犏牛的舍饲管理技术
2019-08-12尼玛群宗拉巴次仁旦增旺久仁增顿珠拉旺扎西
陈 瑶 尼玛群宗 拉巴次仁 旦增旺久 达 娃 仁增顿珠 拉旺扎西
西藏自治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畜牧总站),拉萨850000
犏牛产生历史久远,是西藏农牧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自然及人工选育产生的特有品种,具有抗寒、耐粗饲、乳脂率高、耐力足等优点,广泛分布于西藏农区、半农半牧区及半林区,一般作为奶用和役用,在以上地区犏牛饲养大多采用放牧或半圈养形式散养,多则十几头,少则一两头。2017年6月西藏自治区畜牧总站承担牦牛经济杂交项目,在项目的开展中,购置了一批优质母犏牛集中饲养,开始了西藏首次犏牛的小规模集中标准化养殖。经过近两年的尝试和摸索,总结出犏牛在舍饲条件下的饲养管理经验及技术要点。
1 科学建设养殖场舍
1.1 生活区
设置大门消毒池、人员消毒通道、值班室、办公生活楼。
1.2 生产区
建设人员通道消毒间、车辆入口消毒池、能繁母牛圈舍、犊牛圈舍、隔离圈舍、过牛通道、饲草基地等。
1.3 圈 舍
圈舍长40 m,宽7 m,整体分为2 个饲养区,一侧与过牛通道相连。房屋内有单独饲喂通道,通道略高于圈舍内部,通道内的饲槽高30 cm,便于母牛采食。通道与圈舍隔离栏杆高1.6 m,间隙小于30 cm。圈舍内均匀铺设细沙与泥土,细沙便于尿液流动排出,泥土能起到保温作用。
1.4 运动场
运动场同圈舍相连,长度与圈舍相似,宽8 m。栏杆高1.7 m,固定栏杆间隙应小于30 cm,防止母牛因惊吓、犊牛呼唤时跳出。运动场地面平整且呈15°向与圈舍相反方向倾斜,地上均匀铺设10 cm厚砂砾,便于尿液流入排泄沟内。相邻运动场间设置通道,前窄后宽,前后有可移动的门,大小以能通过1 头牛为准,便于对牛进行保定从而进行检查、治疗、测量或人工授精。
1.5 饲草基地
饲草基地可减少日常支出,减少成本,秋冬两季可放牧。在选址上与生产区相连,基地大小根据饲养规模而定,犏牛性情介于牦牛与黄牛之间,带有部分野性,冬季适当放牧可减少长期圈养带来的应激,提高受孕及生产性能,放牧也能进一步减少饲料等支出。
2 供给营养均衡的饲料
2.1 提供全混合日粮(TMR)
混合日粮成分为:青贮、精料、干草(燕麦、苜蓿)、青绿饲料(燕麦、绿麦草)、农副产品、糟渣类等,按照一定比例充分混合,营养相对平衡。原则是按照犏牛耐粗饲特点进行原料配比,特点是粗饲料比例高、种类多。犏牛粗料干物质需求高,减少粗料干物质的供应易导致犏牛食欲不振、酸中毒等,饲养犏牛的基本要求就是喂粗饲,精料只作为补充。
2.2 分群分组饲喂
根据牛场分群管理方式及牛群的生产状态,采取分群饲养:主要分为5 个组群,即:空怀或干奶犏牛群(参配群);妊娠前期犏牛群;妊娠后期犏牛群;带犊泌乳群;体况异常牛群。
①空怀或干奶期母牛群(参配母牛):适龄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之后没有妊娠的牛群和犊牛断奶后干奶阶段的参配母牛群,饲喂高产型TMR。其方法为:每天投喂2 次,1 次投喂TMR,1 次投喂青干燕麦草,自由饮水。投喂标准见表1。
表1 空怀或干奶期母牛群(参配母牛)日粮配方标准kg/头
②妊娠前期母牛群:适龄母畜在交配或人工授精后未有返情现象并且配种之日起45 d 后经过妊检定胎之后的第6 个月期间妊娠母牛群,饲喂维持型TMR。其方法为:每天投喂2 次,1 次投喂TMR,1次投喂青干燕麦草,自由饮水。投喂标准见表2。
表2 妊娠前期母牛群日粮配方标准kg/头
③妊娠后期母牛:从孕牛第7 个月开始算起,直到临产前的围产母牛群。将临产母牛转入分娩舍进行饲养,一般减少营养量,其投喂方法为:青干燕麦草和TMR 两种饲料轮流投喂,每天投喂2 次,自由饮食。投喂标准见表3。
表3 妊娠后期母牛群日粮配方标准kg/头
④产后泌乳母牛群:从分娩后到犊牛断奶之前的泌乳母牛群。该牛群需要哺乳犊牛,营养需要量大,多吃多餐,采食持续时间长,在同一饲养模式下干物采食量比其他犏牛高5%~10%,因此需要单独TMR[1]。其投喂方法为:每天投喂2 次,上午投喂小麦粉与青干燕麦草,下午投喂TMR,投喂标准见表4。
⑤体况异常牛群:由过瘦或过胖及因繁殖障碍等的牛组成。根据牛只的情况饲喂。每天投喂2 次,上午投喂小麦粉与青干燕麦草,下午投喂TMR,投喂标准见表5。
表4 产后泌乳母牛群(参配母牛)日粮配方标准kg/头
