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结扎脐带对产妇免疫球蛋白水平及产后出血影响的作用研究
2019-08-10郑凤英
郑凤英,孟 彤,周 丽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华医院产科,北京101100;2.北京市通州区妇幼保健院产科,北京101100)
分娩后结扎脐带是临床产科常规操作之一,脐带结扎的时机过去一直是分娩后立即结扎,但是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延迟结扎脐带是一种新选择,同时指出了立即结扎的诸多不利之处[1-3];既往研究主要提示延迟结扎脐带对新生儿的优势,比如可能影响新生儿的红细胞数量,对血型不合的发生也可能造成影响,还有可能促进新生儿心肺发育等等[4-6]。本研究主要针对延迟结扎脐带对产妇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及产后出血等的影响作用进行分析。
材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本院分娩的健康产妇200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健康产妇,无异常妊娠、生育史,病历资料完整,能够配合研究始终,全部受试对象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异常妊娠史、生育史的妊娠女性,既往以及现患免疫功能异常的受试对象,各种原因不能配合研究始终的受试对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
2 研究方法
将纳入的20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包含100例受试对象,采用延迟结扎脐带的处理方式(延迟脐带结扎处理中新生儿身体位置明显低于母亲和胎盘位置,并于新生儿娩出后45 s结扎脐带,且不挤压);对照组100例受试对象,使用常规的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的处理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比分析两组受试对象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以及免疫状态水平(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收集产后即时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分析延迟结扎脐带对产妇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及产后出血的影响作用。
研究中免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测定采用西门子BNII特定蛋白分析仪(德国);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参考《妇产科学(第七版)》中诊断标准,分娩后2 h阴道总出血量超过400mL,或者24 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测量方法采用实量法、面积法和目测法结合。
子宫复原临床评价以胎盘娩出后宫底在脐下一指,产后24 h、36 h、48 h、72 h宫底下降水平检测可见48 h宫底下降至脐下二横指(约1.5cm)为子宫复原良好[7]。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经资料的正态性检验以及方差齐性检验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的时候使用t检验等完成;计数资料,使用例数及其构成比例等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中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1 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差别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布、性别分布以及妊娠分娩情况充分可比。详见表1所示。
表1 受试对象一般情况
2 受试对象产后出血情况对比
观察组平均产后出血量167.25±10.25mL,对照组产后出血量173.03±10.99mL,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后出血总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受试对象比较也均可见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特征的受试对象比较结果则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可见年龄<25岁的受试对象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年龄≥25岁的受试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所示。
表2 受试对象产后出血发生率情况对比
3 两组受试对象产后免疫水平比较
产后24 h两组受试对象的免疫水平比较,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IgA、IgG和IgM的血清水平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受试对象之间也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3。
表3 受试对象产后免疫水平比较(g/L,)
表3 受试对象产后免疫水平比较(g/L,)
项目 观察组(n=100) 对照组(n=100)IgA 1.52±0.25 1.53±0.30平均年龄(岁)<25 1.51±0.28 1.52±0.27≥25 1.53±0.24 1.54±0.35阴道分娩 1.50±0.23 1.54±0.30剖宫产 1.53±0.26 1.52±0.29首次分娩比例 1.54±0.22 1.54±0.32经产比例 1.51±0.27 1.52±0.28 IgG 8.45±1.36 8.46±1.37平均年龄(岁)<25 8.42±1.35 8.45±1.40≥25 8.47±1.38 8.47±1.35阴道分娩 8.46±1.35 8.44±1.34剖宫产 8.44±1.39 8.47±1.39首次分娩比例 8.45±1.38 8.47±1.38经产比例8.45±1.35 8.45±1.35
(续表3)
4 受试对象产后恢复情况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随访2个月的产后恢复情况,子宫复原良好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受试对象之间也未见统计学差异。见表4。
表4 受试对象随访产后子宫复原情况对比[n(%)]
随访产后恶露消失时间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以及不同特征的受试对象间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如表5所示。
表5 受试对象随访产后恶露消失时间对比(d)
讨 论
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是临床产科常规操作,近年来有研究提示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可能给新生儿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而延迟结扎则对新生儿心肺发育具有有利影响,可以一定程度预防贫血等的发生[8];但关于脐带结扎的时机,目前仍然处于其说不一的阶段,相关影响主要集中在新生儿的预后领域,对产妇的影响研究尚少,本研究选取在本院分娩的健康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包含100例受试对象,采用延迟结扎脐带的期待处理方式;对照组100例受试对象,使用常规的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的处理方式。分析延迟结扎脐带对产妇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及产后出血等影响作用。
过早结扎脐带,有可能导致过多的血液积存于胎盘,会增加胎盘剥离困难的风险发生,同时可能减少母婴血液互输,有可能使血型不合发生率增高[2,9-10];而另一方面,如果延迟结扎脐带,可以促进新生儿血压和血容量的升高,提高新生儿的心肺功能,改善新生儿的状态,同时对于减低早产儿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目前产科临床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延迟断脐的操作策略[11-12]。有研究提示,延迟结扎脐带有可能对减低产妇产后出血风险有潜在影响作用[13];本研究中发现延迟结扎脐带组受试对象平均产后出血量167.25±10.25mL,对照组产后出血量173.03±10.99mL,总体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受试对象比较也均可见观察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特征的受试对象比较结果则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可见年龄<25岁的受试对象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年龄≥25岁的受试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延迟结扎脐带对于各种年龄段、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产妇来说,均有减低产后出血发生风险的潜在作用;同时年龄越小,风险也会越低。延迟结扎脐带确实对产妇产后出血风险有一定影响作用,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所限,确认仍需今后多中心扩大样本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妊娠期母体的免疫功能处于相对抑制的状态之中,孕妇的血清IgG水平会表现减低,而IgA、IgM水平会出现增高等趋势,产后IgA水平则常可见显著升高[14]。IgG水平的降低与消耗作用存在关联,孕妇血液常常处于稀释状态,同时IgG还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也均为消耗的来源[14-15];IgA则是局部活性抗体并非全身主要与妊娠期限紧密联系,IgM属于细胞毒素抗体,与抗原性性质有关,IgM和IgG变化水平同时还受产褥早期血液稀释状态有关[14-16]。本研究分析脐带结扎时间与产妇产后24 h血清免疫水平关系提示,产后24 h两组受试对象的免疫水平比较,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IgA、IgG和IgM的血清水平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受试对象之间也未见统计学差异。提示脐带结扎时间对产妇产后的免疫状态影响不大。研究中还进行了短期随访,发现延迟结扎脐带对于子宫复原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延迟结扎脐带对于各种年龄段、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不同分娩次数的产妇来说,均有减低产后出血风险发生的潜在作用;同时年龄越小,风险也会越低。脐带结扎时间对产妇产后的免疫状态以及近期再次妊娠的影响不大,值得临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