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2019-08-09

新闻爱好者 2019年7期
关键词:贝尔曼跨文化钢琴

在文化交流中,不同民族及国家间的跨文化传播较为常见,这种交流为学习先进技能技巧及文化知识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有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及进步。鲍利斯·贝尔曼,耶鲁大学音乐系教授,国际知名的俄罗斯钢琴学派出身的演奏家兼德高望重的钢琴教育家。由汤蓓华翻译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2016年11月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一书,在音乐表演和音乐教学的心理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一、钢琴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音乐同西方音乐存在极大差别,而这种差别的本质正是文化背景及历史背景的差异所形成的。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在互动中增强交流,中西方文化之间以平等的姿态来审视对方、了解对方,促使钢琴教育的跨文化传播达到更好的效果。无论是莫扎特或肖邦作品中的自由速度,还是巴赫作品中的踏板法,抑或仅仅是大拇指在键盘上的位置,鲍利斯·贝尔曼《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中,对这些内容都进行了全面、精练、富有想象力而又符合实际的讲述。鲍利斯·贝尔曼拥有良好的音乐灵感,并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创造力和热情。他认为“对于钢琴家来说,具备这种将某一类型的音色保持一个乐段或一个乐句长度的能力,并将其进行随心所欲的变换是至关重要的”。反观我国钢琴教育中,学习钢琴演奏的目的也不再单纯。有些是为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有的则为获取学历证书,加上钢琴教育招生的不断扩大,致使钢琴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专业水平差异显著。若在钢琴教育中能够进行一定的跨文化传播,则对学生钢琴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也可淡化其功利性,并让学生成为跨文化传播的传播者和交流者。

二、钢琴教育中跨文化传播的表现

跨文化传播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钢琴教育是音乐乐器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管是在高校音乐教学还是小学及中学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学都是较为基础性的音乐教学内容。鲍利斯·贝尔曼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趣味性书籍,不管是在琴房的练琴心得,还是作曲家密码破译的灵魂之技,值得那些与钢琴相关的人士一读,不管他是演奏家、老师还是只是个钢琴爱好者。利用钢琴教育中传播的西方音乐文化对非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阐释和解读,而这一过程正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单向度文化传播。这种跨文化传播中,同质化导致的偏狭传播机制是其传播障碍,同时,黑格尔的“为自然立法”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从此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他者”(人与他人)文化的理解和支配过程中所造成的同质化生活及思维方式也是此类跨文化传播的最大障碍,比如民族歧视、偏见等。然而,这种单向度的文化传播思维是近代西方的思想产物,该思维模式认为所有文化传播都是在客体和主体范围内实现,一切“他者”都是传播和理解的对象,主体对“他者”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传播过程。在此思维模式下,鲍利斯·贝尔曼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认为,钢琴教育中的跨文化传播存在一定的理解偏见,即将钢琴音乐文化的价值观作为所有音乐文化的衡量标准。这种衡量完全无视对文化信息的全面理解而进行非理性判断,并以此对他文化持否定态度。在当前国内的音乐教学中,钢琴教育呈现出更加繁盛的局面,这使得人们更加崇拜钢琴学习,而忽略了对我国民族乐器的教育和学习。民族乐器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忽视民族乐器教育的同时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忽视。在钢琴学习者的意识中,唯有学习钢琴才是登入音乐殿堂的唯一通道,且自觉地将钢琴学习同民族乐器相比较,从而形成了对我国民族乐器及传统音乐的偏见。有些人认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因其为单声部而无法锻炼人的多声部思维,且多为五声音阶,同钢琴乐器相比,这种音阶的音色,不够复杂和丰富,也没有钢琴的旋律美。在此思维下,我国钢琴的学习者逐年增加,钢琴音乐已成为很常见的音乐形式,有些人甚至认为钢琴是世界音乐的主体语言,是音乐的共同语言。

贝尔曼先生的《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之所以如此具有说服力和启迪作用,是因为他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世界上没有哪一个音乐教学“方法”不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作为西方乐器的钢琴在传入我国后的跨文化传播中,因缺乏对其演奏理论的深入研究,导致形成了技术至上的教育思想,认为钢琴演奏只是对手指的机械性训练,对演奏曲目过度追求。当前,中国钢琴学习者的钢琴演奏技巧好、手指飞快已经被世界公认,然而,对于音乐背后的文化及时代性的东西,中国孩子又能了解多少呢?也可以说,不了解音乐背后的背景及文化的音乐演奏是无表现力的演奏。钢琴演奏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和音乐知识,方能演奏好音乐。此外,在钢琴音乐教学中,钢琴教师通常用西方音乐本体,对所有钢琴作品进行分析,然而,若用此来分析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就难以展现音乐特色,在此分析中则过滤掉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在此教育模式下,许多钢琴学习者仅能演奏西方经典作品,而无法把握好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及内蕴,其所演奏的音乐也仅有技术,缺乏音乐的表现力及灵魂。在钢琴教育中,单纯地注重技术也是文化传播的单向度表现,在此传播中仅有一种文化处于言说状态,而作为中国本体文化则处于被诠释和被规范的状态。