表5 体况异常牛群日粮配方标准kg/头
2.3 放 牧
在冬季11月至次年3月,放牧4 个月,采取分区分群放牧8 h,自由采食、饮水,放牧完成后返回圈舍补饲TMR日粮1 次,补饲量按照各群舍饲配方减半。
3 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3.1 分群饲养
将体格大小相同犏牛分群饲养,每圈30 头母犏牛,饲养密度以每头牛10 m2为宜。
3.2 去牛角尖
犏牛性情较牦牛温顺,较黄牛性野,前期将采购于不同地区或将不同圈舍内的牛只按体格大小分群后,相互间易顶角冲撞,造成外伤感染或受孕母牛流产,因此在分群饲养前应对牛进行去角尖处理,成年牛可用外科器械进行去角尖,去角后用烙铁止血,后5 d 内连续用碘酒对去角处进行消毒处理直至结痂即可。4月龄犊牛可用去角膏每日涂擦角根处,连续涂抹15 d 即可。
4 完善疾病防治工作
牛的传染病因其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不易治愈而危害极大,尤其是部分人畜共患传染病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2]。因此,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是预防传染病的主要方式[3-4]。结合日常的饲养管理,注重环境卫生、饮水饲料卫生,每日饲料要严格检查,不能饲喂变质、发霉、有毒及含有异物的饲料,饲槽、饲喂工具保持干净,圈舍及运动场所要定期清理打扫、消毒。
1)免疫接种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一定要切实抓好春秋两季预防注射。接种国家强制免疫的以及本地区易感疫病的疫苗,并严格按照牛的免疫程序执行。
2)驱虫主要以预防性驱虫为主。每年的3、6、9、12月份各进行1 次群驱虫,驱虫药物根据本地寄生虫流行情况进行选择。可使用预防药物在精料中进行全群驱虫。定期对粪便生物热处理,就是将粪便堆成一定的体积密封,通过其中产生的热量和氨气将虫体或虫卵杀死[5-6]。无论是健康牛的粪便还是患病牛的粪便,都应进行生物热处理。
3)常见病治疗措施:①早确诊,早治疗。②治疗方案要严谨合理,不可过快更改。如果治疗2~3 d后,效果不佳,方可根据具体诊疗情况更换治疗方案。③用药准,方法得当,疗效才高[1]。④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重视病后护理。⑤原则上,病情明显好转后还要坚持用药治疗1~2 d,才能停药观察。
5 加强技术学习和推广工作
犏牛的舍饲养殖还需我们不断加强学习与探索,总结好经验。通过学习总结更新养殖技术,建立和完善适合当地社情、民情的犏牛养殖方法。在舍饲条件下,通过杂交改良提高犏牛的利用率,把握住市场,进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专技人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探索、总结经验,进而要将先进的饲养技术推广到农牧民养殖户当中去,提升犏牛养殖的科学技术。
总之,犏牛从散养向舍饲圈养方式转变时,除了要加强营养与疫病的防控,还需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及养殖技术,针对饲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采取科学的应对方法,进而提高犏牛的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造成仔猪死亡的疾病有哪些
造成仔猪死亡的疾病与生长阶段有关:1 周龄,红、白痢,链球菌病;1~2 周龄,传染性胃肠炎;2~3周龄,巴氏杆菌病、波氏杆菌病;4~6 周龄,蓝耳病(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副猪嗜血杆菌病、Ⅱ型,链球菌病;6~9 周龄,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支原体病;9~12 周龄,猪丹毒;24 周龄,猪细小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