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拒绝“形式主义”

2019-08-09刘华青

读写算 2019年6期
关键词:形式主义阅读教学

刘华青

摘 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观点在今天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面向全体”是老师们语文教学的宗旨,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许多“形式主义”,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本文就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形式主义”症状进行了分析,寻找避免阅读教学的“形式主义”的对策,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寻求出路。

关键词 阅读教学;形式主义;基本对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06-0148-02

最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种名为“快餐式阅读”的阅读,人们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快速浏览信息,不求甚解,排斥思考,排斥想象。信息化的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快餐式阅读”仅仅只适合消遣。但有些语文课堂上,却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快餐式阅读”:老师为了赶进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好课评价,很多阅读教学课堂就是“快餐式阅读”,而这些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书,浅尝辄止地品读……这样的“形式主义”的阅读教学几乎每天存在于我们的课堂,而这就是与语文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一、现状:阅读教学的“形式主义”病症

形式一: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课堂上,老师根据自己的教案,流水线的程序般进行一个一个环节的教学,课文背景知识根本没搞清,教师就进入课文学习;学生还没有读通读懂课文,教师就已经开始品味词句了;个别优等生学生举手谈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还没品味出这一处词句的内涵,教师已经开始下一处的发问了;等到学生刚刚知道刚才讨论的是什么,一节课就已经结束了。

一位老师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徐悲鸿资料,几个学生站起来将搜集的资料读了读,教师表扬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很认真。接着,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读了课文,提了问题,而有的问题就是刚才资料介绍中的,教师“友善”地提醒问问题的学生听得不认真。刚刚交流没几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分段,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于是,学生又是从参考书上将分段作了“介绍”。接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于是,学生就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可是,还不到三分钟,教师就让平时就比较会谈理解的学生说了自己的理解,一番表扬之后,教师迫不及待地出示了自己的答案。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又讨论了几个问题,一节课大部分学生没有学到什么,就下课了。

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就是根据自己的教案走形式,学生则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看上去学生能讲会学,其实收益甚少。

形式二:字斟句酌,滴水不漏

经常发现,许多年轻教师非常认真,一篇课文的教学,事无巨细地讲解,唯恐学生有不懂之处。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答,一句又一句好句的品读,一个又一个词语的品析,只恨不能将答案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语文书上,写满了各类解读,一张张便签纸,满满的都是“责任”,不能否认教师备课之认真,但学生真正需要的仅仅是答案吗?听课老师们是想听到老师的深刻领悟还是学生的自然发言呢?

记得听过一位年轻老师上的《诺贝尔》,教师补充介绍了诺贝尔的资料,诺贝尔的一些发明,她让学生记下来。接着出示分段,让学生抄下来。初读课文后,讲解到的词语,也让学生把意思抄下来。讲解到学生不理解的句子时,不容学生说,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出示,让学生记录在书上。一节高年段第一课时的语文课,只能交流文中的一些词语和疑难之处,不断地讲解分析。

这样的课堂,学生真正的学习思考的时间有几分钟,光是记录就要花费多少时间。老师总感慨“时间去哪儿了”,殊不知,时间就耗费在在老师备课时只关注的课文内容中,就浪费在学生那不停地“笔记”中,教师的理解替代了学生的见解,长此以往,学生变成了一个个课堂“小木偶”,只会等待答案、机械记录。

形式三:一带而过,视而不见

一位老师在讲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学生提出“夕阳到底是什么时间的太阳,黄昏到底是几点?”教师对这个问题无从回答,让学生“课后探讨”。当学生回答说喜欢《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因为她聪明,懂得伪装;或者是认为《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一文中聂将军做得不对的,老师直接批评否定的。其实,这些是课堂上多么可贵的生成资源啊。而往往老师的一带而过,最佳的教学时机就那么错过了。

二、把脉:教学理念错乱——阅读教学的“形式主义”病源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现今的语文课堂渐渐淡化了这一宗旨,日常的语文课更多的为了赶所谓的教学进度,于是,不能在细节上浪费时间,或者则是不能遗漏任何一个重点问题。公开课则一味的追求“精彩纷呈”,所以老师们在教学中往往讲究一环扣一环,呈现精心准备的设计环节,背台词一般机械过渡。有了这样的目的,课堂上自然只能加快节奏,阅读教学往往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一)任务观念束缚了课堂

