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2019-08-09牛劝军
牛劝军
【关键词】 新课标;语文教师;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2—0027—0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可见,教师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主要目标。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且他还强调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环境和氛围。所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一般的“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在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师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积极进行角色转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努力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常言道: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不但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还应有源源不断的鲜活水源。所以,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有一种“为学不已,终生进取”的精神,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了解最新的教学教研动态,研究教材编写的思想,争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的语文教师,而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这样的一个教师,必定在课堂上从容自信,妙语连珠,贏得满堂彩。不仅对学生的学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精神发展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所以,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转化“姜还是老的辣”的思想,放低自己,放空自己,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提高充实自己。
二、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 变“灌输”知识者为“启迪”智慧者。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把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待灌容器”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和自主能力,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最明显、最直接的转换就是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为“启智式”教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要把学生作为主体,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去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和人格上和谐健康成长。
2. 变“权威授课者”为“平等交流者”。传统教学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没有发言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新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新的知识、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对话者”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对自己学习方式的选择,切不可让学生千篇一律地接受自己认为好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放弃以往教学中“话语霸权”的意识,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勇敢发表自己的心声、传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新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激励和赏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一课的教学中,针对本首诗歌的主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关于文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总结中,教师也要给出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师生之间实现了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对学生来说是有非凡意义的,他们可以学到比书本上更多的知识。
3. 变“知识传授者”为“人文构建者”。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还是有所不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还担负着人文素质的培养重任。语文教师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线,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美好情操方面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新课标中强调人文性的普及,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地应该成为主力军。教师平时看似无心的教育,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单纯的学科教学中解放出来,置身于更广阔的天地,普及人文素质教育,营造优良的人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倡多阅读古诗、名著,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浸染其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此外,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