三、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思维渠道

《钢琴大师教学笔记》详细论述了钢琴演奏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声音、触键、技巧、踏板法、运音法等。他将主客体思维中的“我与他”向主体间性思维中的“我与你”转变,在逻辑上强调主体间性是任何文化传播的主体,认为传播的价值在于形成主体和主体间性,而非形成主体自身。在此跨文化传播思维中,唯有从“他者”出发,方能对知识共同体进行理解,不然仅能理解“他者”及“我者”的共有思维,难以理解二者的差异。

当然,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传播是双向度的传播。这种文化传播是利用双方的对话来实现的。在主体间性的文化传播中,不同主体间差异的弥合需要对话,但对话需要将对象同“我”视为同样的主体,也即成为互为式主体。在此层面,钢琴教育中的音乐文化对话在音乐文化价值上是平等的、清晰的。如果学生长期受西方钢琴教育,对他来说西方的音乐文化就是主体,而非西方的则是他者,且为差异较大的他者或完全难以理解的他者。若同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钢琴音乐进行平等交流对话,也是将西方音乐融入其主体内,并构建其意义。钢琴音乐文化主体虽然不同,其是能够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构建互惠性理解的,能够对音乐文化的价值偏见进行校正,并相互印证文化观念,建立基于对话的動态化的和基于生活事实的文化理解。这种理解思路超越了理解音乐文化的限制性,防止狭隘的理解音乐文化及相应的认知。

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遵守音乐文化的差异性,并在差异中探寻自我价值,构建基于平等对话的互惠性的音乐文化理解,即钢琴教育应演奏和学习各种文化风格的音乐作品。然而在当前的钢琴教育中,教育主流仍是西方钢琴音乐,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非常少,而非西方的中国之外的钢琴音乐的学习则更少。因此,应在钢琴教育中增加中国民族风格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学习内容,并加大这一学习比例,构建不同文化认知的音乐互补性。

四、钢琴音乐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合作与交流

鲍利斯·贝尔曼教授认为,在钢琴教育中,主体间性思维改变了钢琴跨文化传播的教育思想,有理性,技术教育向文化传播的层面转变。众所周知,社会文化环境与音乐发展息息相关,音乐是文化的一种表现。若以西方音乐艺术作为评估非西方音乐的标准,这样会显得非常狭隘,而应对音乐的文化脉络及其自身进行研究。在钢琴教育中,不管是中国钢琴音乐还是西方钢琴音乐,都无法脱离文化、经济和政治而独立存在,因此理解钢琴音乐必须基于其文化、社会背景,重视文化环境对音乐的影响。

钢琴教育中文化的理解必须改变技术理性的认知,理解钢琴音乐必须开阔其视野。鲍利斯·贝尔曼教授在《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中提出,钢琴学习需要将音乐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进行充分分析,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审美心理、文化传统等,了解在此背景下的音乐情感。同时,在钢琴教育中也应深入了解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使其同西方文化相结合,以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合作与交流,且对钢琴曲进行多角度的鉴赏和分析。仅就音乐欣赏而言,音乐是无国界的,但若从钢琴教育角度来说,需要对其情感表达、表现手法及音律特征等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进行充分了解。挖掘钢琴音乐蕴含的情感内蕴及审美心理。在学习民族风格的钢琴音乐时,既要了解钢琴音乐创作的背景及技法,更要了解其文化内涵及情感体现,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钢琴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钢琴作品进行文化分析和理解,学会对不同风格不同民族的钢琴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且谙熟其演奏风格。

总之,《钢琴大师教学笔记》是一本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想象力和激励作用的书。钢琴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采用良好的传播方式,推动钢琴跨文化的发展。然而,我们对钢琴教育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及思考却不够深入。为此,钢琴教育必须注重跨文化传播,跳出传统的主客体思维模式,改变传统的钢琴教育中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偏见,以主体间性思维来认识和了解钢琴音乐的文化背景及社会环境,并将其置入其中进行研究,使跨文化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传播,而是一种双向的互惠性理解及交流,以此来推动我国钢琴音乐文化发展和满足多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

(唐庆/鋼琴演奏硕士,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贝尔曼跨文化钢琴
最后一片藤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