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作提升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

2019-08-11张辉强涛涛王学川许伟弓太生

大学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张辉 强涛涛 王学川 许伟 弓太生

[摘 要]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课程体系、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课题组介绍了轻化工程专业结合行业发展及人才成长规律,依靠校企协作,在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探索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企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交叉培养,共赢发展的校企协作模式。该模式对传统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关键词]校企协作;卓越工程师;轻化工程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8-0144-03

课题组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要求[1-2],结合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并构建“校企协作”培养模式,切实落实“卓越计划”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课题组以“面向行业需求、校企协作培养,推进‘卓越计划,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根据目标导向原则,进行校企协作,探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引导校企各自分工,紧密协作。课题组通过构建“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企业主抓实践安全管理,学校主抓日常教学管理,毕业实践教学共同管理”的校企共同管理及培養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及内容,合理调整并加强校外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规范校外教学管理。经过4届学生的实践,卓越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地方高校“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常遇到的“远离专业实践基地、实践机会少、‘卓越计划落实难”等问题。

一、校企构建卓越工程师协同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面向行业构建校企协作培养模式,是工科高校和市场结合的重要途径

“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校企之间的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最核心的问题是企业能够提供真实的工程实践场地和工程创新环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环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提升动手和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充分挖掘行业中的校友资源,与几家大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办学协议,建立“卓越计划”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以人才培养为主,校企项目合作为辅,多方面协同促进校企合作。

企业通过“卓越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显示了企业技术实力,展示了企业文化,为行业培养了技术人才,提升了企业在行业的形象,提高了企业员工素质,在行业内宣传了企业文化与追求卓越的精神,这种兼顾学生及企业利益的合作方式,可形成三方互赢的局面。

通过4届“卓越计划”试点班(以下简称卓越班)的教学实践,专业培养标准逐步建立,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校企协作培养模式逐步优化。同时,专业通过不断强化、规范校外教学管理环节,建立评价机制,安排校内教师授课,培训员工,特邀相关企业领导、行业技术骨干、专家参与实践、理论教学,参与卓越班的授课,真正做到在培养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构建卓越工程师校企协作培养的长效机制。

在校外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安排专人负责卓越班的服务管理,从大学生校外安全、学习、生活、感情等方面的管理经验中总结适合校外管理的方法,细化校外日常管理方面的制度,建立大学生校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轻化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基本教学模式已经受到行业的认可,毕业生受到企业欢迎,成为行业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

(二)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探索切合实际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卓越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学校及时出台了《陕西科技大学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为顺利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政策保障。我校组成了“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全面指导卓越皮革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教学过程以及企业工程实践性教学等各环节。基于对皮革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调研,编制了陕西科技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在培训进修、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聘任上实施激励措施。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教育以“双导师制”为前提,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人才协议,依托企业建立培养基地,融合企业技术力量为培养师资,利用企业的设备、工程环境和先进生产技术作为培养平台,整体过程采用“2.5+0.5+0.5+0.5”的模式实施“卓越计划”,保证学生第七学期安心在学校学习,并参加招聘等活动,合理协调就业与“卓越计划”培养的矛盾。校企共同制订“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形成卓越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面向未来行业需求的专业工程师。

在面向行业,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改革过程中,专业定期邀请国内行业知名的各类相关的化工材料公司、国际跨国公司,如:德国的朗盛公司、巴斯夫公司和司马化学公司,上海福益皮尔卡乐公司等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补充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国际化知识和技术工作理念。德国巴斯夫(BASF)公司、德国朗盛公司和广东惠昌化工材料有限公司为本专业学生设立了奖学金。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很多国外公司十分看重学生在企业的实训经历,有几名学生通过外企的考核,顺利进入了国外跨国公司工作,有了良好的职业起点。经过4届学生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了这种学习与实训交互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是较为切实可行的“卓越计划”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三)可促进、协助学校建设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学团队

“卓越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实际生产经验的工科教师队伍。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的学术造诣深,知识体系比较完备,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合理。教师治学严谨、工程实践能力强、理论联系实际、关爱学生、安心教书育人,形成了“团结协作,顽强不息,求实肯干,甘于奉献”的轻工专业精神和良好的教风。

学院成立了由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骨干和企业工程界工程师等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小组,负责起草相关的教学管理文件,协调落实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优先配置“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师资队伍,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锻炼,聘任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校内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参加实践实训,返聘离退休专家,不断扩大工程型师资队伍规模,使得80%具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有5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40%。

在企业的授课环节,各专业均在企业选聘了近10名技术骨干及技术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部分专业课程,让学生了解最接近实际生产的教学内容,了解学校的理论知识在企业是如何应用的。

在日常管理方面,采取任课教师和企业人事经理共同协调的双班主任制,对学生的日常教学安排及生活进行具体管理。同时,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生活等情况,企业负责对学生进行日常考核评价,校内教师与企业人事经理协商安排企业授课等事项,在企业进行现场授课,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还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掌握了企业管理模式,熟悉了生产管理方式,了解了前沿技术现状,积累了丰富的解决现场工程问题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和能力运用到教学中,保证了“卓越計划”的教学质量,从而使办学办出专业特色。

