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畲族传统武术对其舞蹈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2019-08-12李艺颖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风格舞蹈发展

李艺颖

摘要:武术与舞蹈自古就有着密切的渊源,随着生活、科技的现代化以往传统的生产生活等方式逐渐消退,原生态民间舞蹈也逐渐失去了依存的空间,因此本文试图从畲族传统武术的角度来寻觅畲族舞蹈发展的多元性,并通过对畲族传统武术形态特征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畲族生活的地域特征,这些都旨在推动畲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畲族武术;舞蹈;发展;风格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4-0112-02

一、武术与舞蹈的关系

《释名·释言语》中说:“武,舞也,征伐动作,如物鼓舞也。”可以看出,武与舞自古便有了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关系。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只流派,它与其他武术一样起源于生产生活,发展于军事斗争的,在长期的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地理因素中产生的富有畲族特色的和地域特点的武术形式。这也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体育活动,为畲族舞蹈的开发借鉴提供了现实的活动形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畲族传统武术和舞蹈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以人体为载体,都需要有姿态、动态、速度、力度,其运动方式背后都蕴藏着特有的思维认知以及历史环境因素,但作为传统武术来说它终究不是舞蹈其主要目的是攻防、关注的是动作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间接产生了强身健体、怡情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对畲族舞蹈发展有意的部分,取其精华为其所用。

如畲族的“打枪担”由6-14个女子表演,一般为双数,因在内容上会涉及到双人舞的部分。舞者会左手持一个挑柴的长棍,右手拿一把砍柴刀,在舞蹈中以刀敲棍以表现砍柴的劳动场景。它虽是劳动人民在挑柴草的劳动活动中发展而来的,但其中也穿插着武术的形式。如双人拿着竹棍对打的武术招式,畲族棍术中对棍的运用方式非常丰富,有挑、戳、劈、拨、撑、跳、架、扫、击、盖、抢、推、背、撩等,要求动作幅度大而快速,准确有劲,强度大而手身法稳健细腻。但在舞蹈“打枪担”中因为是女子的舞蹈,因此更多的是汲取了拨、挑、架、劈相对柔和可舞动性强的动作元素与舞蹈进行结合,脚下则是以武术中的八字马为主,在此基础上进退。但在动作要求上,因为是民间劳动之余的自娱性的舞蹈形式,所以对棍术的要求也没有像武术要求的那样幅度大、速度快、力度强,更多的是动作上的吸取来丰富“打枪担”舞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但笔者认为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吸取其中富有特色的内容,还可以借鉴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动律、动态,使畲族舞蹈的发展变得更加有据可依。之所以说要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东律、动态,是因为在本文的开篇就提及畲族传统武术是南少林武术中的一个流派,既有南少林武术的特点又有着因地域环境影响所产生的特点,因此对于畲族舞蹈的开发者来说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其形式而是要关注以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为主要内涵而形成的,蕴涵着武术“地方特色”的形态模式。

二、畲族武术的特点

(一)少步法

在畲族传统武术中其步形相比起手形会相对少一些,在所查阅的资料中无论是“不丁不八马“虚实马”还是拳谱“大六步”和“小六步”(在此所说的六步不是步法而是指的拳术的程序)大部分的步形都有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膝部呈虚直或屈膝状,且步距较小。这种步形在行进中会呈现出稳健和沉着有力的气势。这种落地生根的步子是他们对技术的最高追求,因对腿部稳定的需求也影响了腿移动的速度。那么在躲避对手攻击时他们多会以腿步的圆化来化险为夷。“圆化”在畲语中是转的意思,即避开对方的进攻,转而侧身进攻。此外畲族传统武术的腿法又以蹬、弹、踩为主,要求踢腿不过腰。这与北拳中的“拳打三分脚打七”有显著的区别。

(二)多手法

在畲族传统武术中手形与手法都非常的多,如手形“拳型、单刀掌、一枝点空指、摸珠指、掏裆指”,手法有“拳法、掌法、指法、肘法”套路非常之多。在运动过程中尤以小动作居多,在拳、掌、指、勾等数十种手形中交替变换,使人眼花撩乱。其中以指法和掌法居多。在手法的实用中讲求手狠而多变。武术中的“疾、硬、力”三绝也主要说的是手法的运动特点。强调用手法的灵活多变来弥补下肢因环境因此而产生的限制。

(三)擅棍术

无论是是广东、福建还是浙江的畲民绝大部分都曾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他们日夜与柴木为伍,扁担、棍棒是他们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他们的防身之物。畲族的盘柴槌,汉语称棍术,自2009年入选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棍术大多结合拳术而自称门类,名目繁多,如有缙云县上宕村的“齐眉棍”、和遂昌、龙泉、福建浦城县交界处茶园村“茶园棍棒”。齐眉棍,因有互相攻守盘击,每个动作都有攻有拦,攻防结合,故又称“盘杖槌”在步伐中有三步进三步退、金鸡啄米、猴子翻身、采脚等十多种套路,基本动作有点、拨、劈、盖、翻、转、挂、撑、跳、架等,要求眼疾手快,连贯有力、虚实难辨,变化多,幅度大而身法稳健细腻,招招实用。茶园拳棍”武功共有六套,多以刚劲威猛为主,其中练步是“茶园拳棍”的基础,简单易学,但难以达到精湛的程度。在招式上,“茶园拳棍”动作各异多变,但步稳势烈、发力短猛、防守严谨。“开四门”、“父子同拳”、“五虎下山”、“七步连枪”、“红鸡垂翅”……村民叫得出武功招式,却叫不出拳种来。一直以来,茶园村武术都是口传身授,没有拳谱记载,所以统称为“茶园拳棍”。

