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9-08-09周再禹
周再禹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118—01
高等数学是工科类各专业中一门必修基础课,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所以高等数学知识掌握得好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及人才的培養。因此,教师怎样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一定高等数学知识就成了关键,下面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思想上认清高等数学在工科类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普通大学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强调知识的理论性,注重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提高,而高职在注重理论够用的前提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培养实用的高级技术人才,高等数学就成了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应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相应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数学方法,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同时,良好的数学思维及数学素养,可使人终生受益。有了这样的认识,就避免了认识上的不足。但在现实中,有些学校认为高等数学难度大,许多学生学不懂,就干脆把这门课的教学课时数压缩掉了许多,甚至能不开就不开高等数学,造成该课程开不够课时,从而老师们懈怠,学生也更不认真,以至于恶性循环,使高等数学这门课的地位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低,起不到高等数学这门课对学生应有的提高作用。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目前高职的数学教学中,严重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现象,《高等数学》的教学往往远离专业与生活实际,老师讲课只注重运算技巧,很少考虑学生的专业需求,忽视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学过后,不知学了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进,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利用自己丰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作为典型化案例处理,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案例的过程就成为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二者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讲数列极限概念之前,可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充之的“割圆术”导入新课。“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刚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为了计算圆周长,先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再作内接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当边数无限增加时,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无限趋近于一个常数,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常数就是该圆的周长,这样以来,学生便会顺理成章地想到:圆的周长(是一个常数)可以看作圆内接正多边形当边数无限增加时的极限。如此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旺盛的求知欲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三、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案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目前,许多老师上课只管知识的传授,不停地讲,课堂模式单一、死板,学生毫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很一般。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采用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教师可事先布置案例,让学生上课前有足够的时间去查询相关资料,互相探讨,带着问题来上课,实现由被动向主动角色的转变。如在讲导数的应用(极值问题)的前一节课结束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可口可乐、雪碧、健力宝等饮料罐(易拉罐)顶盖的直径和从顶盒到底部的高的比为多少?为什么?”或引出导数的概念时,经管类专业可介绍边际成本的概念,机电类专业可介绍质量非均匀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变化率等问题,农科类专业可以介绍细胞的繁殖速度,边际产量及最大利润施肥量等问题。案例的选取要尽量避免涉及过多专业知识,同时考虑到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学科间互相渗透,问题的实际背景易被学生了解,这样学生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愿意主动去深入了解,在课堂上也愿意积极主动学习。
四、改善课堂、课程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高等数学的学习考核中,往往期末考试成绩占比重很大,另一部分成绩也只是考察作业、考勤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并没有在成绩上得到体现,许多学生看似取得了一定的高分,但对《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并没有掌握。只是会做了几道题,掌握了几个运算技巧。学生上课有效性很低,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科目评价机制。高职生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看成高考的失意者,这些学生大多在学习上很不自信,而数学课的学习上表现尤为明显,所以,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变为有效课堂的关键。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主动参与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功及时肯定,记入对课程的考评,如课前布置的预习任务完成情况,上课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次数,用简单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都要对学生及时肯定,表扬,并记入成绩。这样在激励、唤醒与鼓舞下,学生每节课都能主动积极参与,全神贯注于教学内容,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兴趣。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