(四)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教师的工程视野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表现在学生所具有的服务社会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上。2010级轻化工程(皮革)卓越班学生2014年7月毕业,卓越班的学生在企业实践方面见多识广,实践操作技能熟练,在就业时相比普通在校生更受企业青睐。卓越班共毕业30人,其中读研2人,本专业就业22人,到其他行业就业6人。卓越班就业的反馈信息良好,多家企业主动与学校签订了企业奖学金协议,授予卓越班学生工程实训奖学金,两届学生获校外奖学金的比例超过了50%(按人次计算,含一次集体奖励)。

“卓越计划”在我校的实施逐步完善,增加了青年教师在企业培养锻炼的机会。校内教师在企业授课的过程中,在企业跟班轮岗,紧密接触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可以熟悉各个专业部门及岗位的工作流程及主要职责等,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工程技能,并丰富了他们讲课的实际内容。通过实训环节,校企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也增加了教师实践课题的来源,更好地为“卓越计划”实施奠定基础。

二、建设校企协同模式的主要途径和思路

(一)利用专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充分挖掘行业的校友资源,建立“卓越计划”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以毕业生为纽带,利用毕业生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充分挖掘行业中的校友资源,与企业协作,建立“卓越计划”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确保“卓越计划”顺利实施。

面向行业,依托行业内校友资源,共建“校企协作”实践基地,校企协作模式使“教学—实践—科研—就业”环节融会贯通、互促共进,形成良性循环,逐步形成了传统工科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培养、认同、反哺、再发展”的运行模式。

(二)以“反向设计、正向落实”为主线,实施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卓越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通过广泛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及学生的发展意愿,以“反向设计、正向落实”为主线,先结合企业及学生发展需求,校企双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然后分解目标并制订相应落实措施。专业调整教学计划与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培养过程适应校企协同培养的设定目标。

校企建立了深度、多方位合作机制,协调了传统工科卓越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需求与人才内生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三)以双向培养、引入送出、老带新等方式,探索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可行途径

课题组以共建校企协作模式为抓手,融合企业技术力量,利用企业的工程环境为培养平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创建校企协作培养长效机制,建设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校企共享型”实践教学团队,通过双向培养、引入送出及老带新等方式,使教师能够深入基层实践,增长专业技能,培养实干作风,提升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构建校企协作的轻化工程本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根据企业要求调整教学计划与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使培养过程适应校企协同培养目标。校内教学用最新科技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洞悉学科前沿领域。校外教学注重完善实践环节,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同时,以“跟踪-反馈-调整-改进”为主线,建立“卓越计划”的动态“持续改进”机制,根据企业及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完善“卓越计划”培养过程。

三、校企协同模式的实践效果

(一)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在行业影响较大

依托企业共建的“卓越计划”校外培养基地获批为“陕西省校外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标准,企业界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专业课程的校外教学。“在实训过程中深入学习,在学习期间进行工程实训”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二)创建面向行业需求的轻化工程专业本科“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研究得到校内及行业高度评价

以企业需求推动学校的专业课程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调整相关内容,注重学生实际工程性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改变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践需求相脱节、毕业生短期内无法适应企业生产的状况,为行业培养出了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三)培养计划设计合理,促进学生能力和就业提升,毕业生得到行业认可

校企协作的教学模式及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受到行业认可,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学生见多识广,实践操作技能熟练,比普通在校生更受企业青睐,卓越班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5%以上,成为行业用人单位招聘的首选,毕业生素质优良,为学校赢得广泛赞誉。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生就业的类型由原来的主要从事生产技术、技术研发,逐渐拓宽到生产管理、国内外市场营销、质量控制、检测等不同的从业领域。

(四)校企协作方式促进了校内教学团队的成长和教学效果提升

校内教师通过在企业授课、进行工程实践,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拓宽了自己的工程视野,提升了校内师资的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建立了实践平台,保证了“卓越计划”的教学质量。

四、“卓越计划”在实践过程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缺少政策支持,在企业的教学过程组织及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讲课内容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不佳,会影响专业课教学理论与实践过程的结合,降低学生对专业教学环节的认知能力,产生一定的教学质量问题。同时,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精力和学习要求也会有一定的冲突,较高强度的实践过程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精力降低。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一些专业问题,如果没有校内专业教师或企业的兼职教师及时指导,也会影响实践的效果。

(二)较长时间的外地实践的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在外地学习的学生,大部分远离家庭,和原班级的学生逐渐疏远,存在安全生产及生活管理方面的隐患,一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心理波动,会导致学生和周围员工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实践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三)学生适应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弱

部分学生被退回,不能坚持到底,感觉迷茫,是学生常见的问题。不能和企业及时沟通、出现心理问题及自我管理能力弱,也是学生出现安全问题的隐患和主要因素,需要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全程安排专业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五、结论

校企协作模式对国内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已得到校内的认可。校内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专业及印刷工程专业的“卓越班”的教学计划和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均参考了轻化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借鉴了轻化工程专业的经验和教训,并顺利完成了4届学生的校外实践教学环节。

我校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材及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本专业“卓越计划”实施的基本方案、课题设置、企业实训内容、保障管理体系等,也是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立足行业、影响行业和引领行业的重要举措,已被多所同类院校借鉴,对国内地方高校工科專业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 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质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7-28.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
基于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的环境工程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基于技术融合的卓越型电力信息工程教育研究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基于“培养创新型机械工程师”模式的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车辆工程专业企业培养方案研究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