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江苏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几点建议

2019-08-10朱新开李春燕丁锦峰朱敏彭永欣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种植业江苏

朱新开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彭永欣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近几年农业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从江苏农业生产实际状况,结合相关统计数据,从人们饮食消费结构与营养需求变化、价格变动与效益驱动、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部分食用与加工产品或替代品的更新与发展、农产品市场供给层次与需求层次的不均衡性与波动性等角度分析江苏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江苏省种植业实际,思考当前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立足点,提出江苏省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农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提供支撑。

关键词:江苏;种植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9)03-0001-05

2015年中共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研究提出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方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营销的全产业链条角度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案,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办发〔2017〕78号)。全国各地根据中央指示和要求,陆续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1-4],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推出了一批典型。江苏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二聚一高”主题,重点落实中央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示要求。针对江苏农业生产实际如何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要求各地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理清思路,发挥特色,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一、二、三产业联动,强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提升江苏农业产业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

1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驱动力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现代种植业已不是农民单一的种与收的机械关系,更须要关注市场的需求,去解决市场缺什么、消费者吃什么以及缺多少、吃多少的问题[1,5],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生活与安全的大事。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是与“需求侧”相对应开展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改善生产的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数量与质量及其比例,达到与产品需求侧的要求相适应水平,其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农作物种植的结构、数量的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消费者满意,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6]。目前我国生产的农产品中,大宗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作物的数量基本满足国内需求,但质量尚没有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值,使得我国粮食呈现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现象,甚至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等现象,造成了我国农民投入成本与效益收入比下降,甚至种粮亏本的现象,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一些特色、特用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说明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关键是引导农民通过对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以及收获的产品怎么加工、卖给谁等问题的认知,教育农民要学会对市场规律的重视和遵循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http://news.xinhuanet.com)。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农作物种植结构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并且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这些改革虽然多是根据相关政策与市场需求进行的,但大多是生产者的自发调整,调整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主动与被动的变化。

1.1 人们的饮食消费结构与营养需求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从单纯的数量需求向数量与质量并重需求渐变,对畜产品、蔬菜类食品的需求增加,特别是对绿色、原生态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导致有机稻米、专用小麦、饲料粮(玉米)、蔬菜的生产量增加,休闲消费、保健消费(中药材等)也呈增长态势。据农业系统统计,2006年江苏省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面积为2 066.4 hm2,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近0.1%,2016年近15 000 hm2;2011—2015年,江苏省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217.883万hm2左右,蔬菜种植面积增长26.51%(表1),中药材增长31.50%,玉米种植面积增长9.01%(表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蔬菜年产量超7亿t,人均年占有量500多kg,均居世界第一,产销量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但低端产品供给过剩,绿色、有机等高端产品严重不足,季节性、区域性供需失衡问题仍然存在。《江苏统计年鉴2017》显示,2016年江苏居民平均消费粮食116.9 kg, 与2015年相比下降5.1 kg; 蔬菜及菜制品消费104.8 kg,增加0.7 kg;干鲜瓜果类消费量增加3.3 kg,达43.7 kg。

1.2 价格变动与效益驱动

一些特用作物的需求量与生产量变化的波动性大,主要是生产者“跟风跑”,什么贵种什么,收益高时大面积扩种,收益低时又大面积压缩,年度间、季节间变化很大,结果导致价格与效益变化时高时低,如近几年大蒜的价格最高时达 20元/kg,最低时0.4元/kg,;大麦价格最高时达3.2元/kg,最低时1.2元/kg,特别是近年来国内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间国内大麦价格变动在176~2.12元/kg,比国际市场价格高29.1%~39.2%,导致大麦种植面积缩减,2011—2015年种植面积减少4.49%(表2)。

1.3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目前乡村青壮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近 1 800万人,转移比重达到67.5%(http://news.xinhuanet.com),且呈逐步增长态势,农业生产多以老人、妇女为主,一些优势作物因生产过程中机械化程度不高,加之费工、费力、费时而造成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以棉花和油菜最为典型,2011—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减少60.59%、14.87%;一些大宗作物(水稻、小麦等)由于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上优良品种与配套技术的推广,种植面积稳定或略有增长(表2)。

