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就诊全流程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2019-08-12陈婕卿孙国强朱卫国胡冰水柴建军
■ 陈婕卿 孙国强 李 雯 朱 雯 朱卫国 胡冰水 王 治 柴建军
2018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1],其中强调推荐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优化诊疗流程,贯通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简化患者就诊流程,为患者提供优化高效快捷的门诊服务,北京协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尝试并探索身份证就诊全流程的管理模式。通常情况下,患者到一所医院就诊时会办理一张就诊卡,到另一所医院就诊同样也要办一张就诊卡,导致患者手中最多的卡就是就诊卡。
为减少患者就医不便,实现患者“少带一张卡”的便捷就医,我院自2017年6月开始筹划身份证替代就诊卡项目的建设和信息系统改造工作。本文以我院推行身份证替代就诊卡服务的实践与探索经验为例进行阐述。
1 研究内容
我院在推行身份证就诊过程中,逐项进行需求调研、硬件设备选型、软件改造模块梳理和流程再造、系统测试、硬件安装调试、用户培训和上线试运行等工作。期间,为患者提供便捷、规范的主索引信息,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安全性[2-3]。
在硬件选型方面,经了解多款设备功能与特点,最终选用五合一读卡设备,其支持身份证、院内就诊卡、医保卡(北京)、一维条码和二维码的识别读取。
在软件改造方面,实现HIS、LIS和PACS等18个软件系统的身份证信息读取功能,共计改造44个功能模块(其中,HIS共涉及27个功能模块改造,共计395个界面测试),实现患者采用身份证就诊全流程的操作,如图1所示。具体改造功能点包括注册建卡、卡查询、挂失、取消挂失、换卡、退卡、挂号、退号、报到时间查询、取消预约、补打导诊单、发票集中打印、费用录入登记、分诊界面、执行医嘱、门诊药房配药、门诊药房发药、退药、门诊处方打印等。
在流程梳理过程中,针对目前院内传统的就诊卡就诊模式和新增设计的身份证就诊模式的管理流程进行对比和研究,如图2所示。分析系统读卡的关键节点,定制开发计划并逐项进行系统测试、配合硬件完成功能调试,实现信息系统的流程再造和优化。
图1 患者采用身份证就诊的12个流程点
2 难点与分析
在推行身份证替代就诊卡服务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我院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建议。
首先,避免出现医护工作人员不熟悉系统操作等情况,我院按片区试行、多轮培训和逐步推广身份证就诊工作。2018年11月1日,在我院东单院区门诊楼8层特需专家门诊试行了身份证代替就诊卡。同年12月10日,在门诊全面试行身份证代替就诊卡,医院不再提供新建就诊卡的服务。
图2 患者进行传统模式就诊与新增设计身份证就诊模式的流程图
其次,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更加希望利用手机移动端实现就诊。为方便患者,我院同步扩展开通患者电子就诊卡(二维码),通过下载北京协和医院患者APP,注册并关联已在院建档生成的患者ID号码,即可自动生成动态的就诊人二维码,即电子就诊卡,供患者扫码使用。
再次,为避免患者忘带身份证和就诊卡、又无电子就诊卡的情况出现,我院将所有可以输入患者主索引(患者ID号)进行查询的业务系统界面,均增加了输入身份证号查询的功能。患者可通过护士站、收费处、医生站等在医护工作者协助的情况下,通过口述身份证号码进行患者ID号、病案号等的查询和验证。
最后,考虑到可能会有患者持居民户口簿、军官证、驾照和护照等进行就诊的情况,院内提供了门诊收费窗口认证的服务。通过认证的患者可以取得一张临时就诊凭证(图3),凭此实现在院就诊。需要强调的是,在打印临时纸质就诊凭证时,系统自动对患者的身份号码进行隐藏,实现患者个人信息的保护。
图3 患者临时纸质就诊凭证
3 效果和讨论
2018年11月1日,在我院东单院区门诊楼8层特需专家门诊试行了身份证代替就诊卡就医,试运行期间就诊流程通畅,患者反馈良好。经统计,试运行期间已完成身份证建档的患者人数累计为2088人。试行身份证建档后,仅通过身份证完成全流程就诊的患者人数总计为177人。患者反馈持身份证可以方便地完成注册建档、挂号、报到、就诊、缴费、采血、检查(例如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取药等就诊全流程。
2019年3月1日,随机抽取我院12个读卡窗口或检查科室,统计患者采用不同就诊介质的使用率并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对使用率取平均值,得到患者使用身份证进行就诊的比例为47%,使用医保卡的比例为30%,使用就诊卡的比例为18%,使用纸质就诊凭证的比例为5%。由此可见,身份证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就诊介质,可见推广患者采用身份证就诊的成效显著。
通过身份证替代就诊卡项目,不仅实现了一人一卡、实名挂号、信息准确、一卡多用的功能,节约了制卡资源,并有效地防止倒卖号源等不良情况的发生;而且通过优化就诊流程,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将患者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身份识别标志,为实现患者仅持一张身份证就能在不同医院完成就诊提供了可靠的实践经验。
表1 不同科室/窗口的就诊介质使用率比较(%)
4 总结与展望
身份证替代就诊卡项目在我院的成功实施,体现了医院“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更是为区域医疗建设和实现患者诊疗信息在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1]中指出,以推广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为抓手,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到2020年,实现地市级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电子健康卡就可在任一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检查检验、信息查询等。未来,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居民电子健康卡就诊,以及区域内医疗信息互联互通将成为本领域研究中的下一个重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