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之美
2019-08-09贺生智
贺生智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诗歌美;《雨霖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127—01
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这些民族文化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古诗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詩的文化底蕴、审美价值往往无暇顾及。很显然,这样教学无法使学生感受古诗之美,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感知诗歌之美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古典诗歌之美
诗歌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在感知的基础上得到思想品德的培养。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感美、形象美、音乐美、语言美。以下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简单地谈谈诗歌教学中对美的感知。
1. 情感美。柳永的《雨霖铃》首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时间、地点、景物。未写离别之情,但已有凄然欲绝之感。“无绪”两字写饮酒时的心情,极其委婉,欲饮不下,欲留不能。而“催发”尽显不舍之情。“执手”两句写分别之细节,更是传神。“念去去”两句推想别后所历之情境。“更那堪”句,推进一层,把个别的特殊现象跟永恒的普遍情况进行对比,加深了离情的意义。“今宵”三句,推想酒醒之后所经历的情境。不见心爱之人,只有寒水拍岸,晓风轻拂,岸柳轻摇,残月微明。恍惚迷离,清冷凄绝。“便纵有”两句,感叹两人期许之愿难以实现,纵然有许许多多的风情也无人可说。这样的结尾真是余恨无穷,余味无尽。
2. 形象美。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没有形象的诗歌是虚幻的,没有形象美的诗歌会拒人于千里之外。《雨霖铃》中的形象美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鉴赏。一是人物形象的美,二是景物形象的美。其一,作者运用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塑造了一对情爱至深的恋人形象。“帐饮无绪”既写出了事件,又写出心情。“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一细节描写从动作、眼神、情态、声音等方面极其生动地刻画了这对恋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其二,作者刻画的景物形象也极具美感。作者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长亭晚景图。寒蝉凄切的叫声,骤雨洗过后湿润的大地,翠绿明亮的树木,冲破云层的夕阳,被雨水洗过的长亭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傍晚的图画。在下阙设想“酒醒何处”时,勾勒一了幅拂晓图。寒水清澈,轻拍岸边,晓风微冷,轻拂面颊,残月悬空,洒下微光,杨柳青青,柔枝轻摆。画面清静凄冷。而这样的画面和作者别后的伤悲有浑然天成。
3. 音韵美。优秀的诗词作品,读起来抑扬顿挫,听起来韵味无穷,这是因为它具备了音韵之美。我国的古典诗词,素有讲究音韵美的优良传统。《雨霖铃》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句式的参差错落,骈散结合,长短句相偕。我们知道词是配乐的,而柳永本身精通音律,可以自创词牌。《雨霖铃》这首自创的词牌,在当时广为传唱。笔者水平所限,无法全面鉴赏该词所具有的音乐美,现仅从语言结构和用韵的角度做一简单的赏析。从语言结构看,参差错落。既有整句,也有短句,既有长句,也有短句,既有节奏整齐的句式,也有以单领双的句式。在韵脚的使用上,采用了“切、歇、绪、咽、去、别、节、月”等唇齿音,且声调多是短促的急降调,读来细声细调,声声有情,和诗词作品中所抒发的缠绵悱恻之情完美结合,达到了声情合一的精妙境界。
二、引导学生感知、探索诗歌之美
感知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调运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感知诗歌之美,激发情趣,逐步提高美学素养。
1. 披文入境,感知形象之美。有人说,想象是诗歌鉴赏的翅膀。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再品诗句所描绘的种种景象,进而在想象和联想的世界中欣赏这些景象,去感受这些形象的美之所在。教师要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借助学生已有的经历、经验、情感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再现诗人所处的环境、场面、情感,置身其中,完成体验,获得享受。
2. 知人论世,感知情感之美。一位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表现什么思想,抒发什到情感,这一切和他的人生观、生活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彰显了淡泊名利的精神;杜甫仕途坎坷的个人遭遇和安史之乱的国家悲剧,造就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柳永留恋勾栏瓦肆与乐妓为伴的生活造就了其缠绵悱恻的情愫;辛弃疾抗金复宋的经历,使他有了壮志未酬的遗憾。因此,我们在诗歌鉴赏中对创作背景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