1.4 部分食用与加工产品或替代品的更新与发展

现代生活中部分化学替代物的扩增,加上生产成本特别是人工成本偏高,导致主要用于加工的棉花、苎麻等种植面积与生产量下降,2011—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减少60.59%、97.37%(表2),但市场对纯棉、纯麻制品的需求呈增加趋势。

1.5 农产品市场供给层次与需求层次的不均衡性与波动性

农产品市场供给根据供给的区域可分为本地市场、外地市场,不同地域人群的不同消费习惯、各地市场农产品的价格差,影响着农产品生产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特别是鲜果蔬菜类的品质因长途运输不能保证消费需求。根据消费人群收入水平可分为高收入人群、中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对优质、原生态、绿色农产品需求比例较高,而低收入人群以解决温饱安全为主,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与质量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根据年龄可分为老年人群、中年人群、青年人群与儿童,不同类别的人群对农产品需求的种类、数量、质量等各不相同,相对而言,老年、中年人群的消费相对比较稳定,变化最大、波动最剧烈的青年人群跟风消费比例极高,也就加剧了供给水平的波动性,相应造成了供给侧产品的市场数量、价格的不稳定性与波动性。

2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为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我国各地对种植业结构均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调整较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稳定性、市场需求量、价格、效益的影响,存在着无序性、波动性等特征,近年出现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等就是这种市场无序调整与操作的产物,也导致农产品生产结构的无序波动,如大蒜价格,最高时达14~28元/kg,最低时不足4元/kg,从“蒜你狠”到“蒜你贱”,导致江苏徐州、宿迁的部分蒜农效益差异极大。因此,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江苏省种植业实际情况,当前须进一步深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使其更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2.1 针对需求侧与供给侧农产品结构的动态平衡性特征,以满足市场供给与人们需求为导向,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动性及政策性,强化政府的领导与引领职能,因时、因地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方面的发展规划,合理指导、引领、超前推介各地的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当前农产品市场供给的无序性与不规则波动性,实现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引领、合理指导、统筹推进

科学规划、合理指导、统筹推进是确保产业合理、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的高度,因时、因地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方面的发展规划。多年来江苏省政府及各级部门一直重视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健康水平的提升,先后制定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8—2020)》《江苏省中长期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江苏省“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涉农发展规划,对江苏农业结构调整起到指导作用。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往有所不同,是应对农业生产新形势、农业经营新模式、农业质量新提升条件下的结构性调整,因而宜强化政府的引导功能、计划功能、信息功能,合理制定和谐、高效的作物种植发展规划,畅通信息传递渠道,让广大种植户及时掌握与了解信息,根据国家、省(市、区)、地市计划以及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生产要素等合理规划自身的农作物种植面积与规模,以实现种植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

同时,要注重政府的引领职能,宜根据国家需要、国内外市场实际需求、农民利益,制定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的种植业规划,合理指导、引领、推介种植业结构性改革,且不能使用行政杠杆过度指挥或强制性规划种植业发展规模。

2.2 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体现农民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公益性,发挥农民的主导地位与作用,既要体现农民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体效应,更要体现农民是改革的实施者与受益方的特征,同时应将教育农民与指导生产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将利益与公益两方面合理结合起来结合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明层次与文化追求

任何改革的实现,首先在于思想的转变与提升。广大农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程度以及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握水平、应用能力与采用态度,直接决定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因而,须要确立“富农先富民”“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要转变农民的经营思路与生产方式。一是提高基层农民当家做主的精神与文化层次,教育农民处理好“国”与“家”的关系、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公益的关系等,不能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全看成是国家或政府的事,更不能为过度追求个人的经济效益而违规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物质及其他有毒、高残留的农业物质,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影响环境安全;二是提高规模种植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经营主体的思想素质、社会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要合理兼顾社会责任和自身效益的关系,不仅自己发家致富,更要成为带动大家富、全民富的带头人、排头兵;三是要强化农耕文化建设,做好农耕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工作,通过农村农耕文化园(乡、村)等多種形式,教育新一代知识型农民,要有“立志从农”的意识,培育有文化、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新生代。

