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
2019-08-08郭将金欢
郭将 金欢
摘 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与产品价值链的形成已成为激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则是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发挥规模效应的重要途经。为了实现经济更高效的增长而简单追求一体化程度的快速推进很有可能忽略区域内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成本。为促进高质量一体化的形成,一体化程度应循着交通、市场、产业、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性地深化。试图分析长三角一体化在各阶段的水平,结果显示:市场一体化水平虽有波荡但整体提高;区域内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各市的主要产业均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产业分工程度逐年提高;区域内城际间的经济联系趋于紧密与频繁,但联系逐渐围绕某个或某些中心展开,并存在较多凝聚子群,影响整体一体化水平的推进。
关 键 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DOI:10.16315/j.stm.2019.03.001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a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slows down, strengthen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product value chains have become important strategies to stimulate a new round of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play a scale effect. However,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efficient economic growth, the simple pursuit of rapid integration is likely to negle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economy, resulting in greater economic cost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t various stages,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level of market integration is turbulent, it is improving overall; there is no serious industrial isomorphism, and the major industries in each city have a high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the intercity economic links tend to be close and frequent, but the links gradually develop around a certain center or some centers, and there are more cohesive subgroups.
Keywords:Yangtze River Delta;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economic growth;coordinated development
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通过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移升级与细化分工,实现经济更高效、更专业化的增长是激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大势所趋。在这背后是区域内地区间愈发紧密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打破行政壁垒、加强要素流动与经济合作的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地区间要素的高效配置以及产业一体化,对促进地区专业化分工以及发挥地区规模效应意义重大。
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深化,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效、更专业化的增长,长江三角洲近几年开展了大量促一体化工作。如今,以铁路、高速公路、水路等为主要形式的交通脉络已基本覆盖长三角,大大缩短了区域内的时空距离,各城市间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也逐步实现互通、共享,进一步促进了城际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充分流动[1]。随着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立,产品价值链将在区域内形成并壮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
但一味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地快速深化并不一定正确。高质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需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经济增长,还需要保持区域内各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体化程度应循着交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和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性地逐步深化,最终凭借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以及规模效应推动经济的高效增长。尤其在政府主导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唯有确保了每一階段的一体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方能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向下一个阶段深化。如果简单追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地快速推进则很有可能只关注到局部而忽略了区域整体从而造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失衡。学者们就如何推进一体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大部分观点认为区域内各地区的区域发展水平、管理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程度等方面有所差异,因而在一体化政策的制定实施时应该特别注意因地制宜,避免实施一刀切的政策工具[2-3]。
本文以长三角为例,分析其在市场、产业、空间3个阶段的一体化水平,探索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以求区域内的各方利益主体能够平等地享受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专业化效应及规模效应,实现经济更高效的增长,并以免区域内部发展失衡带来更大的经济成本与棘手的社会问题,推进高质量一体化的形成。
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
1.1 区域市场一体化
一般而言,市场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当区域经济一体化打破了城市群范围内的地方化壁垒时,区域大市场的形成首先促进要素价格趋同并逐渐传递至商品端,最终促使商品价格趋同,所以本文从传递链终端的商品入手,用商品价格信息构造衡量一体化水平的指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借鉴桂绮寒等[4]构造的相对价格自然对数一阶差分形式,并参考杨林等处理数据的方法,对长三角市场一体化水平进行测度,具体步骤如下:
1.3.2 整体网络密度分析
将修正后的引力模型计算出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矩阵导入Ucinet软件中,并用其自带的NetDraw绘图功能,生成2006年、2010年和2017年3个时点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图,如图3所示。图中每个节点代表相应的城市,节点间的有向线段代表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以及方向。从图3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长三角区域城市经济联系网络趋于密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对于多数值数据的计算比较复杂,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值进行二值化处理,转化为0/1数据进行分析。在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值进行多值矩阵二值化处理时根据数据的整体特点将分界值定位11来进行网络密度分析,如表2所示。
