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发展途径初探

2019-08-09苏宁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基础教育国学

苏宁

[摘   要]“国学热”的兴起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国学教育是重拾全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学教育还存在重视不足、人才缺乏、抓手和切入点不明确等问题。为此,可采取国家层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撑、明确国学教育的群体划分、增加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可操作性、国学教育多途径化、培养国学教育专业人才和建立国学教育激励机制等措施,不断探索和挖掘基础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学;国学教育

一、国学的内涵和外延

“国学”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1]。仅依据此释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对国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其一,国学涵盖了我国长期形成的文化精髓,覆盖面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的中国传统文学,诸如诗词歌赋等,这是对国学最为全面的理解;其二,当前实践较多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即国学,主要通过传统诗词教育、毛笔字习得等途径,达到国学教育的目的,这是当前较为普遍的认识趋同。

从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成果来看,以“国学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2019年6月得到了1671条相关研究成果信息,2005年至2018年的相关论文数量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毛新青认为,国学教育被赋予了传承和传播具有完整结构形态的“中国价值”的历史使命[2]。张磊认为,国学在中国当下语境下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统揽和泛称[3]。因此可将“国学教育”的内涵界定为是对我国一脉传承的、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精髓的普适教育。这既包括古时的诗词传承,也包括对当前文明的解读;既是对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我国文化精髓教育缺失的一种补偿;既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也应当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教育模式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国学之警醒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正在朝着实现“中国梦”的方向奋力前进,在各个领域勇往直前的发展道路上,文化自信已经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开始自觉警醒的重要课题。当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悠久文化传承时,我们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丰富的国学知识和涵养。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国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国学教育的重视和普及也成为国民国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前提。

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主要沿用了西方的教育模式。傅国涌在《20世纪中国学生的知识重构——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一文中提到:“中国近代教育的任务是‘利用西方的知识和西方的求知方法与工具来了解中国的国情,并以此解决中国的问题”[4]。规范化的教材、统一标准的考试、班级无差别化教学等模式,的确在最初产生了明显的效果;文盲率的下降,国民的警醒,都为特定历史时期提升国民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教育理念的变革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初的标准化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启发心智、重塑民族自信”的教育理念。所以,传统国学教育又一次上升为学术研究的热点,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思考的课题。

三、国学教育的现状

当前,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停留在较初级的水平,相关国学教育的课程尚未形成体系,国学教育仍有较大的空白需要填补。

1.缺乏对国学教育的统一认识

国学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教育者全方位地理解国学并实践国学教育。当前,提到国学,诸多学者都会从自己的研究角度给予解读,对国学的理解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就很难从国家层面指定国学教育的范畴和纲领性文件。因此,要使国学教育得到更好的落实和践行,首先就要对国学教育有个统领性的认知。

2.止于了解和熟读

国学教育远不应止于了解和熟读,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体验式、浸入式的学习感悟。纵观当前国学教育的主流,大部分仍停留在对经典名著的回顾层面,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还没有做到全方位的体验和浸入。

3.基础教育阶段重视不足

国学教育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国民整体上的重视不足有关。在西方教育模式为主导的形势下,如何提高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学习国学的警醒,是当前国学教育被重新重视的重要前提。有且仅当国学教育成为一种国民的自觉需求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4.国学教育人才短缺

教育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队伍,国学教育也不例外。当前,很多学校尚未形成国学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社会培训机构在国学教师选拔和聘用方面也缺乏较统一的标准。因此,国学教育人才的短缺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5.需要与当前教育模式有效融合

国学教育与当前教育模式的有效融合,是国学教育重新走入课堂的有效途径。在已有的教育模式下,重视国学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口号层面,应该更多地研究和探索落实推广的手段或途径。只有具备了高效的教育实施手段,才能真正落实国学教育。

四、对国学教育途径的思考

伴随着国学热的逐步兴起,学术界和教育界都应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对国学教育途径进行探讨。实现国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也需要从操作层面逐步落实。

1.从国家层面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撑

国学教育体系应当是在对当前中国传统文化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实际,全方位地对国家教育提出纲领性的文件和指导政策。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从政策层面确保国学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2.进一步明确国学教育的群体划分

应通过学生学习和成人回溯,形成全面学习的良好氛围。国学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层面应当重视的重要议题,更应当是中华儿女在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道路上,提升文化修养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成人群体,国学自学意识的加强,是自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3.增加国学教育进校园的可操作性

提到国学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在各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并且课程多集中在经典文献的诵读。涉及如何继承和发扬做人的道德准则方面,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等,不仅要从文字层面给予解读,更应该开设教育实践类的课程,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认识和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4.国学教育的多途径化

国学教育既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同时也应鼓励全民教育的多途径化。诸如有关传统六艺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建立面向全民的体验和学习基地,使全体民众都能积极参与体验并推广传统文化,这既是国学教育的落实途径,也是国学教育落地的方式之一。

5.培养国学教育专业人才

国学教育的缺失,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专业人才的匮乏。从操作层面来讲,国学教育最好的抓手就是有一支专业性较强的人才队伍,打造这支队伍的途径之一是在大学阶段开设相关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同时,应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为国学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奠定基础。

6.建立国学教育激励机制

任何一种思维定势的改变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国学教育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应试教育有关,传统的考核机制导致了对国学教育的重视不足。为了有效促进国学教育的发展,促进全民重拾文化自信,相关激励机制的建立不可或缺。这种机制既可以是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也可以是软文化实力的潜移默化,要通过多种途径的不断探索与落实,为国学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522.

[2]毛新青.当代国学教育的价值、原则及实践路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1):1-5.

[3]张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国学教育[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8(1):6-11.

[4]傅国涌.20世纪中国学生的知识重构——中国现代教育的起源[J].同舟共济,2018(2):84-90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基础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