2.3 根据“需求侧”的特点与需求、农民种植习惯、特色农产品分布与需求等协调好生产、消费与休闲的辨证关系,着眼于整体产业的模式构建与应用,依托地方特色产业与优势农产品,将生产、休闲、旅游、消费、生态等有机整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共享经济,提升产品质量和等级,推动产品转化和产业升级,实现效益跨越式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共享发展

产品的效益一方面受制于生产能力(数量供应),另一方面受制于产品质量,而质量受制于产品的消费水平(数量与需求),且生产能力与质量也受市价格波动的显著影响。由于传统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小,现代农业则是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条件下的高商品率农业,存在着多个相关联的环节[7],与其他相关产业必须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才能持续、高效。目前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已经形成2个分别向高水平和低水平演变的趋同俱乐部,产业结构日益优化[8],但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侧要求。

江苏农业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在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中,在规划好地方特色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特色农产品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的有效需求,按照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整个生产、营销、流通、加工等各环节合理规划,通过建设专业特色市场、搭建物流平台、强化市场对接等手段,实现产、供、运、加、销一体化,实现“种类、数量、质量”有机统一。为实现这一思路,须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产业链中产品需求侧的调研工作,即产品的销路,以“销”定“产”,保证市场供给需求。如江苏历史上就是“鱼米之乡”,粮食生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因而宜根据国家粮食安全需求与本地农业发展需要,在保证一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种植结构,生产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高端农产品等,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二是要提前发现市场销售趋于饱和时,及早合理进行产品的转型升级,如提供的初级产品数量处于供过于求时,可通过延长产业链,由提升初级产品向提供次级产品、甚至精深加工产品转变,从而有效控制市场的供给量,减少市场价格波动,以最大化地实现农业生产效益,同时占领新的市场,拓展产品新收益。如水稻产业发展与调整,宜在确保水稻有效供给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稻田养殖、有机水稻等产业的发展规模。三是将产品开发与乡村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村落保护、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家生活、农村牧渔业生产、特色市场等资源条件,进行一二三产业联动开发。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有7个特色小镇入选(http://mt.sohu.com);2017年7月,住建部公布第2批276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江苏省共有15个镇上榜,这些小镇的建设将为其他地方参照建设提供借鉴。同时,2017年3月江苏省政府印发《关于培育创建江苏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将聚焦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意创业、健康养老、现代农业、历史经典等特色优势产业,或聚力打造旅游资源独特、风情韵味浓郁、自然风光秀丽的旅游风情小镇。明确将力争通过3~5年分批培育创建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

2.4 围绕区域特色与地方特色,强化“绿色、生态、安全”生产,打造与拓展特色农产品、名优农产品,既要提升农产品产量,更要提升关键品质指标的质量,特别是农产品的特用品质、安全品质和食味品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提升产品价值,拓宽农产品供给层次,增加农民收益,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江苏各地在长期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有些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江苏不同品牌的有机粳稻、沿江与沿海区域的弱筋小麦、里下河地区的中筋小麦、太湖地区的东山杨梅与杨山水蜜桃、江苏不同品牌的茶叶(苏州碧螺春、金坛雀舌、南京雨花茶、金山翠芽、茅山青峰、阳羡雪芽等)、宜兴的百合、溧阳的百芹、金坛的香芋、洪泽湖的水生蔬菜等。因此,宜充分利用这些地方特色资源,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拓展产品种类与数量,打造品牌效应,提升产品价值,更好、更大地发挥其效应,在此基础上,深化产业化开发,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拳头”产品或产业。

