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演示实验链接时机探讨
2019-08-11倪华
倪华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演示实验链接时机,提出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学生认知启动时、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实践训练时链接,能更好地使演示实验激活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
【关键词】高中物理 演示实验 链接时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3B-0140-02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优化提升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最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可根据物理学科特点,对实验特点、展示时机等因素进行深入了解,适时引入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及时展开实践操作,以快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实现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相关物理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为此,教师要抓住演示实验的链接时机,迅速启动学生思维,构建认知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兴趣盎然时、学生认知启动时、学生思维受阻时、学生实践训练时引入实验演示操作,把握演示实验链接时机,把握教学关注点,激发学生进行学习,这样教学效果会更为显著。
一、学生兴趣盎然时链接
兴趣是学习动力系统中最关键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精辟论述。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兴趣是驱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如何开展启发引导,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高中阶段,学生兴趣爱好广泛,思维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兴趣关注点也更广。如果教师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激活学生参与热情,甚至有的学生会产生排斥情绪。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再想扭转学生认知自然会更难。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心理实际,巧妙借助演示实验,完成兴趣激发。
学习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时,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知,激活他们探索知识的热情。教师设计了一个趣味实验:“讲台上有很多农业器械,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农家的生活?那就请大家寻找一个合伙人,到户外开始耕种吧。在耕种的过程中,有一名学生推着犁,一名学生拉着犁,如果两个人都不用力,会不会前进?如果两个人一起用力,前进的速度快不快?”学生热情高涨,纷纷进行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体会力与运动的作用。这样的实验操作生动有趣,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以演示实验为载体,链接相关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他们注意力,还能有效触动学生多维认知,激发探究动机,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必须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筛选相关实验,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发挥兴趣的强大作用。
二、学生认知启动时链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作为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认知对人的成长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认知就是学生心理产生的诸如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活动,它是人脑吸收、加工信息的过程。”要想实现教学高效化,必须启动学生认知。良好的认知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亦是如此。当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被激活后,教师要进行更深一步的指导,投放知识,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知识点。实验操作是一个多元教学因素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相关仪器、模拟教具、多媒体等进行演示操作,可迅速启动学生认知。
学习《运动快慢的描述—— 速度》时,教师回顾旧识,让学生对上节课学到的坐标系、位移、质点、时间等概念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学生在回忆中逐渐生成新的认知。接着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我们在谈到运动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运动的快慢,让我们用一个实验来展现。这时教师出示实验:请你判断一下哪种交通工具行驶得更快?教学伊始,教师借助实验触动学生认知,成功唤醒学生多元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被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物理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科特点、学生认知特点,利用多媒体的播放、展示功能,将知识呈现出来。当然,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之前,教师要注意提出具体的要求和问题,确保学生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引领学生进入知识核心。这样,学习活动才能进入探索佳境。
三、学生思维受阻时链接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对人类来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借助实验操作,人们直观清晰的了解了相关物理现象,快速掌握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思维常常受阻。学生学习思维拓展需要教师做出主观努力。教师要注意选择教法。高中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突出,教师必须秉承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具体指导、点拨。如果能够借助物理实验开展教学操作,那么就能够以直观的状态把一些物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直观、真实的感受。
学习《曲线运动》时,教师引导道:“刚才看到的物体运动轨迹都是圆,那么一般的曲线运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不是也是圆呢?”学生议论,大胆猜测。这时学生之间产生了分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出示演示实验:水平桌面摆放着一条由几段轨道组成的曲线轨道,钢球在轨道上做曲线运动,轨道下方有一张白纸,蘸有墨水的钢球从某一段轨道出来,留下一段轨迹,拿去一段轨道后,再次抛出钢球,观察钢球的运動轨迹。当学生对曲线运动相关内容产生疑惑时,教师巧妙借助实验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观察,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
学生思维启动需要足够诱导力。传统教学实践中,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思维受阻时,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一定作用,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很快吸收知识。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根本无法吸引他们眼球,难点解答就成了一句空话。实验操作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教师可以将实验操作与学生生活连接起来,这样学习重难点生动形象,学生自然能够迅速掌握。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对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尤其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四、学生实践训练时链接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师生共同努力下,顺利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用性是物理学科典型的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特点,需要教师加以科学设计。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感知物理,是物理教学最常用,也是最高效的方法。当前实践训练存在诸多弊端,教师设计的练习题偏重理论知识的检验,忽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综合素养较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教师可以从实验操作着手,开展训练链接活动。
学习《重力加速度》相关内容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并设计了一组实验操作:自己设计实验操作过程,证明“地球上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值保持不变”这一结论。对实验过程和操作步骤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生操作的自由度提升了,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实验器材、实验形式。教师选择一个小组,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教师打破了传统训练形式的束缚,给学生更多空间,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广阔时空条件。
当知识学习达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教师适时投放实验操作训练题,学生在物理实验操作过程中,会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思维认知得到快速发展,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高中物理演示实验需要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实践操作,更需要教师加以科学引导。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实际以及物理学科特点适时展开演示实验链接性设计,能够发挥重要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助力。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是捷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有链接意识,抓住教育契机,引入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演示、操作、观看中完成学习认知构建。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