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视野下的闽南惠安石雕艺术刍议
2019-08-08王焕岗
[摘 要] 惠安石雕的典型性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取向或民间性上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的历史中,许多艺术文化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工艺品格,那么文化与艺术的关联也就是必然的,就像惠安石雕,在福建文化发展中一同壮大,绵延至今,惠安石雕已经在世界艺术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现着重阐述惠安石雕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形态。
[关键词]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视野;惠安石雕
闽南惠安石雕历史悠久,作为一种传统的地方性民间工艺美术产品,在艺术界久负盛名。它是一个具有审美价值的,体现闽南地方文化的纪念碑。通过对闽南惠安石雕艺术的认识和分析,可以使我们对闽南惠安石雕艺术的形象特征、历史的演变、鳌园石雕文化的纪念碑性有一个了解。除此之外,对于我们认识它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石文化、闽南民间文化的关系都能起到一个帮助的作用,甚至对它的文化象征意义的了解都可以更加深入。
一、惠安石雕的文化属性
中国的传统民间艺术包含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而惠安石雕的发展也是如此。从惠安石雕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工艺性审美文化、写意特征等,也是我们触摸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我们从传统角度出发去了解惠安石雕艺术必不可少的。
惠安石雕,在学术界的研究下,它的文化痕迹已经渐渐清晰。它是传统文化的一环,但它的发展和民间文化息息相关。民间文化表达的是普罗大众的思想,展现的是族群那贴近生命本色的生活百态。而惠安石雕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展现的就是闽南老百姓的生活。
我们所熟知的惠安石雕艺术文化由来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因为闽南地处沿海,远离了皇帝的管辖,儒家的礼教思想难以传达,在这种情况下,闽南老百姓的自由、轻松、活潑的感情就得到了一定的抒发,这是精神基础。在工艺的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二种说法是因为地方靠海,宗教的宣传和发展远胜中原,各种道教、佛教的寺庙道观遍及闽南地区,其中需要的寺内外塔、亭桥、柱、栏的建造以及各类的神佛造像雕刻,甚至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都需要惠安石雕的服务,这是物质基础。如此富有特色的闽南文化,在精神和物质上为惠安石雕铺下了温床,惠安石雕的发展和壮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惠安石雕的艺术属性
对于艺术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惠安石雕也是如此,在它刚诞生时,还远远谈不上艺术。它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最开始它被创造出来仅仅只是为了让建筑有一个屋檐,让空荡的院子有一个走廊,让危险的阳台有一个栏杆而已,这时的惠安石雕,只能叫工艺品,称不上是艺术。那么,它是如何一步一步脱离凡胎,从亭台楼阁、宗教道观的建筑材料,转变为当今闻名世界的惠安石雕的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人类的发展上来看,今天所有的艺术都是由曾经的工艺进化而来,而工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工艺既是工具生产经验积累的结晶,同时也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证明。其次,工艺品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精神含义,作为连接工具和艺术的桥梁。简单来说,工具在使用中,诞生了工艺的观念,使得工具产生了美感。这就解释了惠安石雕的成神之路,从最初的工艺品,被赋予了精神内涵,而后在审美的道路越走越远。于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惠安石雕的审美也在不断进步,直至成为艺术。
我们的主角,闽南惠安的石雕创作,也是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的,闽南属于沿海地带,耕地和建筑树木都不多,而且台风还时不时地光临,石头房就成了闽南建筑的特色之一了,身为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分子,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工艺自身的历史演化过程,用属于工艺的艺术展现形态在实用和审美中创造着自身的价值,同时充实着自身的内核。从惠安石雕艺术的题材来说,龙和狮子占据多数,特别是转头狮和龙柱更是惠安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作为中国工艺审美文化的象征,它们映衬着中国人的内部文化结构。在传统文化中,龙和狮子是文化的象征,同时,它们也具备着驱邪降福的内涵。因而,自东汉以来,龙和狮子进入了帝王陵墓,进入了王侯将相的家门,更是以美好的福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中。就这样,狮子和龙的形象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与生活中,同时惠安石雕艺术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了蓬勃发展。
惠安石雕艺术的风格与运作模式经过长期的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了。在材料的选择上,白石和青石占据了主要地位,主要原因是它们盛产于泉州,具有硬度高和便于雕刻的特点。同时,在惠安石雕艺术的发展中,青石和白石的特征和品种被区分得更加细致,方便雕刻与创作。也就是这种依靠当地材料发展和创造的方法,才促进了地方民间工艺形成自己的传统特色。在惠安石雕的工具选用上,大概就铁锤和钢錾两种,但是其细分工具却是多种多样,简单说下锤子,大的几十斤,小的不足50克。只有灵活使用这些工具,才能使惠安石雕的捏、掏、剔、雕的工艺流程达到高效地完成。同时,在石雕雕刻的精致程度上却不失一毫。这种精细雕刻的手法也就成为闽南惠安人的文化特色。惠安石雕创作的运作模式还是相当的传统。在惠安,匠师会先和买家商谈项目,明确工钱和品质后,再确立雇佣关系。因此,在闽南民间的工艺美术界,普遍由买家做主。一句“七分主人三分作”充分表达了惠安石雕作为民间艺术创作的工艺属性。
总之,闽南惠安石雕艺术的发展,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精神,属于地道的民间文化,在历史的演变中包含了纪念碑性。因此,它反映了区域文化特征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联系,有着传统的民间属性。通过这些视角,我们才具备赏析闽南惠安石雕艺术的尺度和眼光,同时看到其中蕴含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以及更多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鞠芳.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当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以华侨大学为例[J].艺术教育,2018,326(10):134-135.
[2]王晓丹,郑涵.基于闽南传统建筑文化的绘本课程研究[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204(04):57-59.
[3]杨先威,杨广敏.福建民间工艺美术欣赏:惠安影雕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8(1):35-37.
[4]吴进传,黄进新.共聚世界石雕之都,同襄雕艺产业盛会,2017年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开幕[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7,180(12):32-33.
[作者简介]
王焕岗,1992年毕业于惠安四中,1993年到惠安螺城学习油画,并向曾子松老师学习素描和国画。1994年跟经东龙师傅学习石雕工艺。2008年注册惠安县涂寨天石工艺园。2015年参加开成职专雕刻工艺培训班学习结业。2018年获得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雕艺杯银奖。2018年加入惠安雕刻艺术研究会。
(编辑:薄跃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