不同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农产品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如“一村一品”“一乡一特色”在我国发展已有近20年。江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与保优农产品,2008年全省16 858个行政村中有近1/3村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县级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达到62个,在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养殖业、林果业、园艺业,发展“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优势主导产业;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反复强调,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壮大县域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这些均证明特色农产品、名优产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因而在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中,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规划生产面积和供应规模,加快建立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放大优势农产品的辐射带动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引进与筛选其他特色资源,形成新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绝、人绝我转”的理念,实现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2.5 明确“主食”(大宗产品)与“副食”(特色商品)的辨证关系,适度调整作物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合理规划不同类型作物种植规模,发展“多元化”的作物生产结构,拓展市场农产品供应种类,保证农产品在不同季节的供应数量,既要有“短、平、快”的特色农产品满足市场短期调控需求,还要有中期、长期的种植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目标,开发新型的特殊功能的新产品,从而占领新型农产品市场,并引领市场消费,实现市场的有序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的一元结构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为主的二元结构,对解决我国温饱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消费结构的改变,畜禽产品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饲料作物的生产与消费增长很快,但平原地区的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农林业或农林复合系统等一直未能很好地形成,造成粮饲争地、争资源等矛盾突出,部分农牧结合区甚至出现了过度放牧的情况。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从目前种植的作物结构看,江苏粮食主体结构“水稻—小麦”“玉米—小麦”的复种轮作模式,种植的粮食作物类型还偏少或者数量很少,其他类型的作物如棉花、油菜因用工多,面积逐渐减少,一些特用作物如蚕豆、大豆、荞麦、马铃薯等因消费量低而使种植面积受到制约,主要依靠外省调剂、流通来满足江苏市场需求。而江苏本省也能生产一些特用农产品,如启东的蚕豆、泰兴的荞麦、灌云的大豆等。因此,须围绕农作物种植结构性改革需求,明确“主食”与“副食”、大宗产品与特色商品的辨证關系,分析现有农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在数量、种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与不足,结合特色产业、特色农产品、名优产品等,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发挥不同区域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粮食作物-饲料/肥源/药用作物等”多样化的二元或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形成复合农业生产体系,适合市场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目前一些地方已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模式,如“粮经-绿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作物“间套轮”种植模式、“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猪-沼-果”生态模式、“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等,均对江苏省的农业生产新模式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同时拓展作物的应用功能,要从以往某一作物的“单一或少量”功能向多元化功能发展。以小麦为例,以往小麦多作为食用(面粉和面制食品),少量饲用(籽粒或皮作为配合饲料)或工业用(酿酒原料),目前正在开发出鲜食用(小麦苗)、工业或深加工食品用(提取麦绿素、小麦叶茶、麦胚食品、膳食纤维、编织品、秸秆漆画等),这样产业链得以延伸,供给产品的范围得到扩大,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发展。

2.6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先进的科技支撑,须从农业生产全局角度培育一支掌握政策、讲政治、能干实事、一心为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科技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专业人才队伍,研发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模式与技术,构建出新型的人才共享式的全程技术指导模式,服务于种植业生产与营销全过程,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大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数量与效益

传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源、劳动和经验为主要手段进行生产,是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的封闭型农业,农业运作空间狭窄、交易方式简单,而现代农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科技、装备、资本和改革创新来追求商品利润的效益型农业,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撑,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同时我国很多地区为追求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长,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农膜、除草剂、饲料、兽药、动植物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成为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加之农业供给侧的生产者欠缺培训,综合素质远不适应安全农产品供给的需求[9]。为此须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从事现代种植业生产的农民必须提高科技文化素质、信息接受能力和市场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品质、质量和竞争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合理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高效益。