教学中,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预设,不敢放手,生怕学生自主之后教师会无法掌控,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于是,教师选择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快速地完成一个个课前設计好的教学环节,学生机械地被老师牵着走。个别跟不上的学生则如水中的稻草,越拖越重。这样的课堂时间越长,越发死气沉沉,学生越教越死,到最后就真正变成了课堂“小木偶”。

(二)完美主义反而事倍功半

部分年轻老师对自己缺乏信心,过多关注了内容的教学而忽略了方法的指导,他们唯恐自己有什么地方没有讲到而学生不会,导致考试时学生丢分,一切都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尽善尽美,他们丝毫不敢松懈,不愿意放过一个问题,不愿意错过一个重点,这样的课堂当然反而时间不够用,事倍功半还是好的状态,只怕最后学生在能力提升方面是一无所获。

(三)缺乏儿童心理错过了生成资源

课堂上,无论是无视还是轻视学生问题的老师,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儿童心理”。学生的问题就是他们根据自己所处环境对文本材料思考后的质疑,而老师却害怕自己回答错误或不会回答而在学生面前丢脸,学生说喜欢白骨精,或反对聂荣臻的做法,这其实是学生发自本性的看法,但教师却一味觉得他们提出的问题会使自己的这节课被减分。其实要知道,儿童心理下的这些问题正是创造了难能可贵的课堂生成,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善加利用,对于课文难点的突破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改”深入人心的当下,这种理念大家都有,但真正能关注生成的,一定是那些有准备的老师,课堂上镇定自若的老师。

三、处方:几个关注,避免“形式主义”的基本对策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观的核心是“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主义”,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课文也只是“形式”而已,教师不仅仅是教课文,而是教语文,要真正教语文,就要做到避免“形式主义”。

(一)关注全局,避免教学计划的“形式主义”

我们每个学期都会进行学期教学计划的制定,但是很多老师的计划仅仅是计划,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关系被很多老师忽略了,他们从第一课教到最后一课,每一课都几乎是一样的模式。想想学生每天每一节课这么上着,也是累了。老师都明白,写作要详略得当,那么,老师的教学计划不也应该是详略得当吗?重点篇目详细教,次要篇目要略教。顺序也不是一定要一成不变,有时教材还可以重组,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语文课本,可以引进其他版本教材中的课文,或者同一作品中的其他文章一起学习。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教师拓展了《刺配沧州》和《风雪三神庙》,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品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味林冲的英雄本色,感受人物前后的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人物变化的原因。

以一篇带多篇的形式,不仅让学生学方法用方法,还让学生对如何阅读经典作品有了指向。

(二)关注优化,避免教学内容的“形式主义”

“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取舍,选准钥匙,才能开正确的锁,打开其他的书库。

例如,教师在执教《钱学森》时,就抓住钱学森的两段语言和一处侧面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人物特点,相机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话作了对应的点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了教学重点,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一万个读者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课文的解读,教师切不可条分缕析,应该是有重点地选择教学内容,做到一通百通。

(三)关注个性,避免师生互动的“形式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的学生是自信、大胆、聪慧、极具个性的。他们渴望参与,渴望表现,渴望成功。《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就是自主、独立、创造。如《螳螂捕蝉》一文,大多数学生读完课文后,问懂得了什么,他们会说:“做事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还要考虑身后隐伏的祸患。”这肯定是对的,而另一位学生却说:“我懂得了,劝说是一门艺术,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劝说方式,特别有些时候,还是要用婉转的方式进行劝说。”这样的理解很多人想不到,但他却说的非常正确,这样的体验感受,教师怎能放过呢?

对于课堂生成的一些怪异问题,教师应该将预设外的问题转化为课堂资源,适时地“借题发挥”。如前面我们提到的“聂将军做错了吗?”的话题,我们可以引導学生展开讨论,到底可取不可取。面对课堂生成资源,不要错过,一次次的错过,就变成了老师的过错。

(四)关注课外,避免拓展延伸的“形式主义”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总认为学生每天都在阅读,但是,学生真正读了一些什么,读到怎样的程度,教师却根本不去了解。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利用课堂阅读教学,适时做好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文章产生了兴趣,有了阅读的需要,就知道该读什么,想读什么书。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第二,做好方法的指导,避免学生课外阅读的走马观花。孔子告诫我们“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们要灵活运用教材,更要以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在课外用课上学到的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章。

拒绝阅读教学的“形式主义”,需要教师从观念上拒绝一切“形式”,静下心来,明确语文的学习主体。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习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形式主义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形式主义的标准
捉拿“形式主义”
打赢整治形式主义的攻坚战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