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土著鱼类叉尾鲇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放流关键技术研究
2019-08-12付贵权高海涛肖海斌李光华薛晨江陈豪金方彭周睿
付贵权 ,高海涛 ,肖海斌 ,李光华 ,薛晨江 ,陈豪 ,金方彭 ,周睿
(1.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111;2.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诸如渔业资源滥捕、水利工程建设、工农业生产活动、经济养殖鱼类的引进等对澜沧江土著鱼类的干扰越来越强烈,甚至导致了部分鱼类的濒危,严重影响了澜沧江的鱼类多样性。为了保护澜沧江鱼类资源和鱼类物种多样性,相关研究人员进行澜沧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研究。目前,已有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lissolabiatusTsao)、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alis Cui et Chu)、巨魾(Bagarius yarrelli)、丝尾鳠(Mystus wyckioides Chaux et Fang)、叉尾鲇(Wallago attu)等澜沧江土著鱼类繁育成功,部分种类已经进行了人工增殖放流。
针对目前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成活率普遍不高、缺乏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等问题,选择人工繁育已实现规模化的澜沧江下游土著鱼叉尾鲇为研究对象,探索叉尾鲇人工繁殖鱼苗野化及增殖放流关键技术,为提高澜沧江野生土著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的鱼苗成活率和增殖放流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叉尾鲇鱼苗
试验用叉尾鲇鱼苗在西双版纳土著鱼保护繁育中心人工繁殖,养殖100 d进行试验。
1.2 试验方法
1.2.1 室内野化试验 刚孵化出的叉尾鲇培育100 d,取大小均匀(8 cm左右)的叉尾鲇若干,称重、测量全长,于放流前3 d开始在西双版纳州土著鱼类研究繁育中心的养殖基地内,摆放上口直径70 cm、高80 cm的圆形塑料缸作为野化池,进行叉尾鲇人工鱼苗野化训练试验。试验共设计停食野化和流水野化2种。
停食野化试验设计4个处理:放流前3 d开始停食(TS1)、放流前 2 d开始停食(TS2)、放流前 1天开始停食(TS3)、不停食(对照)等,并做3次重复。停食野化过程中,水深60 cm,不间断地充气增氧,溶氧保持在5~6 mg/L,投喂的饵料为适口的小鲤鱼、小淡水白鯧水花,每池投放100尾全长8 cm的叉尾鲇。
流水野化试验设计4个处理:放流前3 d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1)、放流前2 d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2)、放流前 1天开始加大流水强度(LS3)、不加大流水强度(对照)等,3次重复。流水野化过程中,水深60 cm,不间断地充气增氧,溶氧保持在5-6mg/L,投喂的饵料为适口的小鲤鱼、小淡水白鯧水花,每池投放100尾全长8 cm的叉尾鲇。加大流水强度时,野化池中放1个网眼较小的新金属箩筐,筐内装1台30 W的小水泵,流速控制在0.3~0.35 m/s。
1.2.2 放流效果试验 叉尾鲇放流效果试验设计停食、流水、放流规格和放流方式4个变量。停食和流水两个变量按鱼苗室内野化试验设计。放流大小规格设计4个处理:3 cm苗种(DX1)、5 cm苗种(DX2)、8 cm苗种(DX3)和12 cm苗种(DX4)。放流方式设计3个处理:平衡水温轻放(TF1)、5 m放流槽投放(TF2)和10 m放流槽投放(TF3)。
在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库区云南惠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场,建5 m×5 m×2.5 m水产养殖网箱,进行放流效果试验。放流时,停食和流水两个变量的每个处理取经过野化训练的大小均匀的叉尾鲇鱼苗200尾,平均分为2份,作为平行试验;放流规格和投放方式两个变量,分别取大小均匀的叉尾鲇鱼苗200尾,平均分为2份,作为平行试验。在放流15、30和60 d统计成活率并称重、测量全长。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比较各处理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P=0.01);所得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Excel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室内野化试验