通过技术推广与普及,可提升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掌握现代种植业生产科技,特别是现阶段规模化生产经营背景下,通过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组合方式,要掌握机械化、精简化、高效化的生产技术与技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重点是提升规模种植大户(农场主、经营主体等)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业协调供销、产品深度开发、互联网+的信息化营销能力,形成现代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结成“共生共赢”的产业体系,实现中高端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7 充分发挥信息化体系的功用,宜构建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化体系或系统、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平台,畅通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渠道,让农民能实时了解与掌握不同农产品的相关信息,既能实现市场信息的有效反馈,更能及时将种植业生产信息提供给农民,实现有序生产、资源高效、合理供应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因而充分发挥信息化体系的功用,构建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平台,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应构建协同高效、监管一体的信息化平台,协同发布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人才信息、市场信息、产品信息、价格信息等,让广大种植户能根据自身需求及时了解与掌握各种类型的信息,做到结构调整能有政策与效益依据,有问题能找到专家咨询,产品营销能有网络平台实时共享,从而合理安排生产、加工与销售,提升资源效率、人力效率、种植效益。现阶段江苏省的省、地市、县(市、区)、乡(镇)各级政府均建有农业信息网,江苏省农业委员会还有“农技耘”“江苏种植家”等技术交流平台,江苏省科技厅有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等平台,还有一些企业、种植大户建有产销信息平台,通过网络实时信息发布、实时提问与解答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但功能须进一步强化,尚缺乏整体、互通、一体化的农业信息平台。

3 江苏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的建议

在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政府要站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绿色化、种植业生产标准化、农产品供给多样化、供给侧产品质量安全化、农产品增效长期化的高度,调控好整体发展与调控规划,合理引导,有序推进,教育和引导生产者合理掌控自有生产的作物种类、质量和规模,并积极与加工产业链联合,从而实现“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工业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产业经济思想指导农业、用现代市场经济组织来管理农业”的目标。为此,对江苏省农作物种植业结构性改革提出建议如下:(1)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全省和不同生态农区进行优势农产品和普通农产品供给侧的生产调研与市场调研、消费侧农产品需求调研等,探明不同類型农产品生产情况、供需特征、价格行情、营销状况、品种与技术储备、加工转化能力等,探明不同类型农产品供需特征及平衡状况。(2)对江苏省人口结构、食物消费结构、农产品与畜产品生产能力等,依据耕地变化趋势、口粮消费量及种类变化趋势等,规划制定江苏省可种植耕地面积、主粮安全生产面积,制定江苏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性规划,突出持续、安全、高效、量质协调,提出可用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耕地面积及可选择调整的方向。(3)围绕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与粮食作物绿色安全增产模式建设需求,制定相关农产品结构性改革的技术支持文件,在目前省级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团队的基础上,构建区域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示范团队,充分发挥农林科研院所和高等农业院校专家团队的作用,促使其科研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尽快服务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并加强县级、乡(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团队、公益性农业生产技术实施团队(基地、技术超市等)的建设,组建形成“1+1+1+1”的签约精准服务模式[1支省市级专家队伍、1支县区级专家队伍、1支乡(镇)级技术队伍、1支经营主体技术人员队伍],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集聚人才与技术优势,共享人才与技术资源,强化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保障江苏省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施。(4)构建新型的规模经营主体申报与评价体系,参照“小微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多方位(生产、加工、营销、人力资源等)的培训与指导,培育适应5~10年后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与规模经营主体新生代。(5)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强优势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的政策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施优质耕地质量保护,对一般性耕地应注意质量提升,建立一定规模的优势农产品、优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功能区,积极引导适度规模生产与经营体系建设。(6)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搭建基于大数据、全域性的农产品信息化体系或系统、新型的农业技术培训、电商、物流等一体化的综合平台,为农民与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力争实现信息交流实时化、农业生产智能化、技术指导面对面化、特色营销电商化、管理服务网络化。

参考文献:

[1]陈锡文. 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5-13.

[2]杨 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思路与任务[J]. 农学学报,2017,7(2):96-100.

[3]贺 强,王汀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政策建议[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13-16.

[4]胡冰川. 开放条件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目标与策略[J]. 理论学刊,2016(4):67-73.

[5]张红宇. 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N]. 学习时报,2016-12-29(A1).

[6]郑风田. 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若干问题思考[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2):10-12.

[7]廖 凌. 改革的生态图谱及相关标的[J]. 股市动态分析,2017(5):11-12.

[8]纪小美,付业勤. 江苏省县域产业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1):139-145.

[9]田永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食品安全[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2):68-71.吴东明,邓 晓,李 怡,等. 土壤溶解性有机质的提取与特性分析研究进展[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3):6-11.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种植业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种植业
钻研种植业 带头奔小康童进礼
种植业饲养业他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