一般来说,网络密度越大,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合作行为越多,各个城市获得对自身经济发展有用资源的途径也越多。2006—2017年,长三角区域经济联系网络密度由0.495 8增大到0.775 0,可见城际间的经济联系趋于紧密与频繁,空间一体化水平逐渐提高,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体化的发展程度也已是权衡区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10]。
1.3.3 中心性分析
通过对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的经济联系网络进行中心性分析,可以发现哪些城市拥有更大的权力,哪些城市对资源或是信息具有更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节点中心度测量网络中某些城市自身的影响能力,分为节点出度和节点入度。节点出度(OutDegree)用来表示特定城市对其他城市产生的经济影响,入度(InDegree)表示特定城市受到其他城市的经济影响。中介中心度反映经济联系网络中某些城市作为“媒介者”的能力,是一个控制能力指数。
1)通过节点中心度[KG-*5]-[KG-*5]出度可以发现,长三角区域的1个直辖市、2个省会城市、1个计划单列市以及3个地级市(苏州、无锡和南通)的出度在3个时点都处于最高位,反映出这7个城市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这7个城市的出度逐年提高,其中宁波的出度的增长幅度最大,说明宁波的区域核心地位提高最快。随着一体化的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以及宁波高速公路“一环五射三复三连三疏港”格局的形成使得宁波对外的影响得到了高效保障。
2)通过节点中心度[KG-*5]-[KG-*5]入度可以发现,各城市的入度与出度大部分保持相等,说明这些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影响大致等于周边城市对其的作用。从出度与入度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入度与出度都在不断提高,说明城市间的影响作用在不断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但舟山在3个时点的出度与入度均排在16个城市的末位,且没有提高,可能是因为舟山属于群岛,城市内部及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都以航运为主,较不便捷,影响其与其他城市的联系。
3)通过中介中心度可以发现,上海、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无锡的中介中心度较高,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这些城市发展的好坏对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他城市的中介中心度相对较低,甚至有些城市,如舟山、台州、泰州、扬州等的中介中心为0,表明这些城市在经济联系网络中的空间经济联系相对较弱,这可能不仅与经济实力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区位的影响。
中心度的比较可以分析区域内单个城市的经济联系水平,但是无法评价经济网络的整体联系水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整个经济网络也具有一定的中心性质。为了与節点的中心度相区别,整体网络的中心性质称为“中心势”。整体网络的密度刻画了整体网络的凝聚力,而整体网络的中心势则描述了这种凝聚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围绕某个或某些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整体网络的中心势越接近1,则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性。2006年、2010年、2017年,长三角区域经济网络的中介中心势分别为0.100 8、0.127 2、0.140 0,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愈发围绕某个或某些中心发展,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发展愈发不平衡。
1.3.4 凝聚子群分析
通过凝聚子群分析可以发现城市间相对“凝聚”的团体,即关系相对密集、联系较强的城市群。本文采用Ucinet软件中的迭代相关收敛法(concor)进行非重叠性的聚类分析。长三角经济联系网络中的子群较多,使得各子群内部成员之间交流密切,而与其他子群交流较少,这样的城市经济网络结构不利于长三角整体经济发展,延缓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如图4所示。
2 结论与展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以及格局不断变化。我国在政策和规划上也不断出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方案,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一体化的发展程度已是权衡区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通过上述对长三角区域在市场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空间经济一体化的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以下3个结论与启示:
1)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水平整体提高,市场整合程度加强,但存在较强波动,且市场一体化水平较低。为此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办公室要着力削弱尚存的城际间的行政壁垒与利益藩篱,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实现资源的重新配置与最优配置。
2)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错位发展、区别发展,依托自身的竞争优势, 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产业同构现象不断减少的同时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各城市間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提升,在此基础上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分工合作,争取在长三角区域内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3)长三角区域空间经济联系网络越来越密集,各城市间的经济交往活动趋于紧密和频繁,资源分享和利用程度逐渐提高,这使得区域的规模效应以及集聚效应充分体现。但区域内经济联系的发展较不平衡,各地方政府要注重与区域内各城市的交流合作,以免形成较多凝聚子群,影响整体一体化的均衡推进。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是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完善市场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也需密切关注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及时发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背后可能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推动高质量一体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刘乃全,吴友.长三角扩容能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增长吗[J].中国工业经济,2017(6):79.
[2] 杨林,陈喜强.协调发展视角下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考察[J].经济问题探索,2017(11):59.
[3] 李雪松,张雨迪,孙博文.区域一体化促进了经济增长效率吗: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10.
[4] 桂琦寒,陈敏,陆铭,等.中国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分割还是整合:基于相对价格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6(2):20.
[5] 许吉辰,李佩瑶.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2(10):142.
[6] 郭倩倩.长三角城市群城市职能分工及互补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7,19(1):31.
[7] 陈国亮,唐根年.基于互联网视角的二三产业空间非一体化研究: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6(8):76.
[8] 宋冬林,齐文浩.东北区域经济一体化演变的社会网络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4):97.
[9] 侯赟慧,刘志彪,岳中刚.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2):90.
[10] 全毅.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学家,2015(1):94.
[编辑:费 婷]