2.1.1 停食野化试验 经过3 d的室内停食野化试验,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叉尾鲇的成活率差别不大,均在42%~51%之间(图1上),其中,对照组最大为51%,TS3、TS2次之,TS1最小为42%;叉尾鲇的全长(图1中)和体质量(图1下),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差别不大,均显著高于初始值(P<0.01)。说明室内停食野化对叉尾鲇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均影响不显著。
2.1.2 流水野化试验 经过3 d的室内流水野化试验,各试验组和对照组叉尾鲇的成活率差别不大,均在45%~50%之间(图2上),其中,对照组最大为50%,LS3、LS2次之,LS1最小为 45%;叉尾鲇的全长(图2中)和体质量(图2下),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差别不大,均显著高于初始值(P<0.01)。说明室内流水野化对叉尾鲇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均影响不显著。
图1 叉尾鲇停食野化试验的成活率(上)、全长(中)和体质量(下)
图2 叉尾鲇流水野化试验的成活率(上)、全长(中)和体质量(下)
2.2 放流效果试验
2.2.1 停食野化放流效果 经过2个月的停食野化放流试验,叉尾鲇的成活率如图3,对照组的成活率在每个阶段均为最高,TS3和TS2次之,TS1最低;对照组和各试验组的全长和体质量(表1)在每个阶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停食野化对叉尾鲇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叉尾鲇放流前不必停食野化。
图3 叉尾鲇停食野化放流效果试验的成活率
表1 叉尾鲇停食野化放流效果试验的全长和体质量
图4 叉尾鲇流水野化放流效果试验的成活率
图5 叉尾鲇不同放流规格放流效果试验的成活率
表2 :叉尾鲇流水野化放流效果试验的全长和体质量
2.2.2 流水野化放流效果 经过2个月的流水野化放流试验,叉尾鲇的成活率如图4,对照组的成活率在每个阶段均为最高,LS3和LS2次之,LS1最低;对照组和各试验组的全长和体质量(表2)在每个阶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流水野化对叉尾鲇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均无显著性影响,因此,叉尾鲇放流前不必流水野化。
表3 叉尾鲇不同放流规格放流效果试验的全长和体质量
表4 叉尾鲇不同放流规格放流效果试验的全长和体质量
2.2.3 不同规格放流效果 经过2个月的放流效果试验,叉尾鲇的成活率如图5,15 d时,DX2最高,DX3和DX4次之,DX1最低;30 d和60 d时,DX4最高,DX3和DX2次之,DX1最低。全长和体质量均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表3)。说明随着放流规格的增大,叉尾鲇的成活率也逐渐升高。因此适当的放流规格(DX2、DX3、DX4,放流规格大于5 cm)有助于叉尾鲇成活率的升高和生长的良好,但考虑到鱼苗的培育成本,放流5cm左右的鱼苗为最佳。
2.2.4 不同放流方式放流效果 经过2个月的放流效果试验,叉尾鲇的成活率如图6所示,其中在每个阶段,TF1均最大,TF2次之,TF3最小;全长和体质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4)。因此,平衡水温放流方式(TF1)有助于叉尾鲇成活率的提高,但不影响生长状况。
图6 叉尾鲇不同放流方式放流效果试验的成活率
3 讨论与结论
叉尾鲇是肉食性鱼类,且比较凶猛,停食野化时会导致其自相残食,造成成活率大幅降低;停食野化期间,叉尾鲇可吞食体质较弱的个体,不会影响叉尾鲇的食物来源。因此,停食影响叉尾鲇野化的成活率,但不会影响生长状况,即叉尾鲇放流前不宜进行停食野化。
叉尾鲇加大流水野化会消耗能量,不利于体质较弱的个体的生存。因此,放流前加大流水野化,会降低叉尾鲇的成活率,但对生长状况的影响不显著,即叉尾鲇放流前不宜进行加大流水野化。
放流规格越小,叉尾鲇在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越弱,觅食能力和躲避敌害的能力越弱,在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机制下,不易形成稳定种群。随着放流规格的增大,适应性、觅食能力和躲避敌害的能力均加强,也较易形成稳定种群,但培育鱼苗的成本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放流规格以5~8 cm时,既有助于叉尾鲇放流成活率的提高,也节约苗种培育成本。
放流时,会导致鱼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鱼体的损伤可导致鱼体感染疾病或体质下降,影响放流成活率和生长。因此,放流时减少对鱼体的伤害能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平衡水温放流方式有助于提高叉尾鲇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