三、成因分析

造成畲族传统武术的特点与形成的成因无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因素二是地域因素。

(一)历史因素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畲民不仅遭受着封建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还要与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者以及恶劣生产环境中的豺狼虎豹做斗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畲民开始习武,到唐朝时期拳师雷天然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战功,清雍正年间各畲寨空开始习武,人人会习武、拳师遍地。在抗争过程中,畲族人民更加意识到,必須有强健的体魄和高超的过硬功夫才能克敌制胜。因此,富有畲民族特色的武术套路应运而生。

(二)地域因素的影响

从地域因素影响看,我们不难看出在畲族武术中上肢的招式以及灵活度明显要大于下肢的运动,武术者认为“起腿半边空”,“起腿半边虚”是险招在用时要十分的小心谨慎,但在武术的练习中畲民依然非常重视下肢的力量以及稳定性的训练。这是由畲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畲族人民把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本民族的发祥地。早期畲族主要生活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带。宋、元时期畲族大量迁至福建中部和北部,明清两代继续北迁,进入福建东部和浙江南部山地。由于平原基本都己被当地的汉族所占据所以迁徙过来的畲民只能去寻找那些还未被开发的山林居住生存,这样的山大多数交通都非常的不便利。

据记载,曾有畲民将荒山开辟进行农作物的种植时被当地的汉人抢占,畲民因实力单薄无法与其争斗,只好忍气吞声的迁往别处的山头,慢慢的畲民便只选择那些交通不便,道路险峻崎岖的山区隐居。但无论是自保还是射猎需要都无可避免的会发生搏斗,这些无不发生在山坡、田野和山径上。地形条件限制了畲民在搏击时的运动幅度,因此保证下肢的稳定是发挥上身的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畲族的传统武术中就多以两脚前后斜向开立,前脚尖内扣,步幅较小,无论是正向还是侧向都较为稳固的“不丁不八马”位作为上身的配合动作。无宽敞大成片的平坦地形,在有限空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对武术的影响特别大,形成了南拳凶猛、狠、快的风格,多用手掌、拳,固根底坐,套路简短,使畲族武术成为南拳的独特流派。具体表现为“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风格独特”。

四、畲族传统武术对畲族舞蹈发展的启示

从上述的成因分析中我们可得知,畲族的传统武术与舞蹈的形成都受制于一定的人文因素和地域因素。畲族传统武术的发展程度无论是从动态形式上还是理论上都优于畲族舞蹈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畲族舞蹈时是否能够对畲族武术中民族风格鲜明和浓郁的部分进行借鉴和参考从而丰满畲族的舞蹈的羽翼增添舞蹈的风格特征。此外,西周时期将舞蹈分为“六大舞”和“六小舞”,在“六大舞”中又分为文舞和武舞,武舞即舞者手持干戚而舞又称干戚舞。到了唐代舞蹈又分为“健舞”与“软舞”。这一时期的著名舞人公孙大娘可谓是健舞的代表人物,她善舞剑器,以舞《剑器》而闻名于世。她曾吸收裴将军舞剑招式将武与舞相融合,创造了多种《剑器》舞,例如《西河剑器》《剑器浑脱》等。畲族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今日畲族的武术都是畲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甚至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因此在畲族舞蹈的分类中可分为武舞、劳动舞蹈、宗教舞蹈,畲族舞蹈中常用的基本手形“三清诀”选取为宗教仪式中的手形,而富有特色的坐蹲步和悠荡步最早起源于畬民的劳动生活,这两种步伐现广泛应用于宗教祭祀仪式中。但除此之外,畲族舞蹈在书籍文献中也出现了非常多“娘娘步”、“飞鹤”、“蝴蝶”、“猛虎上山”、“狮子荡球”等舞蹈动作的名词。但由于缺乏图示资料和视频资料这些名词又没能给出相应的解释因此很难被学习者所理解,所以畲族舞蹈要想发展首先要有根没有根基何来的发展,对于这种情况畲族当地文化馆或者相关部门就应该在舞蹈方面设专职人员将畲族舞蹈分类如劳动、宗教仪式、体育这样系统的进行采集整理,把畲族正真的传统的舞蹈形式形态动态都记录下来,或者将其录制成影像资料供人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畲族的舞蹈保存也有利于舞蹈的传播。其次我认为畲族舞蹈的发展在近些年虽稍有进展,但整体还处于一个瓶颈期阶段,它仍然没能够突破自我。

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她的风格性不够鲜明。一谈到维吾尔族舞蹈我们会想到微颤、手臂的环绕、颈部的横移;蒙古族舞蹈当中圆的运用、傣族舞蹈三道弯的造型姿态、古典舞的拧、倾、圆、曲。但在说到畲族舞蹈时,我们一时很难想到它的动态动律特征是什么,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对于畲族舞蹈的发展应着重关注畲族历史文化、经济生产、地理环境等因素对畲民族所产生的影响,这其中包含了生活习惯、性格特征、审美方式等等,只有基于这些条件之上再对畲族舞蹈进行创作才是有利于该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的,反之畲族舞蹈的发展只会背道而行,越来越丧失其风格特征沦陷于千篇一律的泥潭中。畲族体育种类繁多武术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都可成为舞蹈发展的有利因素,因此对畲族舞蹈的发展我们因持积极的态度,畲族地区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因加强对畲族舞蹈的开发和整理,使畲族舞蹈焕发新的生机。

猜你喜欢

风格舞蹈发展
舞蹈课
区域发展篇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