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演奏技巧与音乐特点
2019-08-09时佳
时佳
【摘 要】《维也纳狂欢节》这首作品是舒曼钢琴音乐创作的转折时期所作,鲜明在代表了舒曼的钢琴作品创作特点。本文通过对舒曼《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演奏技巧浅要分析舒曼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舒曼;维也纳狂欢节;演奏技巧;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0-0059-01
一、创作背景
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1839年,献给莫南·席勒,他把它描述为“伟大的浪漫奏鸣曲”“一个浪漫的展览”。这首作品记录了舒曼1838年访问维也纳时的感受。当舒曼去维也纳时,他试图把他的新音乐杂志搬到维也纳出版,但遭到了梅特涅当局的无理拒绝。为了抗议对新闻自由的压制,舒曼在维也纳的狂欢节中大胆运用了多处马赛曲风格,用不断变换的和声与节奏的快速改动,把自己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暗指梅特涅的退行,暗示维也纳将掀起一场革命风暴,推翻梅特涅的政权。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兴起,音乐上流派之间竞争不断,尤其是音乐改革与保守主义之间。作曲家用强烈的充满个性风格的音乐,表现自己对这场争斗的厌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在《维也纳狂欢节》中,舒曼充分利用充满讽刺意味的音乐,对音乐中的保守势力和粗鄙行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首作品作为舒曼的最后一部钢琴套曲,用不断变化的狂放的不同寻常的表现手法表现音乐,其实是自身渴望暂时用音乐摆脱现实的心境。
二、演奏技巧分析
整部作品共有快板;浪漫曲;谐谑曲;间奏曲;终曲五个乐章。快板乐章是以降B大调为主旋律。主题一出,德奥两国田园诗般的气氛就会迎面而来。主旋律在音乐形象的塑造和音乐情感的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出场就给人轰轰烈烈的热闹场景和欢闹气氛。在第二段间奏中,舒曼运用弱起和跨小节主调的连接来去除重奏中的音符,这使得这段间奏与主旋律前后欢快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分给作品带来了更多的干扰因素,具有scherzo的特点。在第二和第三乐段中,主旋律依次出现在右手和左手中,两个小节被延迟。在乐句的最后,高音柱式和弦在以连音为主的过渡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第三段过渡段中,高音部分的双旋律构成了两部分。中间的旋律线起着支撑和装饰的作用。音乐层次分明,富有弹性。左手重音,低音在一组四个音符中,使短句有呼又有吸,就像一个舞者在舞蹈中踩着三拍子。第一乐章的尾声是一个动态的结尾,以降B大调的插入音,丰富的和声和织体,清晰的旋律线条。就像天空中三个平行的彩虹。尾声是舒曼对贝多芬的再现。
第二乐章在g小调中表现出简短的、可重复的浪漫主义。通过旋律片段的重复和两个下行的旋律来表达自己悲伤的心情。在第一部分中,在主和弦的第五音处开始了乐句的下降,经过三次的重复,旋律继续上升到第四度。和谐的程度也从三到四部分变化。第二和第四拍变为三拍或四拍,调性变为C大调。七小节的中间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第三乐章是降B大调的scherzo,稍作回旋。大量的辅助性节奏的运用,使音乐听起来充满神韵。中间一个意想不到的降D音把旋律变成了大调。在短暂的八小节之后,一个不安的第七小节出现了,并回到了降B大调。
间奏曲乐章这是一首情感上的小插曲,降e小调,表现强烈,作曲家此刻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旋律中破碎的部分被编织在背景中。低音八度音高很强大,但同时也是情景性的。在这一时期,舒曼思考了歌唱与音乐收藏的问题。
终曲乐章是本首作品的最后一部分,作曲家以舒曼降B大调最迫切的板子,强烈而又極速。素材简单,体现了德国音乐的简单明了,但在和声功能上具有力量。舒曼的个性明显体现在二拍四拍的三连音中,短小有力。
三、音乐特点
舒曼的音乐特点表现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是在继承发展了古典乐派的经典后形成的。 首先通过《维也纳狂欢节》这首乐曲的和声结构可以看出,不同于肖邦的完全脱离古典但也不失丰富多变,隐伏声部更是层出不穷。其次就是作品节奏具有多变性,打破传统强弱拍的规定,在节拍的创作上面往往有超凡脱俗的境界。然后是旋律的自由进行。尤其是作品第一乐章的主题,不断的变化,灵巧而又活泼,时而舒缓,时而激进。最后是音乐情感的抒发,也有很强烈的鲜明的对比。第一乐章的欢快与热闹结束后,随即而来的是第二张的忧伤与失望,又在二乐章结尾处给出一点憧憬和希望,让人看到了黎明的到来,在第三乐章又变回了充满童趣的活泼的快乐。
《维也纳狂欢节》这首作品可以算是最具有舒曼风格的代表作品了,作曲家在这首作品的创作中把古典乐派与浪漫主义乐派在触键上的结合有了全面和完整的体现,把直接的触键与婉转的透过手指力量的触键相结合,尤其考验演奏者对手指对力量的把控。要求演奏者通过控制触键来控制音色的变化和和声的立体感以及旋律的走向,使音乐在浪漫中,也饱含着豪迈的气势。
参考文献:
[1]张茹萍.舒曼音乐评论思想及实践[D].济南大学,2017.
[2]倪悦.伟大的浪漫奏鸣曲—谈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的艺术特征[J].音乐创作,2014(12).
[3]淑敏.组曲性回旋曲式的精作—论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9(1).
[4]贺力.舒曼钢琴套曲《维也纳狂欢节》(op.26)的音乐语汇及特点[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