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与泰拳的文化环境比较分析
2019-08-11唐雯怡李小宇
唐雯怡 李小宇
摘要: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养成的行为、习惯、民俗是不同的,所以各国的武术文化特色等都存在着较大差异。泰拳作为泰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在引进中国的过程中,泰拳文化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环境存在差异和矛盾。通过分析泰拳运动和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异同与产生的原因,探究泰拳在中国更好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武术;泰拳;文化差异
由于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不同,中泰两国的传统武术在打斗技巧和武术精神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尽管泰拳属于老少咸宜的运动,但我国在引入泰拳这一带有泰国本土浓厚色彩的运动之时,如何保留泰拳文化特色的同时又能够与中国相对保守的社会文化环境相融合,仍然是当下需要慎重考虑的事项。
一、技术层面分析
从泰拳的发展历史来看,泰国本土频繁的战争使泰国武术逐渐不断发展,泰拳也在实战中不断得到检验和改进。到了20 世纪,泰拳逐渐擂台化,打法越来越简单,技巧更趋向单一化。泰拳已经从一项古老的杀人技术演变为一项激烈的竞技运动,更强调猛烈的攻击性。因此,泰拳表现出强悍、凶狠的风格,战术意图明显,抗击能力强;比较注重重创对手,令对手丧失战斗能力。
泰拳的文化理念还具有一种“用强烈的取胜欲望换取生存权利”的意识,即便致残、致死亦被早期的赛场文化所默许。泰拳注重拳、肘、膝、腿的综合运用,对对手进行攻击。特色是肘法和膝法的运用。膝法中最经典又难运用的是飞膝,人一旦被击中就丧失了全部战斗能力。古泰拳中最特异的但被允许的还有戳眼、撩阴等毒招,攻击人体的头部、肋部、腹部等薄弱位置,达到重创对手从而取胜的目的。泰拳将身体全方位、立体式地运用到对抗中,拳、腿、肘、膝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反观中国,传统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有散手和推手等,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有些技击运动要求技击必须符合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等原则,如太极拳以棚、履、挤、靠为主要攻法。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无论什么武术派别,都注重点到为止,秉持以和为理的人文主义理念。中国武术除了讲究以和服人外更讲究以德服人,使人输得心服口服,主张“冤家宜解不宜结”的武德。
二、传统武术精神分析
目前泰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小乘佛法主张自性、无我、缘起、我空法有,强调个人的修行和积累功德。而中国武术经历了数千年的继承与发展,受到深刻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佛家和道家思想。中国佛教理念最核心的内容是平等慈悲心;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理念;道教认为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是人们维系生命、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而泰国作为一个历史坎坷的国家,泰国人民深受战乱、贫穷疾苦。纵观其武术史,泰国人民推崇“以战止战”的思想。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泰国人民长期忍受艰苦残酷的训练,练就了强健的体魄。在斗争中泰国人通常以少胜多、以一敌百,采用强悍、凶狠的形式和乐观豁达的精神捍卫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正是由于泰国的国情,泰国的格斗理念才会以力为根,崇尚武力解决问题,这在泰国的历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三大家“儒释道”中,都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而中国武术的核心哲理便遵循着这一理念。道教主张“天人合一”、“追求清净”、“顺其自然”,中国武术主要表现为练气,运用气与表象练习相结合,最终达到形神合一,内外兼修的目的。佛家主张平等、不杀生、以慈悲为怀等理念,最终达到牺牲小我而点化众生的目的。少林寺武功堪称天下第一,但其对暗器的研究却不见专长,可见其讲究的是光明磊落。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抱拳礼是国际武术联合会的规定礼仪,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即“礼”、“仁”、“义”、“勇”、“信”的思想。
中泰两国武术都受佛教影响,注重礼仪,道德观念强。但是由于两国的历史发展不同,武术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也不同。中国各武术流派同属炎黄子孙,是可以调节和妥协的。而泰国人民抗击外侵具有不可调和及不能妥协性。
三、现代竞技体育精神分析
观赏竞技体育具有情绪和情感宣泄的功能。观众大多将民族意识、地域意识和个人意识作为出发点,寻求精神刺激,并在观赛的紧张与松弛中,宣泄过剩的精力。由于我国目前的搏击竞技赛事,既没有西方职业拳击的流畅感,也无自由搏击的肉搏画面,这样的比赛缺少和谐化、舞蹈化、自然神教化的国学文化支撑,显得观赏性缺失。研究者通常认为,为社会民众提供具有观赏性的搏击赛事,获得审美和感官刺激的一系列精神享受是波及运动表演的积极作用。
在现代中国社会环境下,赛场上并不需要充斥着原始社会野蛮的武力崇拜,现代的竞技体育需要的仅是对体育比赛本身的欣赏、对选手个人魅力的崇拜和满足国民强身健体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大众对体育赛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客观,中国社会对体育竞技运动表现出理性而科学的态度,形成更具游戏精神、生活情趣与审美能力的社会氛围。中国体育应该纳入“亲和、开放、宽容、友善”等新元素,重新塑造友好交往的态度、并回到对体育运动本身的关注上。
四、结语
文化和种族无优劣之分,体育运动也没有一决高下的必要。在其他群体、种族、民族和文化面前充满优越感,并对异文化充满歧视与敌意的思想,对引进外国文化产物感到忧虑重重不仅为不同体育文化间的交流带来严重障碍,更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在文化领域,过分强调“文化的冲突”、“自我中心论”或“主客”模式,都不合时宜。正如巴赫金所揭示的,尊重差异性、理解差异性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对话,才能将走向割裂的、浮于表层的中泰体育文化交流推向更深层次。
體育文化的传播需要在塑造良好印象和公共关系的基础上,促进正态、积极中外文化交流模式的形成。中泰综合格斗类赛事本身具有文化体验的性质,比赛本身承载着双边交流、培养观众公民意识和休闲生活方式的责任。此外,体育新闻媒介还需对自身主导的传播进行技术和价值观升级,在中泰体育交流乃至体育文化国际传播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启龙,崔哲瑞.论中泰武术文化差异[J].当代体育科技,2015,5 (15):3-4.
通讯作者:胡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