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DA、SOD和HbA1c水平及意义
2019-08-12郑林燕陈书程王爱芳
郑林燕 陈书程 王爱芳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代谢异常导致血糖升高的疾病且该病还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其主要并发症,主要由于糖尿病微血管发生病变导致眼营养或视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失明[1]。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诱因之一,主要是糖尿病发生后引发毛细血管变化进而促使血管增殖物质积累并形成新生血管造成增殖性病变,因此寻找早期诊断该病的血清特异性指标具有重要意义[2]。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有效评估患者体内血糖控制情况具有临床诊断价值[3]。全身氧化应激反应(oxidative stress,OS)同样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诱因,氧化应激反应与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相关[4]。目前关于HbA1c与血浆氧化应激指标联合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HbA1c水平变化及其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于笔者医院诊治的1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77例,女性91例,患者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56.12±6.34岁。根据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将168例患者分为病变组共81例,无病变组87例,所用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另选取同期于笔者医院体检的85例健康人员作为正常组,其中男性38例,女性47例,患者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57.59±6.27岁。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5]。经眼底检查出现微血管瘤、硬性或软性渗出灶、新生血管等即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6]。纳入标准:①近期未服用降脂类或抗氧化药物;②2型糖尿病及微血管病变诊断符合相关诊断标准[7];③2型糖尿病患者无其他特殊病变。排除标准:①患有糖尿病酮症等急性并发症;②肝脏等脏器严重损伤;③患有影响本病诊断的白内障、青光眼等眼部疾病;④患有恶性肿瘤;⑤患有严重代谢综合征;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各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样本的采集:所有受试者均空腹过夜(空腹时间>8h)并于次日清晨抽取静脉血3ml,正常组于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3ml,分别将血液样本放入抗凝试管中,3000r/min转速离心10min,将分离的血浆置于-80℃超低温冰箱备用。
3.血清MDA、SOD、HbA1c的测定:抽取静脉血当天,将采集的血样放入抗凝管中2h后离心20min,采用高压液相法并利用Sysmex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希森美康公司)及其配套试剂检测血浆HbA1c。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浆MDA含量,按照MDA试剂盒(上海信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操作说明将测试样品加入试管中并利用全自动酶标仪测定MDA的含量。MDA可与硫代巴比妥酸形成红色产物且其在532nm处有最大峰值,并以10nmol/ml四乙氧基丙烷为标准物。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血浆SOD含量,SOD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包括试剂R1、R2,将试剂R1与R2按5∶1比例先后加入血浆样本,加入试剂R2后将样本置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2min后在420nm处测定SOD活性。
结 果
1.3组血清MDA、SOD、HbA1c水平的比较:病变组与无病变组患者血浆MDA与HbA1c水平均高于正常组,且病变组高于无病变组,而病变组与无病变组患者血浆SOD水平低于正常组,且病变组低于无病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血浆MDA、SOD、HbA1c水平的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P<0.05;与无病变组比较,#P<0.05
2.病变组血浆MDA、SOD、HbA1c水平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DA水平与HbA1c呈正相关,而与SOD水平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图1、图2。
图1 病变组患者血浆MDA水平与SOD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图2 病变组患者血浆MDA水平与HbA1c的相关性分析
3.ROC分析血浆MDA、SOD、HbA1c对病变的预测价值:血浆MDA、SOD、HbA1c截点值分别为35.26μmol/L、60.12U/ml、20.01%,敏感度为81.25%,特异性为62.07%。详见图3、表2。
图3 血浆MDA、SOD、HbA1c的ROC分析
表2 血浆MDA、SOD、HbA1c的ROC分析
检测指标AUC标准误Z95% CIPHbA1c0.8110.0217.6010.728~0.8640.000MDA0.8860.03212.2240.816~0.9420.000SOD0.7780.0346.3490.697~0.8340.000
4.影响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将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患者血浆MDA、SOD、HbA1c均为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详见表3。
表3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Logistics多因素分析
讨 论
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主要为胰岛素分泌代谢紊乱引起高血糖及微血管病变致使基膜增厚而形成微血管瘤,造成视网膜血管损伤最终导致失明[8]。最新研究表明3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因而寻求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途径具有重大意义[9]。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眼底检查确诊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但确诊时大部分患者视力明显下降,而血清学检查是最适宜的筛查方式,因此需从中找出具有较高敏感度及特异性的血清指标[10]。HbA1c是由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而成,其变化幅度可反映患者体内血糖平均浓度从而作为检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11]。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身应激反应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且氧化应激反应程度与视网膜病变程度紧密相关[12]。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HbA1c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血浆HbA1c与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HbA1c水平不仅可反映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同时能改变血红蛋白生理生化功能而影响其携氧能力并提高红细胞黏度进一步导致视网膜缺氧从而引起眼底微血管病变[13]。患者持续高血糖不仅促使循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同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即机体不断产生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产物及氧自由基(ROS)从而加重视网膜缺氧最终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形成微血栓。血浆MDA作为氧化应激中的氧化损伤标志物可间接反映患者体内ROS水平,且研究表明ROS增加时MDA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MD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14]。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变组与无病变组血清MDA、HbA1c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病变组显著高于无病变组,说明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与血浆MDA、HbA1c水平变化密切相关,揭示血浆MDA、HbA1c水平可参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及进展过程。同时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MDA水平与HbA1c显著正相关,说明MDA、HbA1c可发挥协同作用促进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MDA、HbA1c对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提示其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诊断的预测因子。
生物体的活性氧清除体系可对ROS进行清除,清除系统主要包括各种抗氧化酶类或抗氧化物,其中SOD是机体内可特异性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生物体抗氧化酶,近来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体内SOD含量明显降低,且血清SOD水平可反应患者体内氧化应激水平[15]。ROS水平与SOD活性呈负相关即SOD活性降低时ROS水平增加,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MDA含量升高而SOD含量下降[16]。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OD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17]。本研究结果显示,病变组与无病变组血浆SOD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且病变组显著低于无病变组,说明血浆SOD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变组患者血浆MDA与SOD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说明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体内血浆SOD水平降低并与患者病情进展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SOD水平在诊断患者发生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提示其可作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同时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浆MDA、HbA1c、SOD水平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DA、SOD、HbA1c水平与病变发生、发展相关并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三者均可评估患者病情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DA、HbA1c水平均升高且二者呈正相关,血浆SOD水平降低且与血浆MDA呈负相关,三者均具临床诊断价值且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关于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MDA、SOD、HbA1c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