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愧怍”一词看杨绛先生的大情怀

2019-08-08汤会娥

课外语文·上 2019年5期
关键词:审视不幸者杨绛

【摘要】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她出生在辛亥革命前夕,童年时代便历经战乱和生活的动荡。青年时代,又赶上了“文革”,并深受其害。到了晚年,相继失去唯一的女儿和与自己伉俪情深的丈夫,一生多舛。先生生于乱世,自始至终怀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她尝尽人生百味,始终明媚从容。在她耄耋之年回忆往昔,依然为曾经自己没有很好地善待一个底层车夫老王而耿耿于怀,写下文字来祭奠逝者,反省自我。这样的情怀,已经不是单纯的中国有良知的士大夫的情怀,那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本文便是透过《老王》一课中的“愧怍”一词,深度解读杨绛先生与生俱来的大爱品格和善良本质。

【关键词】杨绛;愧怍;幸运者;不幸者;审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个谒语,实际上阐明一个最通透不过的道理:透过一朵 花,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心的善与恶。其实,我们从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举手投足间,亦可以品赏到人性的内涵。例如,我们在解读《老王》这篇文章时,只需要细品“愧怍”一词,便可读出其中匿藏的万般乾坤。

《老王》这篇散文,是杨绛先生的名篇。这篇文章在人教版语文书里是安排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这个单元,安排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厚道的品格,也提出了关怀不幸者这个社会问题。

往往,我们很多人或者老师在解读这篇文章时,过分地将目光集中在文中“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上,而且通过让学生反复分析,通过这几件事能表现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作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到最终,无非归结到老王虽身处社会底层,但人性里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知恩图报,勤劳善良;文中的我则成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尊重与关爱下层劳动人民,能体恤弱者,俯下身子来倾听民生疾苦,并且因为对弱势群体关心不够而长久地自责——即文中所说的“愧怍”的原因。

诚然,这样的解读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也颇能传递一种震撼人心的“正能量”。只是,这篇文章,出自当时已经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之手,我想,除了想表达一种愧疚的心情之 外,更多的还是“愧怍”之外延伸出来的东西。

一、“愧怍”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发自内心的  歉疚

文章最后一句话,也是全文的文眼: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往往,老师也会在这句话上下足功夫,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的主旨。在这句话里,理解“幸运者”和“不幸者”这两个词是关键。在杨绛先生的心中,自己相较于老王就是那个“幸运者”,而老王则是名副其实的“不幸者”。如果你读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章,那么你自然知道杨绛先生这一生其实也是命运多舛,尤其是在她与老王相识的那几年,也是她人生中最晦暗最悲惨的日子。她和钱钟书先生都被划为“右派”,被下放劳动,甚至她自己被剃个“阴阳头”,被指派到厕所里打扫卫生。一个铁骨铮铮、珍视尊严的知识分子,受到这样的侮辱,简直是毁灭性的。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人如果被命运这样不怀好意地“捉弄”一番,我想,都很难再保持一颗达观平静的心,甚至会对这个社会产生怨怒,继而心怀耿耿地去报复这个社会。可是,我们从杨绛先生的《老王》中看不出任何这一方面情绪的流露。相反,我们看的是她柔软的内心和达观的平和。她虽然不富裕,但是想方设法去照顾老王的生意;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给他送去鱼肝油;老王给我送来鸡蛋和香油,我坚持要付钱给他。这一系列的事件,虽都是日常小事,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杨绛先生这不幸的一家人,给予比他们更不幸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关怀。可是,即便如此,在很多年以后,当已华发稀疏的杨绛老人想起当年和老王交往的点点滴滴,却依然充满了“愧怍”。这份愧怍,其实就是一个歉意,她觉得自己当年对老王的关怀真的太少。老王一直以为自己是“我们”的朋友,在临死前把自己苦苦积攒的香油和鸡蛋送来给心目中的“朋友”吃,而“朋友”并不领情,还是习惯性地坚持付钱了事,并没有真正体会他的一片真情。“老王”最后一丝希冀也落空了,带着落寞、失望甚至绝望在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老王把“我”和家人当作朋友,甚至亲人;“我”并没有真正把他当作朋友,更别说亲人。“我”只理解了老王的悲苦凄凉,只理解了老王的善良真诚,却没有理解老王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现在想来,深感惭愧,觉得很是对不起老王,以至于很多年后回想起来依旧寝食难安,深藏“愧怍”之情。

二、“愧怍”是一个知识分子良知上的自我审视

杨绛先生在写《老王》这篇文章时,已到耄耋。如此年纪的老人,为什么会对生活中这样一个平凡普通不过的底层劳动人民如此地缅怀呢?我想,绝不单纯是为了祭奠,为抒写内心的愧疚。我们去做一些研究,你会发现,其实杨绛先生想借这篇文字,想借对老王的愧疚呈现出自己内心里潜藏更深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身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内心上的自我审视。在她看来,虽然他们饱受命运的摧残,但他们要比老王幸运得多。作为一个幸运者有责任和义务去真诚地关心和帮助那些弱者,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必须有的担当意识。因为她觉得没有给予老王心灵深处的慰藉,所以耿耿于怀,以至于到了晚年还不断地反思。其实,作者写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个用意。“文革”结束后,那些在这场运动中被批斗、被残害的人翻过身后,并没有好好去思考这场错误的运动发生的根源以及从中应得的反思,而是致力于打击报复曾经整治过自己的那些“文革”派,这是作者最痛心也最不愿意看到的场景。所以,七十多岁的杨绛先生,写下这份愧怍,是一个无辜生命体对一切生命未曾全心关爱的歉意,是作者自我灵魂的无情审视,更是替一个未曾充分反省、忏悔的时代树立人类良知的标杆。先生企图通过这篇文字,去唤醒普天下共同经历过那个梦魇一般的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应有的良知和人性,让他们能抱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去生活,去忘却!

三、“愧怍”之中见“佛性”

能爱自己的人,是人;能爱别人的人,是神。杨绛先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她有着凡人有的欲望、情绪,但是,她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她身上呈现出来的那种莲花般高洁、慈悲、大爱度人的情怀,让我们感慨不已。

一个被命运施以残酷的打击的人,当她深处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时,她并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她秉承她一贯的豁达与慈悲,尽己所能,去关怀那些她认为比自己更不幸的人。而且,在很多年后,回想起自己曾经的作为,仍然觉得很多地方做得远远不够,为自己未能给予那些弱小的灵魂以最妥帖的慰藉而心存愧悔。她更期待这个时代,能将曾经那些血腥、镇压、阴谋、倾轧通通忘却,她希望无论曾经经历了什么,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应该保持高尚的节操,为这个社会,为人类,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无私而旷达地奉献着。

为文如斯,为人如斯。我们后生晚辈除了浩然长叹,为杨绛先生投以最真挚的仰慕之外,我想更多的是要秉承先生莲花般博大的胸怀,在自己生活的时代里努力活出一朵花开的姿態!

作者简介:汤会娥,女,1982年生,陕西杨陵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审视不幸者杨绛
人情世故背后的真相
选择
选择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析评《鼻子》与《孔乙己》的主人公心理描写
未经旅行“审视”过的设计,是不可信的
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审视与当代发展探析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生与死:《荒野猎人》的伦理价值审视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