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建水紫陶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

2019-08-11狄春娟

神州·下旬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发展创新

狄春娟

摘要: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民间传统手的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900年历史。建水紫陶融合了不同的文化内容,将素面的陶瓷变为一个具有特殊文化的载体,让原本单调的陶瓷获得升华。也因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湿性和可塑性,其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都很高,应用场景广无论是作为食物用具,还是家居装饰、艺术收藏等方面,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追溯建水紫陶的历史源流,从创新和发展建水紫陶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建水紫陶;历史起源;发展创新

一、建水紫陶的历史源流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四季如春。建水位于云南南部,历史悠久,古称步头,亦号临安。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元代以建水为中心,立宫屯、民屯,设驿路,置马站;明代驻军大量移驻建水,汉族人以空前规模迁入,带来了内地的先进技术和文化艺术,汉族与多个少数民族的融合,因其不同的民俗风情融合,造就了建水独特的民俗文化。建水紫陶采用当地得天独厚且蕴藏量丰富的红、黄、紫、青、白五色土配制而成。

2.悠久的制陶历史

建水紫陶的发端源于建水悠久的制陶历史。建水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汉代出现陶器,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到明,青花瓷业进入了鼎盛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然从清初开始,因建水转向实用的粗陶而景德镇瓷器的崛起和御窑精细唯美的装饰风格,建水陶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四大名陶的产生

1914年,张好始制粗陶汽锅的初型“杨林锅”,以釉绘花鸟鱼虫等纹饰,再施釉烧成,经过改造后采用细腻的红泥制作,把原有的直锥型改为扁圆型,造型以曲线为主,变圈足为卧足,上饰以书畫,并定名“汽锅”。1953年,在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碗窑村制陶的37户人家组成“陶器生产合作社”。同年,由艺人向逢春领头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共计80余件,选送参加“北京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建水紫陶并由此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陶”。

4.曲折的发展之路

1956年,在与粗陶生产为主的情况下,设立专制紫陶产品的车间;1958年“大跃进”中,陶器生产合作社由集体所有升级为地方国营企业;1962年,恢复陶器生产合作社的集体所有,另分出一个专制粗陶的瓦货社;1963年,时任总理的周恩来同志出访阿尔巴尼亚,带去建水紫陶工艺品数件作为馈赠礼品;直至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直以粗陶供给美术陶或美术陶供给粗陶的态势发展;2000年后,逐渐转为以红泥细路陶为主体,形成现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2008年6月7日,云南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8月,云南建水被国家授予“中国名陶之乡”。

二、建水紫陶的发展创新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经历了千年时间的沉淀逐渐在建水沉淀了下来。作为非物资文化遗产,建水紫陶几番沉浮,但依靠“体如铁、明如水、亮如镜、声如磬”的特质,建水紫陶奠定了自己的商业地位。但如今建水紫陶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难题。

1.建水紫陶的发展瓶颈

因建水紫陶历史发展的原因,一直以来以日用陶为主,美术陶为辅的发展格局。但随着制陶业、手工艺品业的不断发展,建水紫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发展思维有待突破。中低端的日用陶、美术陶市场饱和,缺乏具有较高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高端艺术品陶;对陶品的装饰和创作多以名人书画为主,对差异性竞争优势挖掘不够,形式和内涵都有待创新等问题。

目前,市场上各类紫陶产品存在质量不统一、好次混杂的现象,缺乏具有权威性、统一性的产品标准,不利于“建水紫陶”这一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维护。建水紫陶行业规范有待完善,有关行业运行、市场建设等政策和条款有待制定。

建水紫陶业目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产业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工业生活用品的快速发展对紫陶业产生巨大冲击,市场空间逐渐缩减,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紫陶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联动程度不高,与民族文化、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2.建水紫陶的创新空间

技艺传承:随着机器代替手工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口口相授,以师带徒的艺术传承方法难以实现,年轻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学习一门传统的手工艺术。因此,建水制陶艺术家要从年轻人中挑选出建水紫陶艺术爱好者,选择有志于学习传统建水紫陶艺术的人着力培养。通过授徒传承,口手相传,将建水紫陶技艺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工艺创新:传统的建水紫陶工艺主要在素面陶器上刻划作画,刻画线条纤细,色彩单一,缺乏立体感。因此,建水紫陶艺术家要吸取前人的长处,在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工艺。通过增加新工艺,新品种,使传统的建水紫陶工艺赋于新的活力。在继承了传统的工艺特点的基础上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通过工艺创新让传统的建水紫陶艺术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政府扶持:建水紫陶艺术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建立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体制,这是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建立扶持民间艺术发展管理机构,设立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民间艺术工作。其次,“政府搭台,艺人唱戏”。管理部门要为建水紫陶艺人解决实际困难,定期举办艺术品展览,向大众汇报创作成果,为紫陶艺人提供展示建水紫陶艺术的舞台,大力培育艺术品市场。

思想创新:传统的建水紫陶艺术品器型线条表现形式比较单一,思想性传统。随着社会进步,人们欣赏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建水紫陶艺术家要随着时代需求,适时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不但要从传统的题材中汲取营养,也要从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新的灵感,从保护传统文化、传统艺术进行创作,为开辟新市场而创作;同时建水紫陶艺术家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加快形成自己的风格,进一步明确建水紫陶艺术主题思想,进行主题创新,选择专题内容进行创作,将建水紫陶打造成云南继普洱茶之后的又一张世界级的文化名片。

猜你喜欢

发展创新
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创新的几点思考
市场发展趋势下的电子商务运营教学研究
物流化背景下物流货运险的发展与创新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的品牌打造与发展创新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分析强化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的对策思路
陕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