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声何以胜有声

2019-08-09李嘉琳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23期
关键词:胜有声妙笔丹青

李嘉琳

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山川丽景因江流之声而生动,人间真情因言辞之交而递增。而静本空空,缘何得胜?

细吟《琵琶行》,暗寻“无声”影。由“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凝绝不通声暂歇”,经历着“续续弹”“拢捻抹挑”“错杂弹”奏出的单弦之调,急雨、私语之音,落盘、流水之声,激发“先有”之情、“诉生”之感、“恨生”之念。此时,弦凝绝,声暂歇,引叹“无声胜有声”。何以得胜?声虽歇,但美弦激起的无限深情,依然似一波波涟漪,在接连触动着叹者的心岸。而且,瞬息之后,“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裂帛”之声似旋风,激心湖涌动。静随声而升华。

无论是静赏名篇,还是细读家书,虽无声波震耳,却总感觉身处剧场,或与亲朋促膝相谈。情境感触源自何处?正如有人评《朗读者》——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也如以书信展现历史的精彩节目——《见字如面》。功力非凡的妙笔,将有声世界留存在无声的文字里。

你我都万分熟悉的母语文字,在一支支妙笔下,进行着不同的组合,为平凡的生活赋予生动的情感,为现实的情节赋予神话的色彩。零散的有声世界,变成了一个个或长或短的无声故事,藏在了一本本书、一封封信里。

静读百篇,世间百态尽览于文中,人际真情尽感于字间。《岛上书店》说,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我要说,每封信都是一次相约。一段段文字,撩动心弦;一层层思维,打开心窗。情真意切灵犀通,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画家是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察觉到的具体化。”法国著名画家保罗·塞尚告诉我们,同文学一样,美术也将有声世界纳入无声页面。“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明代艺术家徐渭,一语点破“丹青”乃“颂千秋”的“无声诗”。

无声之画为何会活色生香?当代美术家杨之光说:“发掘生活的美是我最大的乐趣。”可见,无声之画美的根源,也是记录生活。当然,“形式和色彩本身并不美,只有通过心灵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才是美的。”(德国画家凯尔希纳)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从无声、静止的画面中,看到真真的形,听到切切的声,感到柔柔的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才是真正的美。

诗意或柔情,成色或趣味都藏在一形一色、一颦一笑里。沉静的画面是对多姿生活的描绘,一笔一画,一墨一汁中折射着拳拳匠心,沉淀着赤子深情。

静赏画幅,读出生活,听到诗曲,心随意动,“在油画的后面,跳动着画家的脉搏,在塑像之中,呼吸着雕刻家的灵魂”(里尔夫)“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雷诺兹)。静是声的影,声的魂,此时无声胜有声。

人声鼎沸喧集赶,锣鼓喧天喜讯传。鸦雀无声夜幕降,万籁俱寂思绪长。寂夜无声胜有声,日音余韵伴月明。日日夜夜写长生,何以无声胜有声?是高超的拨弦、撰文、画美之术,将多彩的动之境、声之情傳至人心。你我正值青春年华,苦读磨炼,一步步把握篆刻有声世界的技能,在年老“无声”之际,才会留下“胜”的体味。

【评点】

何以无声胜有声?剖析原诗,解读名文名画,探寻论证“胜”的缘由——高超技艺归声情于无声,赋之以胜。作者并未到此止笔,而是将艺术哲理赋之于少年成长,激励读者“苦读磨炼”,将青春时代的“有声世界”“篆刻”成美丽的人生诗画。文章语言精练,流畅自然,联系时代艺术,广泛引用名家名言,使论述铿锵有力。结尾紧扣论点,寓意深远。

李  晓

猜你喜欢

胜有声妙笔丹青
命题作文“此时无声胜有声”写作指导与佳作示例
省略处,无声胜有声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1)
小荷露笔尖 泼墨弄丹青
“丹青献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美术展
追白云
于无声处胜有声
裸无声色
笔底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