒,会披上厚厚的皮袄,这就西藏地区人们的小腿最为灵活,因而其舞蹈“屈”动作较多。傣族民间舞蹈中的“勾踢步”与傣族人的生活习性相关,傣族女子身材娇小玲珑,生活中喜欢穿筒裙,由于筒裙长及脚踝,所以人们在走路时为了避免踩到裙子,会用脚跟向后上方踢一下,若不了解这些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知识,就难以准确把握舞蹈动作。

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参与校园和社会各类舞蹈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积累舞台经验,加深学生舞蹈造诣,锻炼学生舞蹈创编能力,最终强化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使学生的舞蹈表演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生命活力。

六、结语

总之,舞蹈表演作品缺乏表现力,可以说是失败的,即使舞者舞技多么娴熟,动作多么完美,都难以成为真正的佳作。因此,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巧用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断加强学生音乐节奏训练,注意引领学生大胆想象,激活学生思维潜能,拓展知识学习,夯实综合素质,切实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和表演能力。

猜你喜欢

表现力提升策略高校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纤变墨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